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院后喂养
早产儿在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后出院,家长在出院的时候会常常问新生儿科医生,回家之后怎么喂养?经常我的建议是有母乳的,那坚持母乳喂养,没母乳的早奶喂养?那早奶喂养多久改为普通奶粉呢?然后我就会叫家长需定带宝宝定期儿保科随访,关注患儿生长发育情况,儿保医生会根据你发育情况给你讲。
那早产儿出院后该怎么喂养,2016年中华发了一篇指南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如下:
早产儿校正年龄:即以胎龄40周(预产期)为起点计算校正后的生理年龄;
eg:胎龄32周的早产儿,生后年龄为3个月,那校正后年龄为1个月,此时评价该3月龄的早产儿应与1月龄正常婴儿的生长标准来比较
一.新生儿科医生在早产儿出院时将早产儿营养风险程度进行分类:(分类依据:出生胎龄1、出生体重2、喂养状况4,5、生长评估3,6,7、及并发症8)
分为高危、中危、低危三类:

注:这种营养风险程度分类是相对的,如中危或低危分类中具备高危分类标准,如具有上表中第3~8条之一,应升为高危或中危级别进行管理。(我觉得这里是错的,因为第3条到第8条中危和低危是一样的,所以应该都是分类为高危进行管理,个人意见)
二.出院后喂养方案:
1.早产儿出院后喂养指导流程图:

2.乳类分类:

1)母乳:早产儿出院后的首选,至少持续至6月龄以上;
2)加强化剂的母乳:适用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kg的早产儿,在母乳中加入强化剂喂养(强化剂作用:可以增加母乳中蛋白质、能量、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
3)早奶:适用于胎龄<34周,出生体重<2kg的早产儿在住院期间应用(早奶增加了能量密度及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可满足早产儿出院后早期生长代谢需求);
4)早产儿过渡奶: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或出院后早产儿(各营养素的含量介于早奶与配方奶之间);
5)配方奶:以牛乳等为基础的配方奶可满足一般婴儿生长发育需求,用于无母乳的婴儿
6)其他特殊医学用途配方:如去乳糖配方、水解蛋白配方、氨基酸奶等
3.个体化喂养方案:

334KJ=80Kcal;355KJ=85Kcal


1)强化营养时间:
强化营养指出院后采用强化母乳、早奶或早奶过渡奶喂养的方法,主要对象是针对中危、高危的早产儿;
一般来说,中危、生长速率满意的早产儿需强化至校正月龄3个月左右;
高危、并发症较多的有宫内外生长迟缓的早产儿需强化时间较长,可至校正月龄6个月左右,个别早产儿可至1岁;
2)决定继续强化或停止强化营养指标:
由“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同校正同月龄的百分位数”决定:最好达到P25~P50,小于胎龄儿>P10,再参考个体增长速率的情况,注意避免体重/身长>P90,达到目标可逐渐终止强化营养。
转换期间需监测早产儿的生长情况和血生化指标,如生长速率和各项指标的百分位数出现下降及血生化异常等,可酌情恢复部分强化直至生长曲线恢复正常。
4.半固体食物和固体食物引入:
一般为校正月龄4~6月;
胎龄小的早产儿发育成熟较差,引入时间相对延迟;
5.其他营养素补充:
1)维生素:
维生素D摄入量: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生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U/d,3个月龄后改为400U/d,直至2岁(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中的维生素D含量);
维生素A摄入量:
1332~3330U/kg.d,出院后可按下限补充;
注:维生素AD(绿色)含:
维生素A 1500单位
维生素D 500单位
维生素AD(红色)含:
维生素A 2000单位
维生素D 700单位
维生素D3滴剂(星鲨)含:
维生素D3 400单位
2)矿物质(推荐摄入量包括配方奶、母乳强化剂、食物和铁钙磷制剂中的含量):
铁剂:早产儿生后2~4周需开始补充元素铁2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
钙剂:
推荐摄入量70~120mg/kg.d;
磷推荐摄入量:35~75mg/kg.d
3)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LC—PUFA):尤其是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和花生四烯酸(ARA),两者均应在早产儿喂养时进行补充
母乳喂养是获得LC—PUFA的最佳途径 早产母乳中DHA高于足月母乳
目前对早产儿的推荐剂量:
DHA 55~60mg/kg.d
ARA 35~45mg/kg.d
直至胎龄40周;
4.小于胎龄儿(SGA)喂养:
SGA喂养应主要根据胎龄而不是出生体重(因SGA与同胎龄AGA营养需求相似),既往促进适度生长,尤其线性生长,以保证良好的神经系统结局,又要避免过度喂养,以降低远期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胎龄<34周SGA早产儿属于高危或中危早产儿,出院后也需要采用强化人乳或早产儿过渡配方喂养至体格生长适度均衡,尽可能使各项指标达>P10,尤其是头围和身长的增长;
出生体重相似的足月SGA和早产儿,不推荐足月SGA出院后常规使用早产儿配方或早产儿过渡配方促进生长;
5.促进合理的追赶生长:
当SGA线性生长速率正常,即使未达到同月龄的追赶目标,也不易延长强化喂养时间。
6.出院后定期评估:
早产儿出院后管理重点:喂养和生长代谢的评估,监测频率为出院后
6月龄以内每月1次
6~12月龄每2个月1次
高危早产儿第一年应每月1次,尤其出院后1~2周内应进行首次评估
1)喂养评估:
2)生长评估:
横向比较(Fenton宫内生长曲线和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
反映个体早产儿与同月龄群体间的差异;
纵向比较(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速率和早产儿出生后生长速率参照值):
反映早产儿的生长趋势和追赶生长的特点;
目前对早产儿体格生长的评价按照胎龄40周前和40周后采用不同的方法;
(1)胎龄40周前:
横向比较:
按照2013年修订的Fenton早产儿生长曲线图(分性别):

来源儿保时间图片
纵向比较:

(2)胎龄40周后:按照校正年龄参照正常婴幼儿的生长标准进行,与群体的横向比较采用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儿童生长标准:
横向比较:
女孩的体重、身长、头围、身长的体重图表:




男孩的体重、身长、头围、身长的体重图表:




纵向比较:

世界卫组织里也有纵向比较,划分更加细,列举几张:(注:纵向数据为健康足月儿的生长速率,早产儿在追赶期应超过此标准)
女孩的体重、身长、头围增长速率:



男孩的体重、身长、头围的增长速率:



在评估早产儿生长状况时要注意全面衡量其体重、身长和头围各项指标及其关系,包括:
年龄的体重
年龄的身长
年龄的头围
身长的体重
3)营养代谢的评估:血清磷<1.8mmol/L,同时ALP>500U/L提示早产儿代谢性骨病
附两张在WHO多下载的2~5岁身长的体重图表: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7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