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视觉效果最震撼的心脏解剖图(Atlas of cardiac anatomy):(五)心脏解剖-静脉窦

心血管内科医师 · 发布于 08-14 · IP 安徽安徽
1312 浏览

图26:从右前斜方向观察静脉窦的内侧面

img

1、静脉窦在上、下腔静脉之间垂直延伸。

2、界嵴(crista terminalis):(1)厚约 5 毫米、宽约 8 毫米,它划分出静脉窦的外侧缘,将其与右心耳分隔开来;(2)界嵴在上腔静脉开口前方呈现典型的弓形3,这一横行部分被称为腔前束(precaval bundle),又称弓形嵴(arcuate ridge);(3)内侧方向上,腔前束与巴赫曼束(Bachmann’s bundle)相融合;巴赫曼束走行于左心房前壁 ,位于主动脉根部与横窦后方。

3、从心内膜侧看,无法识别明确的边界来界定静脉窦的内侧范围。

4、静脉窦光滑的心内膜表面延续至卵圆窝(fossa ovalis)的后缘。卵圆窝的后缘并非隔膜,而是房间后皱襞 / 沟(posterior interatrial fold/groove),也被称为继发隔(secondary septum)。

5、下腔静脉的前口由欧氏瓣(Eustachian valve)所守护。

图27:通过透照显示的静脉窦外侧面观,心脏分别从右后方向(上图)和右侧方向(下图)观察

img
img

1、静脉窦无梳状肌(pectinate muscle),在上下腔静脉之间垂直延伸。

2、从外部看,静脉窦的水平范围可界定于房间后皱襞/沟与终沟之间,因此它属于游离壁。

3、房间后皱襞的上部被称为沃特斯顿沟(Waterston’s groove)或松德加德沟(Sondergaard’s groove),该沟是二尖瓣手术中无需进入右心房即可抵达左心房的路径之一。

4、房间后皱襞并非完全垂直的结构,通常偏向右心房,因此左心房与右心房相贴邻。由此,下腔静脉开口相对上腔静脉开口更靠内侧。

图28:从左前斜方向观察静脉窦的内侧面

img

1、从这一视角可直接观察到静脉窦在界嵴与房间后皱襞之间的延伸范围。

2、下腔静脉开口上方,静脉窦的右后壁存在一处楔形变薄区,透照时可清晰显示。

3、外侧方向上,界嵴向下走行并分支为多个扇形梳状肌,延伸至右心房前庭的下外侧至下内侧区域。因此,梳状肌以斜行方式分布于房室间隔峡部(cavotricuspid isthmus),这种排列导致峡部在梳状肌走向及壁厚方面呈现非均一性特征。

4、下腔静脉开口紧邻房间隔,位于内侧,其前方由欧氏瓣守护。房间隔向右侧心房倾斜。

5、维厄桑瓣(Vieussens valve)是一种存在于人体心脏上腔静脉开口处的结构,属于胚胎期残留的瓣膜结构 。在心脏发育的胚胎时期,许多结构会随着发育进程逐渐演变或退化,维厄桑瓣便是这一过程中的遗留物。

图29:从左前斜方向观察置于界嵴中部的消融导管

img

1、导管位于界嵴中部,该结构垂直走行于静脉窦的外侧缘。

2、从这一视角观察和标测时,界嵴位于心脏轮廓外侧缘的内侧,其尖端朝向远离观察者的方向。

3、经股静脉途径操作时,从右心耳需对导管施加逆时针旋转力矩才能抵达界嵴。

4、进一步旋转可追踪静脉窦的右后壁。在对静脉窦外侧至后部区域进行消融时,需注意保护膈神经。

5、右膈神经通常走行于靠近界嵴和静脉窦的心包上,位于右肺门前方。


参考文献:Atlas of CARDIAC ANATOMY.pdf

回复132可获得pdf格式原文。

该公众号是本人学习资料整理,结论和观点仅供参考,欢迎纠错、留言。

9 3 6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9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