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复发性肠梗阻(局限性腹茧症)

普外科医师 · 发布于 2021-04-23 · IP 北京北京
2.3 万 浏览
推荐、达人点赞 2 项荣誉
这个帖子发布于 4 年零 214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患者性别:女 2021-03-23入院。 ID号:Y44962939,住院号:11596A。

患者年龄:29

简要病史:机械性肠梗阻反复发作9年余

患者述9年前饮食不当出现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无发热。潍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普外科行腹平片提示:不全肠梗阻。行胃肠减压、抗感染对症治疗缓解,期间行全消化道造影提示:回肠粘连(回肠位于小骨盆上缘,粘连成团,皱襞紊乱,肠壁难见,加以外力,难使之分离,并将盲肠下牵,乙状结肠内移,回肠末端勉强显现。大肠除位置外未见其它异常)。2012年来患者多次“不全肠梗阻发作”,饮食不当及受凉为诱因,每年1-2次发作,就诊当地医院,以“肠梗阻”保守治疗3-5天缓解。曾于2014.3月在潍坊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腹腔镜探查、肠粘连松解治疗(病因及术式不详),术后有短期缓解。近5年来仍间断发病,腹痛、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发作与进食过量、不易消化食物相关,秋冬季发病明显,每年4-5次,无发热,无放射痛,反复就诊济南市莱芜区第一人民医院。行腹部CT、腹平片提示:不全肠梗阻,行输液、灌肠综合治疗后缓解。患者因肠梗阻病情无法完成正常生育。为求治疗来我院。目前精神状态可,体力正常,进流食,睡眠正常,近3月来体重无明显变化。

10岁时有突发右下腹痛,诊断急性阑尾炎发作,行输液抗感染治疗1周缓解。否认其它手术外伤史。

体格检查:

身高166cm,体重50kg,BMI:18.1。一般情况可,腹平坦,脐部见戳孔愈合瘢痕。全腹软无压痛,未触及无包块。肠鸣音正常。

辅助检查:

腹平片未见异常

img




临床诊断:

1、复发性肠梗阻静息期,术后肠粘连。     

2、腹腔镜粘连松解术后。

治疗经过:

2021-3-26平卧位,左下腹18#套管针穿刺,腹腔注气2000ml,人工气腹后腹部多体位平扫,GE图像工作站进行数据VR成像(腹膜腔三维成像):

平卧位:腹膜腔气腹空间完整,肝脾形态位置正常,结肠小肠肠管平面分布,管径大致形态正常。结肠内容物偏多,48小时口服显影线位于横结肠左半以远。子宫形态大小正常。

右侧卧位:左半结肠呈去结肠袋现象,肠管空虚。髂窝水平见堆砌的小肠肠襻团与乙状结肠悬挂粘连。

俯卧位:髂窝水平见堆砌小肠襻团与右侧盆壁粘连。





img



气腹平卧位图:上腹部见肝脏、胃远端大部、横结肠正常形态。回盲部及升结肠充盈,相连回肠襻形态大致正常。盆腔见正中位子宫前壁。左下腹见乙状结肠。


img



平卧位图:中下腹肠管平铺,未见腹壁粘连。


img



平卧位图:中下腹肠管平铺,未见腹壁粘连。


img



左侧卧位图:显示更多右半结肠形态细节,见回盲部阑尾,末端回肠近乎正常形态。


img



右侧卧位图:显示小肠粘连团呈圆锥体,与乙状结肠粘连。


img



右侧卧位图:显示小肠粘连团呈圆锥体,与乙状结肠粘连。


img



俯卧位图:显示锥形粘连肠团与右后腹壁粘连。

诊断分析:

复发性小肠梗阻

此类病例常有下列特点:

1、明确的腹腔手术史或外伤炎症感染病史,肠梗阻发生于其后。

2、肠梗阻发作,有典型的机械性梗阻表现,痛吐胀闭和腹腔肠管扩张积气积液。

3、多为不全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有效。

4、复发有规律性,和进食活动密切关联。

5、饮食正常或接近正常。

6、静息期检查无阳性体征,内镜、影像检查无异常发现。

7、可正常发育,体型偏瘦。身体状况长期保持稳定状态。

患者腹膜腔形态排除前腹壁粘连。侧卧位腹腔内位器官(小肠襻)发生重力位移,可确认有回肠襻团与乙状结肠有挂壁粘连。该粘连范围局限,无肠管扭曲,无口径异常,易于松解,无法认作肠梗阻的责任粘连。依据回肠襻在侧卧位、俯卧位的形态,极有可能存在肠襻间脏性粘连。其形态符合或支持其为梗阻病因,尚不显著。

回肠肠管间脏性粘连有两处病史辅证:2012年潍坊市肿瘤医院全消化道钡餐报告。2014潍坊市第一人民医院腹腔镜探查。家属转述腹腔镜手术仅作探查,因广泛粘连而放弃。该粘连是否存在,是否和腹膜腔虚拟图像吻合,能否合理解释肠梗阻反复发作的机制,是术前的困惑之处。腹腔内梗阻病变仍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有待腹腔镜探查确认。

2021-3-31腹腔镜探查,脐部闭合穿刺置入腹腔镜,为观察孔。左下腹及下腹正中分别作操作孔,腹腔镜探查,腹膜光滑,腹腔无积液,胃肠道柔软,空回肠结肠无扩张。无游离大网膜,右下腹无游离肠襻,区域性的回肠肠襻为软膜样组织覆盖包裹,无明显炎症反应。包裹团块张力不高,内侧与乙状结肠系膜呈纤维组织粘连。锐性分离,无明显渗出。自后腹壁锐性切开包膜,显露其内迂曲回肠襻,形态大致正常,与包膜呈一般纤维组织性间隙,易于分离。包膜内肠管间有数条致密粘连纤维索带,予以切除。切除大部包膜组织,完全解放其中的回肠及阑尾远端部分。局部创面少许渗出,自回盲部顺序近端探查检视所有系膜小肠,见肠管及系膜自然正常形态,肠道畅通,未见憩室、肿物及外压扭转等病变。包膜包裹段回肠120cm,肠壁、系膜柔顺无损伤。直肠及盆腔未见明显异常,置腹腔引流管一根。

术后12小时肛门排气,术后体温脉搏正常,24小时腹腔引流拔除,引流量100ml。术后进食流质饮食无腹胀不适。2021-4-9痊愈出院。

最后诊断:

末段回肠局限性腹茧症,复发性小肠梗阻。

 

讨论:

患者右下腹120cm长的末段回肠及系膜被纤维化软膜包裹。包膜内张力不高,相对柔软,塑型不强,与前腹壁无粘连,因此平卧位虚拟腹膜腔像表现接近正常,软包膜不能呈现特征改变。侧卧和俯卧位的图像,反映了肠襻相互间聚集的特点,间接反映了腹茧症的存在。末段120cm的回肠,限制在相对局促的囊膜内,限制了肠内容物的顺畅传输,是肠梗阻反复发作原因,符合局限性腹茧症的临床和病理特性。术前气腹CT腹膜腔三维成像,未能提供确切性证据支持该诊断。局限性腹茧症,是特殊类型的肠襻脏性粘连。在非梗阻的静息期接受腹腔镜手术,增大了手术操作的安全性。该病例的有限经验表明,适宜的病例,腹腔镜下包膜切除松解,效果优于一般类型的广泛肠襻间脏性粘连,肠壁创伤小,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率低,有望获得满意的临床转归。然而这只是据手术过程和质量做的初步评估,还有待中长期(半年或一年)随访和深度复查。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末段回肠为纤维软膜包裹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横结肠处大网膜消失,代以纤维软膜样组织。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乙状结肠与回肠襻包裹膜的纤维粘连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包裹回肠襻的纤维膜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剥离包裹纤维膜,松解受困的回肠襻。

img

仅专业人士可见

松解后的效果图

机械性肠梗阻 (10)
手术后肠粘连 (10)
纠错
41 353 165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4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