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血管球瘤」的3个重点:“球细胞”、「a-SMA」和「IV胶原」

血管周细胞瘤:它的两种细胞来源
血管周细胞瘤是一种沿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分布的平滑肌样细胞。包括:周皮细胞和血管球细胞。
周皮细胞位于内皮细胞和基膜之间,细胞扁平而有突起,其突起紧贴在内皮细胞的基底面,胞质内含有肌动蛋白和肌球蛋白,具有收缩功能,能调节血管的管径,调整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当毛细血管损伤时,周皮细胞可增殖,分化成内皮细胞和纤维母细胞,参与组织的再生。

血管球细胞位于小球状动静脉吻合的Sucquet - Hoyer吻合管 (上图为低倍观,下图为高倍观)管壁周围,是一种变异的平滑肌细胞,分布于全身各处,以甲床,指(趾)侧面和手掌最多见,也可位于尾骨前。血管球细胞对温度比较敏感,通过调节小动脉的血流量来调节体温。

周皮细胞和血管球细胞主要表达 vimentin, SMA和MSA,部分表达IV型胶原和desmin,CD34表达不一。
血管外皮瘤:从被发现,到被取缔
1942年,一组由短梭形细胞组成的肿瘤,提示来源于血管周细胞,被命名为血管外皮瘤,并于1949年又增加报道了25例。在随后的半个世纪内,血管外皮瘤,一直被视作独立的病种应用于病理诊断中。诊断血管外皮瘤的主要依据是肿瘤内的薄壁分枝状血管结构,即所谓的血管外皮瘤样排列。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血管外皮瘤能否作为独立的病理类型提出了质疑。随着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大量报导,有理由认为以往诊断的「血管外皮瘤」可能就是「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从某种意义上更多是代表了一种肿瘤细胞的排列结构。在新版WHO中,这一诊断名称已经被废弃。
除了「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之外,具有这种排列结构的肿瘤还包括:深部纤维组织细胞瘤,肌纤维/肌纤维瘤病,梭形细胞型滑膜肉瘤,间叶性软组织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和平滑肌肉瘤等多种类型的软组织肿瘤。
血管周细胞瘤:它不是PE Coma
血管周细胞肿瘤包括:血管球瘤及其亚型,鼻窦球周皮细胞瘤,肌周皮细胞瘤,血管平滑肌瘤和肌纤维瘤。

(上图为PE Coma镜下观)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和PE Coma(血管周上皮样分化的肿瘤)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肿瘤类型。PE Coma是一种在免疫组化表型上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特征的间叶性肿瘤,通常表达色素细胞标记和平滑肌标记,瘤细胞与血管壁有局部相关性。主要包括: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淋巴管肌瘤/淋巴管肌瘤病(LAM/LAMs),和肺透明细胞糖瘤(CCST)。
血管球瘤
血管球瘤(GT)是一种类似正常血管球变异平滑肌细胞所组成的间质肿瘤,最早被认为是血管肉瘤的一种。后来,将这种肿瘤与正常的血管球做了比较,认为血管球瘤是血管球的增生或过多生长。血管球瘤比较少见,不足软组织肿瘤的2%。血管球瘤与皮肤血管平滑肌瘤,血管脂肪瘤和创伤性神经瘤共称为“痛性皮下结节”。
临床表现
好发于20-40岁的成年人,多见于儿童,甲床下的病变以女性多见。好发于肢体末端的动静脉吻合支,故好发于甲床下,也常见于手掌,腕部,前臂和足的皮下或浅表软组织内。消化道内以胃最常见。
临床上表现为发作性疼痛,并从患处向外放射,受冷刺激或触摸时可引起疼痛发作,疼痛可能是由于肿瘤组织释放P物质有关。
大体表现
肿瘤提及较小,直径多在1-2cm以下,甲床下者常为数毫米。肿瘤与周围界清,多无包膜,质软,红色或灰红,似肉芽组织。
组织学形态
根据瘤细胞,血管结构和平滑肌组织的不同比例,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上图为血管球瘤镜下观)

1.固有球瘤(占75%):界限清楚,由形态一致的圆形细胞组成,呈片状分布在血管之间或呈环状围绕在血管周围(如上下图),也可呈血管外皮瘤样排列。


高倍镜下,瘤细胞呈规则的圆形,胞质淡染,透明状或淡嗜伊红色,细胞边界清晰,PAS染色(如上下图)更为明显。

核圆形,位于中央,肿瘤的间质伴有玻璃样变性或黏液样变(如下图)。


2.球血管瘤(占20%):界限不清,瘤内的血管多位扩张的海绵状血管,血管周围的球细胞簇少而菲薄,血管腔内可有血栓或静脉石(如上下图)。


3.球血管肌瘤(<10%):除规则的圆形球细胞外,瘤内还有平滑肌束,球细胞与平滑肌细胞相互之间有过渡现象(如上下图)。


当瘤细胞的核因退变(如上图)而具有明显异性型时,称为「共质体性或奇异性血管球瘤」,但不见核分裂或坏死,类似于陈旧性神经鞘瘤或奇异性平滑肌瘤。
另一些病例中可见类似血管外皮瘤样的分支或鹿角状血管,瘤细胞可呈梭形,可称「周皮细胞瘤」。
免疫组化

瘤细胞表达a-SMA(如上图),MSA,h-CALD,calponin,vimentin和IV型胶原(如下图),偶可表达CD34,NGFR和髓鞘相关糖蛋白,一般不表达desmin,AE1/AE3和S-100蛋白,偶可表达Syn,但不表达CgA,可被误诊为内分泌肿瘤,特别是发生在胃部者。

细胞遗传学
少数多发性病例具有家族性,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可能与编码GLMN的基因突变有关。GLMN基因功能尚不明了,主要在血管平滑肌细胞中表达,可能在血管的生成和维持方面有重要作用。
鉴别诊断
血管球瘤的诊断一般比较容易,但当病变内血管不明显,而由弥漫成片的小圆细胞组成时,容易被误诊成为其他类型的小圆细胞性肿瘤。当发生于肾脏时,需要与球旁细胞瘤鉴别,球旁细胞瘤多表达CD34。
预后
本病为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多可治愈,10%的病例发生局部复发,特别是在切除不干净时。
恶性血管球瘤的诊断公式
恶性血管球瘤也称球血管肉瘤,极其少见。诊断标准如下:

1.核有明显的异性型(如上图),并可见核分裂象(>5个/50HPF)。

2.可见非典型性核分裂象(如上图)。
恶性血管球瘤有两种类型:
1.在形态上类似于平滑肌肉瘤或纤维肉瘤;

2.在总体结构上类似于良性血管球瘤,肿瘤内可见良性的血管球瘤区域,但其他区域,细胞由成巢和成片的高度恶性的圆形细胞组成(如上图),可见血管侵犯(如下图)。

不管是哪一种类型,均需要免疫组化标记a-SMA和IV型胶原证实。恶性血管球瘤是一种高侵袭性肿瘤,总转移率38%。
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诊断公式
当肿瘤符合下列指标中的一项则诊断为「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
1.肿瘤位于浅表,但核分裂象(>5个/50HPF)
2.肿瘤仅为体积比较大(>2cm)
3.肿瘤位置比较深
恶性潜能未定的血管球瘤预后均较好。
奇异型血管球瘤的瘤细胞:指仅具有明显的核异性型,而无其他的恶性依据。核的异性型代表了核的一种退行性改变,生物学行为是良性的。
血管平滑肌瘤
血管平滑肌瘤是一种周界清晰的良性肿瘤,由成束的成熟平滑肌和厚壁血管组成,位于皮下或真皮深层内,属于皮肤痛性小结节之一。
临床表现
比较常见,多发生于30-60岁成年人。好发于下肢,尤其是小腿,踝部和足;其次可发生于下肢,尤其是手和手指;偶可位于躯干和头颈部。
临床表现为缓慢生长的孤立性小结节,近半数病例伴有疼痛,部分病例刻印温度刺激,施压等加剧。
大体

周界清晰,类圆形,直径1-2cm,切面呈灰白色(如上图),有光泽,伴有钙化者,可有砂砾感。
组织学形态
由分化成熟的平滑肌束和厚壁血管组成,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实体型(如上图):最常见,病变内血管虽多,但口径较小,并呈裂隙样,周围围绕分化成熟的平滑肌细胞。有时肿瘤内可见退变性的钙化灶或脂肪组织,此时肿瘤细胞相对稀疏,尤其见于一些老年患者。

2.静脉型(如上下图):其内的血管为厚壁的静脉型血管,平滑肌围绕血管漩涡状排列,瘤细胞与平滑肌之间可见移行。


3.海绵状型(如上下图):其内的血管由扩张的海绵状血管组成,间质可呈黏液样或玻璃样变性。

除上述经典形态之外,另有一小部分肿瘤的瘤细胞呈上皮样,被称为上皮样血管平滑肌瘤。
免疫组化

平滑肌束表达a-SMA(如上图),MSA,h-CALD(如下图),calponin,desmin和IV型胶原,不表达HMB45。

遗传学
包括6q21-23和21q21丢失,13号染色体呈单倍体,及t(X;10)(q22;q23.2)。
预后
良性肿瘤,局部切除后,极少复发。
最后编辑于 2021-05-28 · 浏览 3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