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血者血型复核

临床输血几个问题的思考(一):献血者血型复核
在笔者为时不长的输血及血站工作经验中,在某一些问题上有过比较长时间的困惑,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尽管不怎么影响临床实践工作,但碰到类似问题的同行不在少数。在交流过程中,尽管在临床实践以及理论上能够解释某些情形,但由于医学工作者的严谨性,往往需要找到“规定”或者“出处”,导致常常出现一种情况就是,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可以怎么做没问题,但是却不敢,因为要“担责任”,“没规定”。
近期,认真学习了两个文件,一个是卫生行业标准《WST 623-2018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标准》,一个是一直还在征求意见,迟迟无法发布的《临床用血技术规范(2020年版)(征求意见稿)》,尽管里面有一些新的规定和我的认识理解存在偏差,但有些问题终于有了“依据”。临床实践中可能还存在各自的理解,行业标准也并不是强制性标准,但有了规定,并按规定来,总是不会错的。
本次想和大家交流的是关于献血者血型复核的问题。
原本,这不应该是个问题,毕竟在2000版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里面,在交叉配血这一章就明确指出,需要复查供血者血样的ABO血型,但是这里留下了一个矛盾点。
按照规范的要求,需要交叉配血的时候,配血前要复查供血者血型,准确无误后进行配血试验。但是在其附件《成分输血指南》中,机采血小板以及血浆、冷沉淀都是不需要交叉配血的,只用ABO同型即可(本规范中,血浆和冷沉淀有写ABO血型相同或者相容输注,而血小板则没写相容,后续存在争议,本公众号后续会涉及)。如果不需要交叉配血,那是否需要复核血型呢?既然红细胞都要复核血型,难道血浆、血小板和冷沉淀就不需要吗?

由于血浆输注不需要交叉,在临床实践中还引发了另外一个争议,即次侧配血不合能否输血的问题。为了安全起见,有学者建议可以输主侧配合的洗涤红细胞,因为洗涤红本身只要求主侧配血,血浆量少。但其实我们可以看到,洗涤红细胞的适应症并不是为了解决次侧不合输血的。另有学者指出,血浆的输注只需要ABO同型,而不需要配血,相对输血浆而言,悬浮红细胞里的血浆量不足为虑,次侧不合不影响输血,有激进的专家甚至指出,可以取消次侧配血。
在笔者的工作经验中,次侧配血不合的情形大多数出现在患者直抗阳性的情形下,如果患者本身不存在血浆过敏,且没有严重溶血的情形,直接输血并没有发生不良输血反应。
也许是这个问题的争议持续存在,在《WST 623-2018 全血和成分血使用标准》文件中,终于得到了解决。
在血浆和冷沉淀的输注原则里,均提到了交叉配血次侧相容性原则,因此认为,血浆和冷沉淀输注是需要进行次侧配血的,那既然需要配血,复核血型也就有了基础。


这里要提的一条是,关于血小板输注原则,同型,危机时可次侧相容,没有提到配血,其考虑可能基于以下几点:(1)血小板供应本身处于供不应求,较难有多袋血小板供配血;(2)血小板相容性输注还存在争议(主侧还是次侧相容),这个问题公众号后面文章会涉及。

至此,“规定”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了,供血者无论红细胞、血浆、冷沉淀均需要复核血型,且进行交叉配血(血浆、冷沉淀行次侧配血),“完美!”
本篇文章到这里本来应该结束,笔者由于在血站和输血科都有工作过,啰嗦一下自己的感受,声明一下,以下为笔者自己的思考,对规范即标准完全接受,无任何异议。
首先,复核血型的意义:
当然,为了输血安全,这点没问题的,毕竟多一层检测,多一层保障。在这里,我们不妨深入细究一下。
(1) 供血者血型的鉴定:无偿献血志愿者在献血过程中,在登记时会初查一次血型,血液采集后,到血站完成成分制备入库,至少还要经过2次血型的正反定型(见下图,来自血站操作规程2015版),也即,血液从血站发放到医院输血科之前,已经经过了至少3次血型鉴定。其出错的概率不知道还有多少,是否有需要再“复核”一次。

(2) 血型鉴定能力:仅从血型鉴定这个项目来说,我可以肯定,医院输血科的能力普遍应该是低于血站的。现实情况是,不少医院碰到疑难血型无法鉴定时,会向血站请求帮助。以一个能力较低的实验室来复核能力更强的实验室结论,有点别扭。
(3) 安全问题:首先,供血者的血液经过了“能力相对较高”的实验室,进行了足够多次的检测,出错的概率极低;其次,符合血型的前提是交叉配血之前,后面还有交叉配血把关,如果因为没有复核供血者血型而遗漏,我想,后面的交叉配血肯定能筛出来(如果连ABO血型错误配血都能通过,我是不信的)。
(4)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有人将血液比作药品,我想,在某个药用于患者之前,没有人要求医院对这个药的某个出厂指标进行检测的吧,我们能做的就是尽管相信他就好了。
接下来我们看看实操:
(1) 血浆、冷沉淀的血型复核。血浆和冷沉淀以冰冻形式存储在输血科,其血型复核及次侧交叉,需要在融化后进行,其融化后放置时间有要求,设想如果出现血型不对,由于不能反复再冻,该血液成分面临很大的可能就是报废了。或许是有专家考虑到了这个问题,在《临床用血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中指出,在血液入库前复核血型,我确实不知道这个在具体实施时需要怎么个做法。
(2) 还是血浆、冷沉淀的问题,用反定型来复核已经正反定型过几次的鉴定结果,不合适。
最后谈一个资源浪费的问题:
前两年,欧洲某个国家研究者建议将HCV的核酸检测(可能有出入,笔者阅读文献太杂,没能找到该文)从血液筛查中剔除,大概的意思是,回顾分析多年数据,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特别的不划算,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这里我想说,在已经经过至少3次以上的血型检测前提下,在还有交叉配血的保险下,复核血型真的很浪费。何况,红细胞和血浆、冷沉淀都是分开发放的,也就意味着对于这位献血者,还要再做3次血型复核,Oh My God!
最后再罗嗦一条,成分和费用的问题。多一个血型复核,增加了成本,要不要把费用加在用血者身上呢,总不能让我们干了活还亏了本吧,但加上去,给个理由,医保稽核,医患关系……,一言难尽啊。
更多专题,欢迎关注《临床输血》公众号,和小编一起交流学习。
最后编辑于 2021-03-16 · 浏览 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