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从事制剂研发的学弟学妹们IV-制剂研发10年小结(2)
千山鸟飞绝,十年一小结。
上一个十年分析到自己的劣势之一在于学位(表面上),深层的劣势在于第一个10年所做的工作不是很规范,需要深入和拓展。因此, 学习首当其冲。
1、学习小结——IPEM
当年选择药剂是杨同桌的建议,本次选择IPEM是源于郝同学送的一本书,2005年的时候,当时还在出版社工作的郝同学把一本书从北京背到了上海送给我-王建英老师的《美国药品申报与法规管理》,正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当时自己的差距。后来,这本书我又从上海背到北京,IPEM有一趟课就是王建英老师讲的,当时能让王老师在书上签个名就完美了。
翻开以前的帖子,制定的学习目标如下:
(1)开拓眼界,了解国外先进的制药理念。
这是IPEM课程的设计理念,自己之前的感觉是一直在盲目地追赶,现在的感觉则是清晰地追赶而且不少地方自己好像也是能赶得上。
(2)拓展自己的圈子,结识一帮新朋友。
不仅是同班同学,后来一起合作的公司中也多次遇到IPEM的校友甚至讲课的老师。
(3)从技术转向管理,比如项目管理
自己事先学习了PMP相关的理论,但是如何将理论真正转换为实际工作却一直在摸索,正好赶上IPEM开了一堂药品研发项目管理课程,解决了我当时困扰的问题,给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4)最好有个学位。
现在已经取消学位了,当年还是有的。虽然没有了学位,但是我觉得IPEM的课程是成体系的,这不同于一般的培训;其次,IPEM根据行业的需求,课程一直在更新,这不同于一般学校的教育(免费做广告)。
现在回想起来,当时上课也是蛮辛苦的,每月来一次,每次四五天,知识量还蛮多的。工作后,能让我们这么有节律的学习新知识也是很难得的机会,好在,上述四个目标都已达到。
2、工作感悟
前十年的时候,可以通过工作经验积累,职位升迁,甚至跳槽来实现自己的提升,再往后,这一增长幅度却在逐年下降,而且逼近40岁的时候危机感加重,正如《叶问》里所言,“如果人生有四季,四十岁前,我的人生都是春天”。
记得有一次猎头给我打电话,描绘了诱人的远大前景,我无动于衷,最后猎头急了,随口说了一句“这家企业很正规,按全额上社保”,我不由得怦然心动,原来,这才是我真正所需要的呀。
后来,同学想来京创业,我那制剂研发发财致富的念头又一次迸发出来,再不试试就真的只能靠社保了,没曾想到一套就是十年——来瓶眼药水补补眼泪。
刚开始大家还是热衷于抢仿,首家,基本上被恒瑞齐鲁天晴科伦等大企业瓜分,甚至前三家,都被一帮灵活的CRO虎视眈眈,因此,抢仿不是我们的优势,没有办法,只能捡漏或者选小众的项目或者有一点技术门槛的项目,大企业看不上,一般的CRO不愿意接。最终选择了载药脂肪乳和缓释微丸两个方向,并通过专利挑战策略零星选择了几个普通固体制剂,后来“722”把临床的费用大幅提升,迫于资金压力,把缓控释微丸的项目中止。再后来,“4+7”,仿制药项目也暂停,也只选择了两个载药脂肪乳开展后续的BE和临床,好在已经有一个冲过了终点线。
刚开始,资金充足,项目多,人员也多,管理的事太杂,都没时间做实验了,越来越心虚,突然不做试验了,感觉吃饭的家伙没了。做技术的时候,把技术做好就是最大的目标,而做了管理之后,对于技术管理者来说,经常会担心自己一旦不是“团队里技术最强的”,会让团队成员不服气。 “技术最强”只是让员工服气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唯一。如果做了管理之后,依然是团队里技术最强的哪一个,只能说明管理工作不到位。对于技术管理者,需要把技术作为一个手段来看待,从依靠自己的技术到借助大家的技术,需要换一种学习方式来掌握技术,比如请教专家。其次,技术管理者和普通管理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技术”二字。普通管理者往往是结果导向型,而技术管理者更关注过程。这就要求技术管理者需要保持自己的技术判断力。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其实绝大多数人心中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南,但此时如果有谁跳出来抛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方案,大家就顺理成章地把方案接受了,也不管其中有多少缺陷和不足,抓到手里就是救命稻草。从技术走向管理的关键在于有谁敢承担责任,抛出方案。
最大的感悟,那就是团队的磨合。很多时候,大家以为挖一名技术人员来就完事大吉。然而,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不少企业闲置的生产线就是证明)。项目的推进需要配合,配合的前提是磨合。更大的挑战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如何借助流水兵的合力,把项目推进。就拿前列地尔项目来说,最早是应届生小姜开题,头型比徐志胜还酷的阿贵首先检索到2年期前列地尔上市的信息,让我们及时做了调整,后来,中试放大的接力棒交给了女乔,再后来,小文帮我们获得了原研专利的许可。乳剂的分析比较特殊,这离不开工作温良的师傅,兢兢业业的大静,还有十项全能的梅总管……。好在项目管理的小杨坚持到了杨妈妈,曾经的小丽熬成了丽“婆婆”,一次我俩带着一个80后和一个90后出差,刚打上车,司机就问,你们一家这是来旅游啊。小丽很生气-我有那么老吗?
而我很伤感,的确已经老了,因为会不由地怀念过往——新厂刚建时,周围比较荒凉,撸串要走挺远的路去镇上,中途还要经过一篇坟地,人少的时候老板会开车送回来,人多了就一起结队走回来,酒后吐狂言,一旦经过坟地的时候,则不敢高声语,恐惊……。还记得有一年夏天临时接到通知,第二天省局现场检查,加上北京堵车,厂里周围又在修路,开到的时候都已经晚上9点了,土路上被一条粗电缆挡住了路,在昏暗的车灯下很像是一条蟒蛇,从车间里试运行出来已是凌晨时分,城里只有一家24小时的麦当劳店,那天的薯条好像也已经放了24小时。刚开始去厂里中试,开两辆GL8勉强挤得下,后来的有一次,突然发现只有自己一个人,熟悉的高速路,陌生的赶路人。现在,已经开通了高铁,早上出发,晚上返京,交通效率高了,激情反而少了,眼前的景象好比是“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滴两滴人工泪液让我缓一缓。
值得高兴的是,当年的兵,现在成为了各自新平台上的总。
3、行业那么多,我想去换换——特医食品
中途由于**原因来到了内蒙,选了食品的方向,还专门去台湾参观学习,印象最深的是,该厂为了解决特意食品灭菌过程中的沉淀问题,先后浪费的物料够买几辆奔驰。可见,研发需要投入,任何行业都是如此,每一个行业从外面看都是光鲜的,深入后发现也不是轻易能上手的。唯一的遗憾是未能见到传说中的阿里山的姑娘。
转行这一年喝了不少酒,内蒙的很能喝,美女更爽快,干就一个字,绝不剩半滴。内蒙的老乡也很热情,最让我感动的一次是赶火车,路上堵车,同事让我绕过去打一辆电动三轮车,我一路小跑了好长一段,才发现路边有一辆,直接跳上车说,“师傅,快,火车站,我的车快开了”,左突右窜的到了火车站,我问多少钱,这位女师傅死活不要钱,还委屈的解释说“这是私家车,我这出来买好菜正准备回家做饭呢”——还好没有把我当成劫车的。
结语:
最近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是“从1978年到2000年是22年,从2000年到2022年也是22年”
正好最近又翻开《大江大河》,1978年,恢复高考,在猪圈旁边喂猪的宋运辉,放下猪草,参加高考,人生的轨迹彻底转变。
2000年,我大学毕业,也是通过高考走出农村,这个时候,全村人都知道大学生吃香,大学生也开始扩招了,所有人都有机会,砸锅卖铁培养大学生,到了现在,把一个白领生生干成了白菜价。一位年长的校友跟我们说,他还赶上了一个猪尾巴,留给我们的只剩下猪毛,后面的猪毛都没剩几根。
记得在农村老家的时候听过一首歌《小芳》,而如今的小芳却今非昔比。

回到咱们制剂行业,2000年以来,北京泰德先后引进了载药脂肪乳,石药开始了脂质体的研发,绿叶和丽珠开始了微球的研发……2005年紫杉醇白蛋白纳米粒的上市可谓是制剂改良型新药的里程碑,前列地尔脂肪乳在国内的市场份额也一度达到了10亿美金,造就了国内改良型新药的重磅炸弹。
2022年,医药行业依然折腾,正可谓:PD完,中药复燃,CRO风水轮流转;伪创新,“We-too”泛滥,资本吹捧泡沫现;4+7,价格低廉,企业靠什么来发展;改良不是“吾必too” (505b2),一着不慎“吾必二”,究竟谁是昙花一现?

2022,英文的称呼“2020,too”,但我们要做的事情却不能重复以往,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目光放远,万事皆悲;目光放近,则自应乐观,以求振作”——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