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治疗
一、心衰的病理生理机制,早期实际上也是机体的一种代偿机制,后期逐渐发展为失代偿。
1、Frank-Starling机制:心力衰竭时,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加,导致心排血量增加。但长期心室舒张末期压增加,心房、静脉压也随之增加,导致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
2、神经体液机制
(1)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心力衰竭时,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NE)增加,作用于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以提高心排血量。同时作用于外周血管a1肾上腺素能受体,使外周血管收缩,增加心脏后负荷。
NE对心肌细胞有直接毒性作用,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参与心室重塑过程。
(2)RAAS激活:心力衰竭时,肾血流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增强心肌收缩力,收缩外周血管维持血压,以保证心、脑等重要器官的血液供应。同时,促进醛固酮分泌,水钠潴留,增加心脏前负荷,以起到代偿作用。
但RAAS也促进心脏和血管重塑,加重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恶化。
(3)其他神经体液因子:
①精氨酸加压素:AVP的释放主要受心房牵张感受器的调控,心力衰竭时,心房牵张感受器敏感性下降,不能有效抑制AVP的释放而使AVP水平升高。AVP作用于V1受体导致外周血管收缩,作用于V2受体导致游离水清除减少,水钠潴留,增加心脏前后负荷。
②利钠肽:心力衰竭时室壁张力增加,BNP及ANP释放增加,起到扩张血管和利尿排钠,对抗RAAS系统和AVP的水钠潴留。
3、心室重塑:心力衰竭时,心肌损伤,心腔扩大和(或)心肌肥厚,心肌细胞、胞外基质和胶原纤维网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心室重塑,是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机制。
二、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1、一般治疗:病人教育体重管理、饮食管理,病因治疗。

2、药物治疗
(1)利尿剂:是心力衰竭治疗中改善症状的基石,是唯一能减轻体液潴留的药物,用于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和明显体液潴留的患者。
心力衰竭时利尿剂的适量应用十分重要,剂量不足则体液潴留,将减轻RAAS系统抑制剂的疗效并增加β受体拮抗剂的负性肌力作用;剂量过多则容量不足,易加重RAAS抑制剂和血管扩张剂的低血压和肾功能不全风险。
包括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保钾利尿剂及AVP受体拮抗剂(托伐普坦)。
(2)RAAS抑制剂:扩张外周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降低心衰病人神经-体液代偿机制的不利影响,改善心室重塑。包括ACEI和ARB。
(3)β受体拮抗剂:抑制交感神经激活对心力衰竭代偿的不利影响。
(4)正性肌力药物
①洋地黄类药物:正性肌力作用,促进心肌细胞钠-钙交换;电生理作用,抑制心脏传导系统,对房室交界区的作用最强;迷走神经兴奋作用;作用于肾小管细胞,抑制钠的重吸收及肾素的分泌。
包括地高辛、西地兰等。伴有快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是洋地黄类药物应用的最佳指征,包括扩张型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动脉瓣病变、陈旧性心肌梗死或高血压性心脏病所致心力衰竭。
在心肌缺血、缺氧、低血钾、低血镁、甲状腺功能低下及肾功能不全时更易发生洋地黄中毒。
②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如米力农、氨力农等。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使钙离子通道膜蛋白磷酸化,促进钙离子内流,增强心肌收缩力。对难治性心力衰竭病人短期应用。
(5)伊伐布雷定:选择性特异性窦房结If电流抑制剂,减慢窦性心率,改善左心室功能及生活质量;对心脏内传导、心肌收缩或心室复极化无影响。


3、非药物治疗:CRT(心脏再同步化治疗)、ICD(植入型心脏转复除颤器)、心脏移植等。
最后编辑于 2021-12-27 · 浏览 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