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挑战赛 巴掌大的新生儿是如何闯关夺隘创造生命奇迹的?
这一天,胎龄仅24+5周的小太阳在产科出生了,体重仅仅790g。她是那么小、那么弱,手指像火柴杆,大腿如普通成人手指粗,血管细如发丝,全身就比成人的巴掌大一点儿。

因各器官发育极不成熟,患儿无法正常呼吸。新生儿科团队立刻对“小太阳”实施抢救,经过复苏、保暖后,在T组合复苏器下,小太阳被小心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自此,开启了一场艰辛、曲折的救治之旅。
“超早产儿抢救是一个持续救治的过程,需要时时观察婴儿体征变化。”新生儿科主任韦拔说,由于婴儿仅24周,各个脏器均不成熟,除需经历呼吸关、感染关、营养关等各种难关外,还会面临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颅内出血、早产儿脑白质软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视网膜病变等多种早产儿并发症,任何一个难关或者并发症都会遗留后遗症,甚至危及生命。

新生儿科专家陈健平高度关注患儿救治情况,多次参与会诊和查房,为小太阳制定了精细的诊疗计划,同时不忘嘱咐:“不光要救活孩子,更要让孩子的生命有质量,减少并发症发生,不能辜负家属对我们的信任。”
婴儿各器官尚未发育成熟
医生护士守护“过关斩将”
为尽全力护航患儿生命健康,新生儿科迅速成立救治小组,制定每日详细的诊疗护理计划、多次病例讨论及大查房,力求做到最精细化的管理。
小太阳是超早产儿,易发生呼吸暂停。连接上呼吸机后,医务人员不敢有丝毫松懈,实时守在保暖箱旁观察患儿身体情况,细致地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他最好的通气功能。
一关未过,新关又来。为了输注静脉营养和药物,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便成为了首要任务。但患儿如发丝般粗细的血管,着实为护理团队出了一道难题。为使小太阳能有源源不断的营养供应,医务人员通过前期的脐静脉置管和后期中心静脉置管(PICC)技术,顺利为患儿建立起了生命通道,降低了反复穿刺的痛苦。

护理孕24周的超早产儿,如同行走在刀尖上,每项护理操作都至关重要。护士长时刻关注小太阳的病情,组织查房,与护理骨干制定精细护理计划,动态调整护理计划。双人操作,动作轻柔,对每一项护理操作均要做好计划和安排,确保集中操作。护理人员坚持用初乳涂抹小太阳口腔,训练她的吸吮力,并从0.5ml开始鼻饲,逐步把奶量往上加,从最初的经鼻饲微量喂养逐步过渡到完全经口喂养。

就这样,从呼吸关、营养关到感染关、并发症,他们关关“应战”关关过,每个小操作都当成大工程,每个小细节都成为高要求。
此外,治疗期间小太阳还得到了全院多学科的帮助,完成了床旁超声检查、拍片、眼底筛查、听力筛查等。经眼底筛查,发现小太阳存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在眼科、麻醉科的配合下,顺利为其实施了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手术。
88天精细化护理
患儿终于治愈出院
“有了这个拥抱,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妈妈了!”患儿病情稳定时,新生儿科邀请小太阳妈妈参与到护理工作中,指导她进行袋鼠式护理、母乳喂养、早期干预介入等,为小太阳回家后的家庭护理打好了基础。

历经88天的精细化救治与护理,小太阳从最初体重790g增加到了2050g,也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出院时已与正常婴儿无异。出院后,新生儿科坚持随访,密切关注患儿身体情况。

“孩子能那么好,是整个团队与家长共同努力的结果。”韦拔主任表示,在整个救治过程中,医生、护士、家长三者缺一不可。家长的坚持、信任、理解,为孩子的救治赢得了希望。科室精细化的管理和高水平救治能力,则是成功诊疗的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