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处探真知 - 早癌研修班总结
金秋时节,有幸参加了由江西省人社厅、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举办的“消化道早癌精准诊治全程管理高级进阶”高级研修班。此次研修班汇聚了国内消化道早癌领域的众多顶尖专家,课程科学严谨,内容覆盖全面,从基础理论到前沿进展,从多学科协作到实战操作,从精准筛查到长期管理,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高水平的学术盛宴。为期5天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感触良多,不仅更新了内镜知识体系,更升华了对于消化道早癌诊治全程管理的认知理念。

一、 规范化诊疗与前沿技术的系统融合
研修班的开篇即聚焦于消化道早癌精准诊治的基石——基础理论与规范化诊疗。各位专家教授以国内外最新指南,系统性地梳理了从诊断到治疗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1. 内镜精粹:色素与放大内镜的精准判读:课程对色素内镜(如靛胭脂染色)和电子染色内镜(如NBI)的原理、以及放大内镜放大模式下观察腺体形态和微血管结构的要点,这是判断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的核心。并对操作要点及判读技巧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专家们强调,染色内镜的目的在于强化黏膜表面结构和微血管模式的显现,而非简单的“染色观看”。通过大量典型及不典型病例的图像展示,我们深入学习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区分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如何进行分型;如何结合放大内镜观察微形态结构(MS)及微血管结构(MV)。从而对病变的性质和浸润深度做出初步预判。尤为重要的是,课程结合了病变的宏观形态,详细分析了各类早癌的特征性内镜表现。例如,对于凹陷型病变,需警惕其易于发生黏膜下浸润的倾向,观察其边缘是否规整、底部是否凹凸不平等细节,这些都成为内镜下诊断的关键切入点。
2. 指南引领与并发症防控:规范化是质量的保证。专家们详细解读了国内外关于早癌筛查、诊断、治疗及随访的最新指南共识,强调了遵循指南进行临床决策的重要性。同时重点讨论了内镜下治疗(尤其是ESD)的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策略。从术前评估患者凝血功能、停药方案,到术中如何精细操作避免穿孔、出血,再到术后密切观察、及时识别并处理并发症,专家们将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和循证证据倾囊相授,极大地提升了我们的风险防控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这种对“规”与“范”的强调,确保了先进技术能够在安全、有效的轨道上运行,最终让患者受益。

二、 融会贯通,精准施策
消化道早癌的诊治绝非内镜医生“单打独斗”所能完成。本次研修班极大突出了多学科协作(MDT)的核心地位,特别是内镜与病理的“双向奔赴”和“联合诊断”。
1. 内镜-病理对话:病理诊断是金标准,但精准的病理诊断离不开内镜提供精准的靶向活检和高质量的切除标本。研修班通过多个精彩的病例研讨,模拟了MDT场景。内镜专家首先展示病变的内镜图像及初步判断,病理专家随后解读对应病理切片,并反向向内镜医生反馈:何处取材最具有代表性?如何通过内镜表现推测病理深度?ESD标本如何规范固定、标注、切片以确保病理评估的准确性?这种“内镜观察-病理验证-再反馈指导内镜”的双向思维训练,极大地提升了诊断的逻辑性和准确性。我深刻认识到,内镜医生必须懂病理,病理医生也需知内镜,双方的密切沟通与相互印证,是避免误诊、漏诊,实现真正“精准”诊断的关键环节。
2. 病例研讨强化思维:通过对一系列疑难、交界性或易误诊病例的MDT式研讨,我们亲身体验了从多角度分析病情、综合各种信息最终达成诊断共识的过程。这不仅锻炼了临床思维能力,更让我们体会到MDT模式在解决复杂临床问题、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中的无可替代的价值。它打破了学科壁垒,整合了优势资源,最终为患者提供了最优的诊疗方案。

三、 精进技艺,手探真知
本次研修班最为珍贵的环节之一便是实操技术培训。理论知识的积累最终需要通过双手转化为治疗疾病的能力。
1. 专家演示,大师风范:一附院专家进行了现场手术演示。我们近距离观摩了大师们如何“稳、准、轻、巧”地操控内镜,如何选择入刀点,如何利用刀械进行黏膜下层的高效剥离,如何处理术中遇到的出血、纤维化等棘手问题。专家们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将其核心技术要点、决策思路和应对技巧毫无保留地分享,令人叹为观止,收获巨大。
2. 手把手带教,跨越门槛:在动物模模型上进行ESD操作练习,是每位学员期待的实战环节。在老师们“手把手”的悉心指导下,我们从最基本的黏膜下注射、圈套器使用开始,逐步尝试进行黏膜切开和剥离。这个过程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不同组织层次的手感差异,理解了保持黏膜下层剥离层面正确的重要性,也初步体验了处理出血和预防穿孔的紧张感。尽管操作笨拙,甚至屡屡“制造麻烦”,但正是在老师们的及时纠正和鼓励下,我们跨越了心理和技术门槛,对内镜治疗的微观世界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增强了日后开展此类技术的信心。

四、 视野宏阔,管理全程
消化道早癌的诊治不应止于一次成功的切除。本次研修班将我们的视野从单一的诊疗技术拉升到了对疾病和患者进行“全程管理”的战略高度。
1. 风险分层与筛查路径:课程系统介绍了基于年龄、家族史、生活习惯、地域特征等因素的胃癌、结直肠癌风险分层模型,以及依据风险等级制定的差异化筛查路径和间隔。这使我们认识到,早癌诊治的第一步是“找对人”,将有限的医疗资源优先投入到高危人群的筛查中,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
2. 术后随访与健康管理:跟治性切除并非终点。课程详细讲解了针对不同分期、不同病理类型的早癌患者,应如何制定个体化的、严格的术后随访复查方案,以及时发现异时性、多发性病变。此外,超越了纯医疗范畴,研修班还强调了健康管理的重要性,包括指导患者改善饮食结构、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进行必要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等,从而真正阻断癌症发生的链条,提升患者的长期生存质量和健康水平。这种“防-筛-诊-治-健康”一体化的全程管理理念,体现了现代医学对患者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关怀的人文精神。

五、总结与展望
此次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高级研修班,是一次内容丰盛、收获巨大的学习之旅。它不仅极大地更新和丰富了我关于消化道早癌精准诊治的知识库,更重要的是,它重塑了我对这项工作系统性、协作性和人文性的整体认知。我深刻体会到,成为一名优秀的内镜医生,不仅要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更要具备遵循指南的规范意识、融汇多学科的协作精神、以及管理患者全程健康的责任担当。
衷心感谢江西省人社厅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供了如此宝贵的学习平台,感谢一附院消化科各位专家教授及省外专家的辛勤付出和无私传授。我将把此次研修所学、所思、所悟积极应用于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努力提升自身技术水平与诊疗思维,并与科室同仁分享交流,共同为推动鄱阳地区消化道早癌的防治水平进步、造福更多患者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于精微处探求真知,于协作中谋求福祉,这正是我此次南昌之行的最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