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问卷 / 量表前,必须先搞懂「信度与效度」,否则数据全白费
很多医学生、临床研究者会犯一个 “致命错误”:花几周查文献、改问题,做出患者满意度问卷或慢性病管理量表,辛辛苦苦收集了几百份数据,结果投稿时被审稿人一句话打回 ——“未提供信度效度检验结果,数据可靠性存疑”,之前的努力全白费!这不是审稿人 “刁难”,而是信度效度直接决定了你的数据 “能不能用”。
先说白话版解释:
- 信度:相当于给数据 “测稳定性”。比如你给同一批糖尿病患者填 “血糖管理依从性量表”,今天填完隔 3 天再填一次,如果两次得分相差不大,说明量表信度好(专业判断标准是 Cronbach's α 系数>0.7,低于 0.6 就像用不准的尺子量身高,结果根本不可信)。新手常踩的坑是 “量表里混了无关问题”,比如测依从性却加了 “家庭收入” 相关题,会直接拉低信度。
- 效度:相当于给数据 “测准确性”。比如你设计的 “产后抑郁量表”,如果拿给确诊产后抑郁的患者和健康产妇填,两组得分能明显分开,说明效度合格。这里重点要做「结构效度」(用因子分析验证:量表的各个问题是不是真的在测 “抑郁” 这个核心维度,而不是散成多个无关方向)和「内容效度」(找 3-5 个同行专家看:问题是不是覆盖了抑郁的主要表现,比如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等)。
实用提醒:如果是用现成量表(比如国际通用的 SF-36 生存质量量表),也要补充 “本土化信效度”—— 因为国外量表的问题可能不适合中国人群(比如国外常提 “教堂活动”,国内患者很少参与),直接用会导致效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