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麻醉投稿 | 专硕能发学科顶刊吗?今天邀请同班两位大神分享JCA登顶经验

注销用户 ·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来自 Android · IP 黑龙江黑龙江
4623 浏览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323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内容 | 麻醉硕博俱乐部

编辑 | 梧桐医学编辑组

图片 | 原创和网络

No.1 导 言

身为一个没日没夜操劳的科研人,不发一篇顶刊像话吗?

想一想Nature、Science、Cell,再算算NEJM、Lancet、JAMA,顿感头秃!这辈子怕是和它们发生不了一点关系。

发不了国际顶刊,来一篇学科顶刊也挺知足啊。对于麻醉学科来讲,目前业内公认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仍然是AnesthesiologyBJA(The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但在这个以IF为尊的学术时代,愣头青JCA竟然一路逆袭,一路飙升,甚至超越了Anesthesiology,成为麻醉学科Number One(PS:影响因子只是杂志的一个评价指标,并不能说明一切)。

 

img


JCA全称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绝对算的上麻醉领域的“神刊”,这个神字,不仅仅体现在IF最高,更神的是IF变化太快了,短短三年翻了三倍,这与期刊大量Letter的发表密切相关。

 

img


说到这你可能以为我发了JCA,老脸一红,害羞三连,今天我只是来替两个优秀的同班同学“站台”的,他(她)们在专硕期间,先后以一作登上JCA,对于那些动不动就说“专硕”是临床劳工,没有科研能力的人来说,真是啪啪打脸。

下面的内容,就是从网上搜罗的JCA投稿干货+两位同学投稿经验分享混合而成,祝各位有梦想的科研民工们用餐愉快,准备开吃。

No.2 JCA的前世今生

JCA(ISSN: 0952-8180)创刊于1988年,是美国Clinical Directors协会的官方期刊,2020年JCA的IF为9.452,在麻醉领域排名顺位第一,杂志由Elsevier BV出版及管理,也是科研人很熟悉的一家杂志出版公司。

目前是JCR Q1,中科院2区,JCR分区与中科院分区的参考指标不同,一般来说国内更认可中科院分区。

 

img


JCA收稿范围包含临床麻醉的方方面面,如麻醉用药,围术期临床焦点,麻醉共患病,麻醉医生日常面对的相关问题等等,简而言之就是所有和临床麻醉相关的研究均可投稿。

也有一些地方总结JCA偏重的研究方向是呼吸监测麻醉药药代动力学麻醉手术管理。整体投稿命中率约为25.0%(PS:非官方数据,仅供参考,总的来说命中率偏低),编辑也很负责,对于学术研究的态度令人印象深刻。

从目前的统计结果来看,发文量排名第一的是美国学者,国人在JCA的发文量排3-4名,相信随着IF的大幅上涨,国人发文比例会有所增加。

从官网给出的收稿和录用时间来看,审稿速度还是很快的,一审平均1-2周给结果,平均3个月可以recept,当然有的快一些,有的慢一些,整体来说,审稿和online速度相对较快。

关于版面费,期刊为作者们提供了两种选择:可以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也就是非OA(open access)模式,不需要缴纳版面费,不好的地方在于自己都无法免费获取排版后的文章。OA模式的版面费差别挺大的,按3000美金准备吧,约合人民币2w。

选择OA或非OA,这不影响编辑对文章是否录用的判断,换句话说,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作者可以选择不出版面费。

期刊整体发文量起伏不定,300-600篇/年不等,从发表的文章类型来看,接受了大量Letter,甚至超过了总数的一半,这非常有利于影响因子的大幅度提高。

具体怎么投稿呢?请自行登录官网查看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journal/journal-of-clinical-anesthesia

当然,如果你嫌麻烦,我们也为大家整理好了JCA投稿流程和要求:麻醉投稿 | JCA再创新高,跃升麻醉顶刊,投稿要求和流程看完就心动了!,和本篇内容一块阅读,投中的概率更高,hhhh。

No.3 投稿历程的细节分享

img



投稿课题介绍

同学A

当时设计的研究规模较小,样本量也少,如果以论著的形式发在IF较高的杂志上还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选择“Correspondence(通讯)”的形式投到了JCA,需要说明的是,JCA非常倾向于接收这种类型的文章,猜测可能是在计算IF时这类文章计算引用次数。

 

同学B

我的课题是与药物预后相关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虽然此前没有完全相同的研究出现过,但自认为创新性不强,主要结局指标还是阴性的,唯一优点可能是深度挖掘了数据、仔细分析了原因,即便如此,这在国内市场并不吃香。

 

国内杂志普遍收稿数量多,审稿周期长,对创新性和阳性结果要求高,拒稿率也高,夸张的时候根据是否带基金这一点就可能拒人于千里之外,投JCA其实就是在走投无路之时,把目标转向了SCI杂志,正应了那句老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投稿格式和返修●

同学A

关于投稿格式,Guide for Authors都有详细的描述,按照要求进行修改一般不会有问题的。

 

关于回复返修意见,编辑基本都是非常专业的大咖,交流时注意礼貌用语即可,表达不求有多地道,能够说明白问题就行。

同学B

提交手稿前,建议仔细阅读官网提供的投稿指南Instructions for authors,大部分要求在里面讲得很清楚,依此排版编序,有分有总,不缺项漏项,投稿格式一遍过没有问题。

如果首次投稿,关于cover letter等与编辑客套的部分在网页随便搜索都找得到模板,适当改动,只要真诚、有礼貌、少废话即可。

国人写的英文文章几乎都要润色,费用几百至几千RMB不等,有大佬经费加持的可以忽略费用问题,身边人用得多的有AJE和投必得,只要靠谱的公司都可以考虑。

审稿人一般有4-6个不等,审稿和返修意见都很认真仔细,对于审稿意见和要求能满足的尽量满足,务必每条都给出答复或修改,确实不同意的地方也可以有礼节地据理力争进行反驳,总之注意态度要诚恳。

●投稿时间跨度●

同学A

民间谣传JCA审稿速度极其慢,慢的可能需要大半年甚至一年,大概从2019年开始,审稿周期开始缩短,JCA官网给出的一审周期是14天,多少有些夸张了,正常的话一个月稍微多点应该会有结果。二审周期视一审需要修改的程度而定,包括是否需要再次送审等。按目前的节奏来看,从投稿到接收3个月应该是没问题的,JCA的优点是隶属于Elsevier,公司有专业的接收后服务团队,包括校稿及排版等等,速度极快,一般几天就可以online。

我是2020年7月19日投稿,大概8月中下旬收到一审意见,由于文章篇幅较短,基本没实质性意见,就是改改语言和格式,返修后8月底就接收了,9月初就online了,正式见刊是2020年12月份。

同学B

以JCA 为例,我是2月投稿,3天后送外审,36天后第一次大修,大修修回后5天给小修,经历4轮小修,5月接收,6月可检索,10月见刊。无论大小修都给两个月的修改时间。后期快的时候,提交修改稿的第二天,多个审稿人就都能回出一串审稿意见,效率非常高。

No.4 录用之后的闲言碎语

作为一个日常迷信的人,如何选择投稿时期呢?感觉最好是避开毕业季的高峰,如前一年9月至第二年3月可能都为低谷期,然后避开周末,尽量在周一或周二投。

俗话说科学的尽头是玄学,选个黄道吉日或者自己喜欢的日期都行。如果文章质量够好就相信自己,无论几月投都能有好结果。

随着JCA的IF逐年走高,目前每年收到的稿件量也在大幅度增加,编辑的选择面越来越宽,所以投稿难度不言而喻的加大,相对来说JCA还是比较偏向RCT研究的,有做的不错的小伙伴可以一试,即使被拒也不太耽误时间。

除了JCA,其他还有更多的选择,选择投稿杂志时,可以先确定专业领域内三到四个目标期刊,阅读往期目录逐个了解它们的发表偏好,与自己的研究方向对比进行选择。

最简单的也可以观察自己文章里引用次数较高的几个期刊。(有时主编感兴趣的才会送外审,投其所好很重要,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分。)通过丁香园或梅斯医学等平台可以了解这些期刊大致的审稿周期,然后根据喜好和审稿周期在自己的目标限期内规划初步的投稿顺序,就可以准备投稿了。

和他们聊到最后,发现再厉害的“大神”也是从小白开始的,同学坦言:第一次大修没被拒稿时最激动,小修的时候最开心,接收后反而没有太多兴奋,更多的是对辛勤努力的蓦然释怀,要相信付出总有回报,脚踏实地总是没错的。

开始酸了吗?朋友,心动不如行动,和你的科研小伙伴们,相约顶峰相见吧!


img


老规矩,文末推荐一个精品社群:梧桐医学-投稿交流,社群更注重质量,不care人数,所以要求实名制或推荐制,添加下方Doctor张微信后需展示个人身份证明(工作证或学生证),有投稿经历者优先(中英皆可

img


转 载 声 明

原创不易,感谢分享与转载!本篇内容版权归梧桐医学所有,如需转载或微信交流请联系平台管家Doctor张:tengtongzhisheng。 

回复24 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