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因腰椎间盘变性、破裂后髓核突(或脱)向后方或突至椎板内致使相邻组织遭受刺激或压迫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疾患之一,占门诊下腰痛患者的10%~15%,占骨科因腰腿痛住院病例的25%~40%。本病多见于青壮年,其中80%以上见于20~40岁患者。其中男性发病率较高,与男性劳动强度大有关。以L4~5节段为最多见,占58%~62%,L5、S1占38%~44%。其余分布在L3~4或以上。其中两节同时突出者,占5%~10%。L1~2及L2~3椎节十分少见,仅占1%左右,左侧多于右侧,左右之比约为1.5∶1。
发病机制
病因
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应力。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①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②职业因素,不同职业与腰椎间盘脱出关系十分密切;③遗传因素;④腰骶先天异常。
本病除上述种主要原因,即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所致外,种诱发因素亦具有重要作用,诱发因素包括①增加腹压;②腰姿不正;③突然负重;④妊娠等。
病理
1.病理特征
椎间盘组织仅有少量血液供应,成年后几乎无血供,因此其营养极为有限而易引起退变。20岁时已经开始,25~30岁已有明显的退变,包括纤维环出现裂隙。随着年龄的增长,髓核的蛋白多糖下降,胶原纤维增加,成人髓核的弹性下降,髓核与纤维环中出现不同宽度的过渡区,使髓核不能将压力转化为纤维环的切线应力。由于纤维环力不均,成为纤维环破裂的组织病理学基础。
2.镜下所见
(1)纤维环的退变:随着病变的发展,纤维环磨损部分产生网状变性和玻璃样变性,失去原来较为清晰的层次及韧性,并出现裂隙。
(2)软骨终板的退变:软骨终板亦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薄,并逐渐变得不完整和钙化,亦可出现软骨囊性变及软骨细胞坏死,以致纤维环的附着点松弛。
(3)髓核退变:髓核在退变过程中,显示细胞排列数量减少,而且髓核形态的大小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尤以功能性细胞更为明显。
3.脱出或突出的髓核可有以下转归
①纤维化;②萎缩化;③钙化或骨化;④骨赘化。
症状要点
1.腰痛
临床上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慢步行走,此主要是机械压迫所致。
2.下肢放射痛
至少有80%以上病例出现此征,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
3.肢体麻木
肢体麻木多与下肢放射痛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病例。
4.肢体冷
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
5.间歇性跛行。
6.肌肉麻痹。
7.马尾神经症状
马尾神经症状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L2、L3、L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
9.患肢皮温较低。
10.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