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生理基础知识之腔内图

心内电生理检查是将多根电极导管经静脉和或动脉途径进入心脏不同部位,记录自身心律和程序电刺激情况下的心腔内局部电活动以及诱发心律失常。记录心内心电图、标测心电图藉以诊断和研究心律失常。用于窦房结、房室结功能评价,预激综合征旁路定位、室上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心室颤动等的研究,确诊复杂心律失常和指导其治疗。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适应征
1.诊断性应用
(1)窦房结功能评定
(2)房室与室内阻滞:
(3)心动过速:①室上性心动过速反复发作伴有症状,药物治疗效果差;②心动过速发作不频繁,需作详尽的诊断性检查;③宽QRS心动过速,常规检查对明确诊断有困难。
(4)不明原因的晕厥,考虑与心律失常有关的心源性晕厥。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适应征
2.治疗性应用
(1)评估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的指征(如起搏器植入、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植入、射频消融术等);
(2)作为快速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术前必须的检查步骤,心内膜标测确定心动过速的起源与机制,定位导管消融的靶点,指导导管消融的消融策略
(3)评价心动过速非药物治疗的效果,特别是评定抗心律失常器械对心动过速的识别与终止功能;
(4)心电生理-药理学试验以确定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适应征
3.判断预后
通过电生理检查确定患者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
心腔内电生理检查导管技术
1.电极导管
电极导管是心腔内电生理检查中的必不可少的工具,用于记录心腔内各部位的心内电图,提供心内电信息。电极导管成人常规使用5-7F(直径1.67-2.33mm),长度可分为105、120、125等规格。目前电极的数目及电极间距已发展成多种类型与规格,视用途不同,一般置有2-20个环状电极,电极间距最常用为5-10mm。特殊用途的网状电极最多可达128个电极。
常用的电极导管入路

(1)右心房:常选高位右房
(2)右心室:右室心尖部是常选的电极导管放置部位。
(3)左心房:经未闭卵圆孔、房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穿刺方法
(4)左心室:一般,常规心内电生理检查不需要左心室置入电极导管。
(5)希氏束:一般经静脉,从右心腔内记录。
(5)冠状窦:冠状窦置管在心内标测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提供某些心律失常的机制诊断的重要心内电图,对指导定位左侧旁道预激综合征的消融靶点具有其它位置心内电图不可替代的作用。
心腔内电图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1.HRA 高右房

2.希氏束电图

电极导管在希氏束位置可记录到三个相对独立的波形,位于心房A波与心室V波之间的电位,电位呈快速的双相或三相尖波,称为H波,H波时限10~25ms。希氏束电图是心内电图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份。电生理检查中房室传导功能的检查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的定位诊断均需依靠希氏束电图,鉴别房室结双径路与房室旁路所致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时HIS束电图不可缺少,并且,电极导管纪录的HIS束电图反过来表明电极导管所处的HIS的位置,对消融时避开希氏束具有重要意义。
希氏束的测定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希氏束电图中的时间间期
①P-A间期:从心电图上最早P波起始点至希氏束电图上A波起始点。代表右房内传导时间,平均40ms。
②A-H间期:自房间隔下部经房室结至希氏束的传导时间。在希氏束电图上自A波最早点至希氏束电位起始处。代表房室结的传导时间,平均60~130ms。
③H间期:自希氏束电位起始点至该电位的终止点。代表希氏束内传导时间,平均10~25ms。
④H-V间期:自希氏束起始点至体表心电图QRS波的最早起始处。代表希-浦系统内的传导时间,平均35~55ms。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希氏束电图在心内电生理检查中的应用:
①希氏束电图记录是心腔内电生理检查的基础。
测定房室传导的不应期,心内膜标测以及程序刺激区别不同异位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等都必须同时有希氏束图。
②判定房室传导阻滞的阻滞部位
P-A间期延长说明传导障碍位于心房内;A-H间期延长表明阻滞部位位于房室结;H波增宽或分裂为H、H'两个成分表明希氏束内传导阻滞;H-V间期延长表明传导阻滞位于HIS束、或左右束支,或左右束支的分支水平。
心腔内电图的特点
希氏束电图在心内电生理检查中的应用:
③宽QRS波群心动过速的鉴别
判断激动起源于室上还是心室。宽QRS波群心动过速时,希氏束电图可确切判断室上性心动过速伴室内差异传导或是室性心动过速。前者在V波之前有H波,后者则没有H波,或即使前面有H波,其H-V间期也较其他下传搏动的H-V间期为短。另外,H-V间期缩短应注意旁路预激心室。
3、CS 冠状窦

4.RVA 右室心尖部

5.标准导管放置

只有打好基础,才能走的更远。虽然电生理很抽象,很难懂,但是一旦学懂了,就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乐趣,拿出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别人能写出来,为什么自己就看不懂呢?幸好都有中文版的!
最后编辑于 2019-08-03 · 浏览 1.6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