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塞车效应”与“珊瑚虫效应”

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
证书编号:
病医生LU
    您的案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塞车效应”与“珊瑚虫效应”》 经同行评议,被丁香园临床病例数据库收录。
收录时间 2025年5月25日
长按识别二维码
查看病例
发布于 2019-05-18 · 浏览 3906 · IP 河南河南
这个帖子发布于 6 年零 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mg

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常常具有狭窄的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在对这种病例的超声检查中,我们发现具有狭窄基础的血栓其头端的超声表现并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这里的血栓“头端”指的是血流方向的下游,也就是血栓的近心端。



第一类,血栓充满血管腔,整体比较结实,周围空隙少,挤压血管血栓活动度小。

img



第二类,血栓比较疏松,周围有空隙,有时如舌状漂浮在血液中,挤压血管血栓可能活动。


img



为什么会有以上的差异?

血栓形成的过程很难实时观察到,我的推测如下,是一种假说。

  • 一类,血栓比较结实,推测可能该处就是狭窄的部位,血栓的形成就从这里开始,就如同塞车,道路狭小的地方最先使车辆减速继而停滞,而后方的一个接着一个停车。而且这种血栓形成在形成的时候还受到后方血流压力的“推挤”,血栓比较致密,周围也不容易出现空隙。

这种我将之称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塞车效应”。这种血栓是由于狭窄阻碍血流直接造成的,可以认为是一种“原发”的血栓。

img

塞车效应


  • 第二类,血栓比较疏松,甚至可以漂浮在周围的血液当中,就如同海里的珊瑚礁。推测这种血栓形成的机制可能是在上述“原发”血栓的基础上慢慢附着上去,虽然这些部位已经在狭窄的下游,不存在血流回流的阻碍,但由于近旁缺乏侧枝,未能有足够新鲜的血液流入,此处也是处于血流瘀滞状态,新的血栓会像珊瑚虫一样附着在相对旧的血栓上,慢慢延长。由于这里血流瘀滞的程度不如狭窄上游,所以血栓比较疏松而且周围可有空隙。

img

珊瑚虫效应

这种我将之称为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珊瑚虫效应”。这种血栓是可以认为是一种“继发”的血栓。



了解这两种血栓的不同有助于对血栓形成内瘘狭窄部位的判断,同时可以帮助判断处理的难度,有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


(版权所有,严禁盗用)


最后编辑于 2019-12-14 · 浏览 390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8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