影视剧中的临床思维——我们为什么成不了豪斯医生?
临床上其实对豪斯医生是不待见的。
豪斯医生应该是每个内科医生的偶像,或者说是奋斗目标。现实中我们为什么成为不了豪斯医生呢?
先说两个我们无法达到的两个客观条件:包含所有医学知识的脑袋,无需查阅资料;能够做所有检查的医院。忽略掉这两个条件,从临床思维的角度来谈谈我们为什么成不了豪斯医生。
1、最重要的一点:编剧加快了疾病的进展;
这是豪斯医生最大的优势,所有的疑难杂症都进展的非常迅速,甚至连诊断性治疗都还来不及上,就出现了新的症状——当然也等于是新的线索。想想临床上的疑难病例,目前手上一个发热快两个月的小姑娘,除了发烧到40度,所有检查正常,如果放在影视剧里面,可能早就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
2、治疗的风险和副作用被编剧省掉了;
骨髓移植在豪斯医生里面是个风险很低的操作,轻描淡写的就决定了治疗方案。在实际中骨髓移植可是大工程,花费数十万,持续几个月,伴随感染等巨大风险。可不能想电视剧那样一个医嘱就完事了。还有各种有创检查,比如心脏活检,说做就做,虽然这种要命的检查在剧中往往确诊不了什么病,但副作用是不用考虑的。
3、不存在治疗无效的情况;
剧中使用抗生素有效就是感染,使用抗生素无效就可以排除感染。遇到DIC,忙碌一阵DIC就得以纠正。临床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什么,明知道是感染,但抗生素无效。明知道DIC所有方案都上了,止不住的出血。
豪斯医生当然也是很不幸的医生,因为遇到了太多的疑难杂症,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疑难杂症?
豪斯医生中的疑难杂症跟临床上的疑难杂症有很大不一样。因为剧中的疑难杂症均是急性加重,看起来好好的人,突然出现致命的症状,首次就诊时检查全部正常,辅助检查无法找到诊断的方向。临床上的疑难杂症症状比较多,辅助检查都会有明显的异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因为编剧喜欢在疾病中找一些少见的严重极端症状作为患者的首发症状,同时屏蔽掉常见症状。比如小细胞肺癌患者中相对少见的副瘤综合征——副瘤综合征中很少见的昏迷、失明——而隐去了患者的呼吸道症状。还有下丘脑功能异常导致的全身瘫痪——却隐去了激素分泌不足的其他症状。
所以要写一个豪斯医生的故事其实不难,只需要在教科书中找到一个少见病,找到其中一个严重的症状,然后忽略掉其他症状,病例就有了。随着剧情的进展,再把其他症状逐一加进去。当临床数据多到一定程度,量变引起质变,豪斯医生发现突破口,确诊病例。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要吐槽豪斯医生脱离实际,剧中也有很多专业的错误,也可以理解。分析豪斯医生与真实医生的不同是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认识到我们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是什么。
现实中是否存在豪斯医生一样的医生呢?有。豪斯医生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他在疑难病例中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所以在临床上每一个确诊的疑难病例中,都会有一个关键先生存在,他就是现实中的豪斯医生。
很可惜,临床上对于豪斯医生是比较忽视的。大家应该参加过很多公开的疑难病例讨论,当谜底揭晓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谁是这个病例的关键先生。几乎所有的疑难病例讨论都不会公布关键先生的姓名。大家可能只知道疑难病例的分享者是谁,指导老师是谁。疑难病例常常作为团队的成果出现,个人的成绩都被回避。我看疑难病例都是快进,也不太喜欢看专家讲解分析,我就看这个疑难病例中关键先生出现在哪里?他可能在病理切片中找到了一个抗酸杆菌,也可能想到了要做某个关键检查,也可能拍板决定首次活检阴性后再次活检,也可能像豪斯医生一样从病史中挖掘出了重要信息。找到这个关键先生,分析他的思路才是我们需要在疑难病例讨论中最需要掌握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