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是一种“慢性病”
早产是指出生时胎龄<37周,其全球发病率约为11%,目前大多数早产儿可以存活至成年。在1970s-1980s年间,早产儿治疗取得了极大的突破,大大提高了早产儿存活率,这批最早的早产儿目前已经处于中年(40岁左右)。已有研究表明早产会增加儿童期和成年早期(18-36岁)死亡率,但目前关于早产与中年后长期的死亡率的关系还不明确。
近期,《Lancet》上发布了一项纳入4296814例单胎活产儿,最高随访年龄达到45岁的瑞典全国性队列研究,旨在探讨早产与成年后期死亡率的关系。
该研究发现,出生时的胎龄与婴儿期到成年期的死亡率呈负相关。相对于足月儿(胎龄39-41周),早产儿从出生至45岁出现与胎龄相关的死亡率调整风险比为:超早产儿(胎龄22-27周)为66.14;极早产儿(胎龄28-33周)为8.67;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为2.61;早期足月儿(胎龄37-38周)为1.34。而这些早产儿在30-45岁出现与胎龄相关死亡率的调整风险比为:超早产儿2.04;极早产儿1.48;晚期早产儿1.22;早期足月儿1.16。另外研究还发现早产导致的男性死亡人数多于女性(p<0.001)。
该研究还确定了多种与死亡相关的潜在原因,包括先天性异常、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心血管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和外部原因。这么看来,早产确实应被认为是一种需要长期随访关注的慢性病。而提起慢性病,不得不谈一谈早产儿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无独有偶,近期《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也发表了一项与早产儿相关的综述,该综述总结了早产儿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的潜在原因及机制(如下图所示),为早产儿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早产儿的组织有强烈的氧化应激(一氧化氮生成减少,内皮功能障碍)和炎症。婴儿脂质、表观基因组学和肠道菌群的改变等都可能是心血管疾病发展的基础。有研究显示,益生菌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是一种预防早产儿心血管疾病的潜在方法,如动物试验表明,一种降解粘蛋白的细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能预防小鼠的炎症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综上所述,早产应被视为一种特殊的“慢性病”来对待,上述信息或许能帮助科学家和临床医生尽早采取行动,以减少早产对整体健康的不利影响,改善早产儿成年后期的存活率。
参考文献:
1.Crump C, Sundquist J, Winkleby MA, Sundquist K. Gestational age at birth and mortality from infancy into mid-adulthood: a national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Child & Adolescent Health.2019 Apr 5.
2.Bavineni M, Wassenaar TM, Agnihotri K, Ussery DW, Lüscher TF, Mehta JL. Mechanisms linking preterm birth to onset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later in adulthood.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19 Feb 8;40(14):1107-12.
【往期阅读推荐】
欢迎关注纽迪希亚ELN,了解更多生命早期1000天营养科学与研究。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1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