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其它】创面修复中简易负压装置手把手制作教程(2017年2月19日内容更新)

发布于 2016-12-19 · 浏览 2.3 万 · IP 甘肃甘肃
这个帖子发布于 8 年零 13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icon推荐
iconsqg_2016、chenwenbin69 已点赞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求助帖,关于慢性创面修复的问题,原贴链接是:

各位大神,这个怎么治?

这是原贴内容:

异教徒44 
头曲4.0g用了一周,发烧控制住了,每天清创都有很多脓苔。今天又发烧37.3。小诊所,要不要转诊?

img



看到后本人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回复一贴:

“小诊所也照样有办法做负压,把输液器剪成侧孔,塞进纱布或者消毒海绵里,这就是个简易负压装置,你的问题不在于制作,而在于密封,贴过vsd的人都知道密封的重要性,如果密封的好负压形成好,动力性换药效果就好,否则,如果漏气,反而会把坏死组织捂在里面加重病情,贴膜可以用专业膜,没有的话,也可以用输液贴膜,只要你敢想,没有做不到,每天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2-3次,一周后根据情况,清创缝合或更换负压,我甚至有办法在你现有条件下做出双腔负压管,冲洗加抽吸两不误,做别人都能做到的事还有啥意思,开动脑筋克服困难,这才是大夫该做的。”

没想到能得到各位同行的认可,很多人询问简易负压装置的制作,由于上周我休假,今天回科后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教程,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一点创面修复的思路,并同时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

进入正题,慢性创面修复没有标准答案,大家都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总体思路不变,只有创面达到足够新鲜的程度后才能谈得上下一步修复,因此传统方法就是每日换药1-2次,不停地培养新鲜肉芽组织。随着新型材料的出现,这种换药过程得到了革*命性的改变,从传统的被动型或低动力型引流逐渐过渡到主动型高动力引流,VSD负压吸引就是很典型的新型换药方式,通过负压不断地将坏死组织清除,减轻感染,同时在密封的环境下能够高效率的培养出新鲜肉芽组织,使得临床医生从繁重的换药工作中解脱出来,更有效率的处理其他事情,等到创面新鲜后顺其自然的进行创面修复。这本是件好事情,但我们现实生活中缺处处存在着矛盾,首先是费用问题,VSD负压材料并不便宜,我们用的最便宜的国产材料是1400元一套(10cm×20cm),为第一代产品,据说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目前没有权威的分类标准),从亲水性材料发展为疏水性材料,从侧缘式引流管设计,到吸盘式引流管设计,价格也翻着跟头往上走,现在进口的材料,一套就是7000-8000元(10cm×20cm),而且一次可能要用很多套,7-12天为一个周期,很有可能使用3-4个周期才能达到创面修复手术条件,说实话中国有几个老百姓能用的起......其次是普及性问题,大型医院各类材料齐备,要啥有啥,但基层地区医院或小诊所,根本没有这样的条件。实际生活中就是这样,那该该如何解决,病还能不能看?我的回答是:我们是大夫,治病救人是本职,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可以找上级医院,但自己能够做到的没有做好,就是失职,有治疗的环境当然好,没有环境就问问自己,能否创造这样的环境来治病。当有朝一日所有的困难都能被你迎刃而解的时候,就是你真正成长为一名合格外科医生的时候。多开动脑筋,想办法客服困难,我欣赏这样的医生!

话说远了,现在开始简易VSD制作教程(阅读顺序:小标题在上,配图在下,还有...请大家喷的轻一点)

1.材料准备:无菌纱布,贴膜(如果没有条件弄到专业VSD贴膜,就用输液留置针输液贴),剪刀,普通输液器,20ml注射器和5ml注射器各1个。

img

这个是专业贴膜

img

img

2.把输液器长管剪成你需要的长度,末端剪侧孔,长度根据创面而定。如果创面小,就用输液器末端连接针头的细管,把针头剪掉,再剪侧孔。

img

img

img

3.把有侧孔的管子放置在纱布里,纱布的厚度和面积可根据创面大小改变,最后那团废纸就当做是创面了


img


img


img


img

4.贴膜(最关键的步骤),无论是输液贴膜还是专业贴膜都有两面,一面是有粘性的,粘在皮肤上的,有一层保护纸,我们暂且称之为腹面,背侧没有粘性,暴露于空气中,被一层硬膜保护,我们称之为背面。首先将纱布密封,揭去腹面的保护纸,贴在纱布及创周皮肤上,膜的边缘要超过纱布边缘1-2cm,然后揭去背面硬保护膜,将纱布完全覆盖,注意:有管子的一边纱布贴膜的时候膜的边缘与纱布边缘平齐或稍微露一点纱布都不要紧,不要超过纱布边缘,这一边是密封管子用的,往下看你就知道为啥了。(第3,4,5张图是在比划大小,之后才开始正式贴膜)。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5.该最最最关键步骤了,密封管子,这里用的是系膜法(有很多方法啦),现先将一张贴膜对折,腹侧向外,背侧向内,揭去保护纸,打折边紧贴有管子的纱布边缘,其中一侧腹面贴于皮肤固定,另外一侧贴于管壁上,背侧硬膜先不急着揭。然后将新膜揭去腹侧保护纸,一边平齐于打折膜的外侧边缘,覆盖于纱布未密封处。然后揭去两张膜的背侧硬保护膜。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6.连接注射器形成负压:用20ml注射器连接引流管另一端,反复抽出空气,形成负压。别告诉我你不会抽,或者连续抽吸负压拔出注射器的时候不会打折管子以保持内部负压状态。当最后一次抽吸完毕,负压良好的时候,用5ml注射器针芯顶住20ml注射器针芯和针体之间的空隙,不让活塞回去,这样20ml注射器内部就是个负压状态了。看,抽吸成负压状态的纱布下可以看到输液器管型和废纸团,呃不对,是创面形状。


img


img


img


img


img


img

7.当然可以根据创面大小选择更为细一些的管子,比如输液器末端带针的连接管,随机应变。

img


img

好了,这就是整个制作过程,有啥不清楚的可以问我。

最后,我还有几句话唠叨:不要过度依赖新型耗材和各类先进的设备,依赖的越多,自己的能力就越小,在它们面前“不卑不亢”,当有朝一日这些东西都没有的时候,该怎么办,你还会不会看病治病了?以前的老大夫没有现在先进的设备,但病照样再看,而且治愈率比现在还要高,这是为什么?他们依靠的是自己扎实的基本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是在靠手艺吃饭。希望广大同行无论何时要保持危机感,保持独立思考,无论外界怎么变化,自己的手艺不能丢,传承的东西不能丢,祖师爷留下的教训不能丢,谢谢!

2016年12月31日更新:近日有位“野沟回”的前辈发来早在2011年的建议负压设计理念,很钦佩他超前的理念,这是他的帖子地址:

回复:【讨论】关于负压吸引 - 丁香园论坛

这是他内容的:

自制的有很多方法,观点也各不相同,放不放纱布,是否导入药物,换药时间都有争议。我的设计是可以设置两条入管,一条负压引流管,创面深的,可以加纱布,入管在深层,出管在浅层,每日更换纱布,只需沿创周剪除贴膜,更换后消毒,重新贴膜,最里面一层贴好可不用每日换管。创面肉芽形成变浅后,减少纱布量,最周甚至不用纱布,仅用来冲洗和负压吸引。


img


这样的设计是经过认真思考过的,是个了不起的理念,设计思路有些地方甚至优于今天大量普及的VSD成品(吸引及冲洗管路方向设计),能最大化冲洗效率,并将坏死组织吸引走,很了不起!如果设计成成品将会比现在的一些“名不副实”的VSD装置好很多。

但如果手工操作,这样的设计可能过于复杂及难以实施。以下是我的回复:

感谢前辈在早年提出的设想,这东西没啥难度,只是需要灵活运用到临床,你的设计理念非常,很周全,是最佳的vsd设计,但设计和临床应用是两回事,因为临床中不可控因素太多,太过复杂的设计容错率必然低下,要知道正常人体表面是有一定油脂的,这就容易导致贴膜容易脱落,所以贴膜之前一定要用酒精擦拭皮肤,尤其是管子周围的贴膜,稍有疏忽导致漏气,治疗效果会大打折扣,你的设计中管子很多,无形中给贴膜密封造成很大难度,漏气的可能性比单管要高出n倍(n=管子数量),并且简易负压是在患者身上,患者活动是不收控制的,不恰当的活动是负压密封的大忌,我们能做的只有减少漏气几率并嘱咐患者减少活动,定期过来检查,发现负压效果下降了,就马上更换装置。但如果设计很复杂,制作过程时间成本会上升,这无形中又会增加医生的工作负荷。因此我的建议是:用有效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佳的临床效果就好,该方法不一定是最佳方案。这需要总体治疗过程中理性的取舍。建议你了解下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理念,与优质和充沛的资源相比较下,我们虽然在每一个过程中无法到达最优,但通过科学的,合理的决策,在用时最短,投入最少的情况下,可以做出来最优化的,性价比最佳的治疗方案,这需要大局观和宏观思维。一个完美的设计不等于一场完美的实施,我可以将你的设计改进,可以改成双腔负压管,这样无形中会降低漏气的几率,但我试过,临床效果仍然低于单管负压。最后,很高兴和你讨论,感谢你的回复。

感谢大家热心的讨论,我会不定期更新大家的疑问及建议,感谢丁香园论坛能提供这样一个良好的学习和讨论的氛围。

2017年02月19日更新:有同行看完教程后对贴膜的过程看不大懂,因为膜是透明的,不仔细看还真不大容易理解。今天我又制作了一个切面示意图,希望这样能解答疑惑。

img


再次感谢大家的支持!












最后编辑于 2017-02-20 · 浏览 2.3 万

96 676 92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96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