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儿童遗尿症疾病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
本文推荐引用格式:
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肾脏疾病学组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 中国儿童遗尿症疾病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J]. 临床儿科杂志, 2025, 43(7): 483-499 DOI: 10.12372/jcp.2025.25e0564
Chinese Cooperative Group for the Management of Pediatric Enuresis Affiliated to Pediatric Nephrology Committee of 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 Chinese expert consensus on management of nocturnal enuresis in children[J].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25, 43(7): 483-499 DOI:10.12372/jcp.2025.25e0564
本文作者: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肾脏疾病学组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
摘要: 遗尿症是儿童期常见疾病,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规范化诊疗对遗尿症的疗效及改善预后非常重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临床研究证据的积累和新诊疗理念的临床应用,更新并完善遗尿症诊疗共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肾脏疾病学组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基于国内外最新循证依据,结合国内临床经验,对2014年版《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进行修订和更新。结合国际权威指南修订了遗尿症的定义,完善了遗尿症的诊断流程和标准化术语;更新了病史采集内容以强调鉴别其他疾病和共患病,修订了排尿日记的记录方式以提高依从性;对于单症状性遗尿症部分,增加了去氨加压素药物剂量调整及减停方案,完善了二线药物治疗的具体剂量推荐;新增了非单症状性遗尿症的治疗,包括治疗策略和药物治疗方案等。本共识按照临床问题为导向的方式提出了推荐意见,为遗尿症的管理提供了更全面的指导。
关键词:遗尿症;德尔菲法;单症状;非单症状; 儿童
遗尿症(又称夜遗尿,nocturnal enuresis,NE)是一种常见疾病,给患儿身心健康及家庭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在2014年发表了《中国儿童单症状性夜遗尿疾病管理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2014年版》),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了参考和指导。但临床医师对于遗尿症的认知,在不同地区仍存在很大的差异,诊疗水平也参差不齐。近年来,国内专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更加完善和规范了临床诊疗,国内外对儿童遗尿疾病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国际上不同国家地区的学术组织陆续更新了相关指南[2-10],为《2014年版》的更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条件。鉴于此,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肾脏疾病学组中国儿童遗尿疾病管理协作组在借鉴国内外最新共识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2014年版》进行了修订和更新,旨在推动儿童遗尿症的临床实践工作的规范化。
本次共识采用国际通用的德尔菲(Delphi)法[11],具体步骤如下。(1)成立核心撰写组,由9位遗尿症专家和1位秘书组成,分为3个工作组(诊断组、单症状治疗组和非单症状治疗组),进行文献检索、筛选、评价,确定共识意见要修改解决的问题(patient-intervention-comparison-outcome,PICO)。(2)各工作组成员基于指南、共识、系统评价、meta分析、临床研究等证据,通过会议讨论,并与国际专家充分沟通,分别对PICO问题进行陈述,撰写各部分共识推荐及证据解释,由秘书整合为共识初稿。(3)42位遗尿协作组专家通过电子问卷方式,针对每一条推荐意见进行投票,投票意见分为:①完全赞同(必不可少,最起码的要求),②部分赞同、推荐(应该做的,但未达到必不可少的高度),③不赞同(删去,不合理、不必要、不合国情、不可操作、不可评估、不必放在共识意见中),后两者必须写明依据及修改意见。本共识设定:针对单条推荐意见,“完全赞同”的专家超过75%,则为达成专家共识。(4)汇总本轮投票意见,根据专家意见对共识初稿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进行下一轮投票,直至达成共识,最后由专人对专家意见进行最终汇编,形成共识终稿。本次共识一共进行了3轮问卷投票,最终形成18条推荐意见,均达成共识(“完全赞同”的专家超过90%)。
1 遗尿症的诊断
1.1 定义与分类
遗尿症是指在夜间睡眠时发生间歇性尿失禁,但不同国家和组织的定义标准有所不同。《2014 年版》中,儿童遗尿症的定义为年龄≥5岁儿童,平均每周至少2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以上[1]。2014年,国际尿控协会(International Children's Continence Society,ICCS)标准化文档将遗尿症的定义更新为:年龄至少5岁,每月至少出现1次的夜间睡眠中不自主漏尿症状,并且持续3个月[4]。之后,ICCS的2016年、2020年指南更新均沿用了此定义[5-6],年龄≥5岁,反映了儿童排尿控制能力的发育程度;每月≥1次,并持续3个月及以上,排除了疲劳或临睡前饮水过多而偶发的遗尿现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尿床的症状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对于学龄期儿童,偶尔的尿床事件也可能引起家长和儿童的强烈关注和治疗需求。此外,若不及时治疗遗尿症,可能对患儿造成社会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社交、学习、睡眠等,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疾病负担和心理压力[12-13]。我国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4],5岁儿童中,以3个月内至少1次尿床计,其占比为15.2%;以1个月内至少1次尿床计,其占比为7.9%;而以每周至少2次尿床计,其占比为4.5%。根据国际权威指南更新遗尿症的诊断标准,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并根据病情和患儿意愿积极治疗,以减少疾病带来的影响。
遗尿症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但在临床诊疗中主要针对是否有日间下尿路症状(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进行治疗。分为单症状性遗尿症(monosymptomatic enuresis,MNE)和非单症状性遗尿症(non-monosymptomatic enuresis,NMNE)。前者的诊断要点包括:①年龄≥5岁;②睡眠中不自主排尿,每月≥1次,并持续3个月及以上;③不伴有日间LUTS。NMNE的诊断要点,除以上第①和第②条,还同时伴有任一项或以上日间LUTS(如日间发生漏尿、尿频、尿急、排尿次数减少、排尿困难、尿线中断或排尿中断)。
还可根据之前是否出现过至少6个月的无症状间隔,分为原发性遗尿症(primary nocturnal enuresis,PNE)和继发性遗尿症(secondary nocturnal enuresis,SNE)。与遗尿相关的术语定义见表1[1,5-6]。

推荐意见1 儿童遗尿症定义更新为年龄≥5岁儿童,平均每月至少1次夜间不自主排尿,并持续3个月及以上。(完全赞同:97.5%)
推荐意见2 确诊遗尿症后,根据是否伴有日间LUTS,分为MNE和NMNE。(完全赞同:97.5%)
1.2 遗尿症的评估
遗尿症的诊断和评估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完善体格检查,根据病史和体检情况,完善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评估过程还需完善排尿日记,指导临床诊断。完整的诊疗流程可参考图1。

1.2.1 病史采集 全面的病史采集可以帮助排除潜在疾病和寻找病因,同时也有助于遗尿症的诊断和治疗。病史应关注以下内容。
1.2.1.1 总体健康状况 询问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是否正常。如有乏力、纳差、生长发育迟缓等慢性肾脏病表现,需检查血肌酐和尿糖,并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如有过度口渴,需要在夜间喝水,多饮多尿,需检查尿糖、血糖,血肾功能、电解质和晨尿渗透压,评估液体摄入情况,并进行体格检查,以排除糖尿病及其他内分泌疾病和肾小管疾病的可能。
1.2.1.2 夜间遗尿情况 了解遗尿的频率、每晚尿床的次数、尿床的大致时间、每次的尿量等。也可询问患儿夜间遗尿行为,观察其尿意-觉醒功能(尿意-觉醒功能由弱到强的等级:排尿完毕后仍未醒-排尿完毕后立即觉醒-排尿超过一半觉醒-排尿开始即觉醒-有尿意即觉醒等)[15]。
1.2.1.3 白天排尿习惯 询问是否有白天的漏尿、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排尿延迟、特殊憋尿姿势、尿线中断或排尿中断等,筛查潜在的膀胱功能障碍,包括膀胱过度活动症(OAB)和排尿功能障碍,需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并检查尿流率和残余尿,必要时完善全套尿流动力学检查。
1.2.1.4 排便情况 评估儿童是否有便秘症状,NMNE往往合并便秘。根据罗马Ⅳ标准[16],下述症状至少包括2项,每周至少发作1次,持续至少1个月:①4岁以上发育中儿童每周排便≤2次;②每周至少发作1次大便失禁;③有粪便潴留姿势或过度的自主憋便史;④有排便疼痛或排便困难史;⑤直肠内存在大粪块(需超声检查);⑥有排出可能堵塞厕所的大块粪便史。
1.2.1.5 睡眠问题 询问睡眠时间,是否有入睡困难、唤醒困难、多梦、白天嗜睡,是否有持续的严重打鼾或睡眠呼吸暂停等情况,必要时可结合相关量表评估睡眠质量;警惕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如有,需考虑联系耳鼻咽喉科医师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1.2.1.6 行为问题 评估儿童在家庭或学校中的注意力和社交互动问题。如果患儿存在逐渐加重的集中注意力或学习困难、孤僻、暴力倾向等,应及时咨询发育行为科或儿童心理科。
1.2.1.7 既往史 了解儿童既往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病史,询问既往是否有脊髓及泌尿系手术史,记录既往针对遗尿症是否接受过治疗方法及其效果。
1.2.1.8 家族史 记录父母、同胞及其他亲属是否有遗尿家族史。
临床上可使用病史采集表(见附表1[1]),以便更快、更便捷地了解儿童夜间遗尿情况、日间排尿症状及是否合并其他潜在疾病。可根据表2识别LUTS[17],对表内问题有肯定回答的,提示 NMNE可能。另外,在临床诊疗中也需收集可能与遗尿症共存疾病的信息,以识别合并症和共患病,如复发性尿路感染、便秘、膀胱直肠功能障碍(bladder and bowel dysfunction,BBD)、OSAS、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及其他心理疾病等。

推荐意见3 遗尿症的诊断需要详细询问病史,包括总体健康状况、排尿排便情况、睡眠行为问题以及既往诊治经过等,注意鉴别其他疾病和共患病。(完全赞同:100%)
1.2.2 体格检查 遗尿症患儿应常规进行体格检查,包括评估生长发育状况,测量身高、体重、血压;需要检查泌尿生殖系统情况,如男孩的外生殖器是否有尿道上裂(取决于尿道口位置,这些患儿中有40%是由于膀胱颈关闭不全而失禁)、包茎和阴唇粘连(尿液可能滞留在包皮或阴道中,由于排尿后内裤弄湿而导致尿失禁的假象);如果发现女孩持续滴漏性尿失禁,则需怀疑异位输尿管,通常起始于双肾的上部,向尿道外括约肌远端开口进入尿道或阴道[18]。
神经系统方面,需检查是否存在脊柱发育异常,如背部、腿部和肛门裂的不对称性;查看腰骶椎,观察有无骶尾部异常,如凹陷、皮毛窦、包块等,注意排除脊髓拴系综合征。还应进行定向神经系统检查(敏感性、行走模式),观察步态、下肢肌力肌张力和病理征,完善足部检查(有无畸形,如杵状趾、足跟紧绷和神经源性膀胱排空障碍患儿的脚趾错位)。
此外,腹部触诊可有助于了解大便潴留情况,听诊肠鸣音可有助于评估肠道功能。
推荐意见4 遗尿症的诊断需要常规查体,评估全身健康状况,检查是否存在泌尿生殖系统畸形、脊柱发育异常以及下肢异常等神经系统表现。(完全赞同:97.5%)
1.2.3 辅助检查 初诊患儿需进行尿常规检查,包括尿糖、尿白细胞、尿红细胞和尿蛋白、尿比重、尿渗透压等,可鉴别糖尿病、尿路感染和其他肾脏疾病,必要时进一步检查。考虑合并肾脏疾病及其他系统疾病时,需完善肝肾功能及相应的血液检查。
根据病史及体格检查,对于疑似潜在泌尿生殖系统畸形的或既往未行泌尿系超声的患儿,建议完善泌尿系超声,必要时进一步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18]。泌尿系统超声包括双肾、输尿管、膀胱、最大储尿量及残余尿量,可以发现泌尿系统结构异常、膀胱壁厚度、残余尿量。在怀疑有便秘未被发现时,可进行腹部和盆腔的超声检查,必要时进行直肠指检和腹部X片[16]。若怀疑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可进行腰骶椎 MRI,以了解有无脊髓及神经病变。如患儿既往有尿道或膀胱手术史,有排尿用力、排尿中断、尿流异常或排尿时间长等症状,可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特别是有NMNE的体征时。对于有明显日间异常排尿症状的患儿,尤其是存在OAB时,重复尿流动力学检查或尿流肌电图有助于评估功能失调的排尿。在病史和查体中提示有泌尿系统其他疾病或其他系统疾病的,如泌尿系统结构畸形、尿崩症、糖尿病、腺样体肥大、BBD、OSAS、ADHD、脊髓栓系综合征等相关评估,还需至其他专科就诊,完善其他系统疾病的评估,如泌尿外科、内分泌科、耳鼻咽喉科、消化科、神经外科、心理科等,警惕遗尿症的共患病。对于可能由于便秘诱发的OAB患儿,改善便秘后,如仍有日间症状,也需进一步评估尿流动力学检查。
推荐意见5 辅助检查是遗尿症诊断和评估的重要步骤,建议初诊患儿完善尿常规和泌尿系统超声检查;对伴有明显日间LUTS者及/或排便异常者,可考虑进行尿流动力学及腰骶椎MRI等检查。(完全赞同:100%)
1.2.4 排尿日记 排尿日记需详细记录至少2个白天(可不连续)和7个夜晚(连续)的情况,反映患儿的日间饮水、排尿和夜间遗尿情况。临床医师可根据排尿日记的数据信息评估膀胱容量和夜间总尿量,从而判断患儿遗尿症的类型(膀胱容量小、夜间多尿、夜间多尿且膀胱容量小、夜间尿量正常且膀胱容量正常),指导治疗。排尿日记应真实反映儿童的排尿情况,白天日记需完整地记录当天起床后到夜间入睡前的饮水时间、饮水量,排尿时间、排尿量,以评估排尿次数及最大排尿量(maximum voided volume, MVV,见表1);夜间日记需记录夜间入睡后起床排尿尿量(如有)、早晨尿布增重及早晨第一次尿量,以评估夜间总尿量(total voided volume,TVV,见表1),同时记录排便情况[5-6,8-9]。可参考排尿日记样表(见附表2和附表3)及MVV和TVV正常参考值[19](表3)。建议记录期间白天充分饮水,睡前2小时限水、睡前排空膀胱。填写排尿日记前,临床医师应与家长和患儿充分沟通,详细讲解排尿日记的具体记录方法,以确保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利于对病情的准确评估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建议在初步评估时记录排尿日记;需要药物治疗的遗尿患儿,鼓励复诊时提供排尿日记,以便临床医师掌握患儿用药效果;尤其是未完全干床时,建议重新记录详细的排尿日记,为临床评估疗效和调整治疗提供依据。鼓励遗尿患儿参与排尿日记的记录,并积极奖励,给予正向反馈,以提高治疗依从性,培养自我认知和行为管理能力。也有报道建议适当缩短记录时间,改良版的排尿日记(周末3个晚上+2个白天+标准的水分摄入量)可提高依从性[20],对部分患者可在初诊或随访评估时应用。
推荐意见6 建议遗尿症儿童记录排尿日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效果评估。(完全赞同:95%)
2 遗尿症的治疗
2.1 治疗年龄
关于遗尿症起始治疗的年龄,国外指南多于5~6岁时起始治疗。开始治疗的年龄并不是绝对的,其治疗与否主要取决于症状对患儿及家庭的影响。遗尿症对儿童的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RQoL)产生负面影响,主要是影响患儿的自尊、情绪以及他们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21],特别是当症状持续到患儿成年[22]。因此,“观望”的态度并不适用于已经受到困扰的儿童。不同患儿及其家长对于尿床症状的容忍程度不同,尿床症状给患儿和家庭带来的困扰程度不同,需综合考虑病情的严重程度和治疗意愿,进行个体化评估,如对患儿和家庭造成严重困扰的,应尽早治疗。治疗的目的为改善症状,减少尿床频率,降低遗尿症对患儿和家庭生活和社会适应的影响。治疗的疗效分为:与开始治疗前1个月尿床夜数进行比较,完全应答(尿床夜数减少100%),部分应答(尿床夜数减少50%~99%)及无应答(尿床夜数减少<50%)[4]。
推荐意见7 遗尿症儿童开始治疗的年龄应进行个体化评估,一般建议对5岁以上的患儿给予治疗;NMNE患儿常需要更积极的评估和多学科管理。(完全赞同:100%)
2.2 基础治疗
临床医师应加强对遗尿症患儿及家长的教育,向其讲解关于儿童遗尿症的基本信息。遗尿症并不是孩子的过错,家长不应就此对其进行责罚。同时,积极的生活方式指导是儿童遗尿症治疗的基础,部分遗尿症儿童仅通过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的调整及行为训练等基础治疗,遗尿的症状便可好转。基础治疗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对于年龄小、遗尿对生活影响小的儿童,可首先进行1~3个月的基础治疗。
2.2.1 调整作息习惯 帮助家庭规律作息时间,鼓励患儿白天正常饮水,保证每日饮水量(见表4)[23]。避免食用含茶碱、咖啡因的食物或饮料。晚餐宜早,且宜清淡,少盐少油,饭后不宜剧烈活动或过度兴奋。尽早睡眠,规律作息,提高夜间学习效率,保证儿童的睡眠时间和睡眠质量。睡前2~3小时应不再进食,睡前2小时禁止饮水及食用包括粥汤、牛奶、水果、果汁等含水分较多的食品。

2.2.2 养成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 养成日间规律排尿(每日4~7次)、睡前排尿的好习惯。同时,建议多食用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定时排便,对伴有便秘的患儿应同时积极治疗便秘。
2.2.3 正性激励与奖励机制 家长应在医师的帮助下树立家庭战胜遗尿的信心,不断强化正性行为和治疗动机。家长不应该责备患儿,应该多一些鼓励,减轻孩子对疾病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自己积极地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并适当给予奖励。
2.2.4 记录排尿日记 指导家长认真记录排尿日记,以帮助评估儿童遗尿症的病情并个体化指导治疗。当患儿出现日间症状时,可将填写排尿日记作为治疗的一部分,有部分患儿通过1周的排尿日记,养成了良好的排尿排便习惯,可明显改善遗尿症状。
推荐意见8 对于年龄小、遗尿对生活影响小的儿童可首先进行基础治疗;基础治疗需贯穿遗尿症治疗全过程。(完全赞同:97.5%)
2.3 单症状性遗尿症的治疗
2.3.1 一线治疗 去氨加压素和遗尿报警器是目前多个国际儿童遗尿症指南中的一线治疗方法[6,8],可有效治愈大部分的儿童MNE。去氨加压素是一种合成的抗利尿激素,通过减少尿量,使其达到膀胱可容纳的水平。在去氨加压素的研究中,50%~85%的患者显示夜间尿床次数至少减少了一半,40%~70%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几乎完全没有尿床[24]。遗尿报警器是利用尿湿感应器装置,当患儿尿湿时,遗尿报警器唤醒患儿起床排尽余尿并清洁床单,通过反复训练建立膀胱胀满-觉醒之间的条件反射,使患儿最终能感受到尿意而自觉醒来排尿。遗尿报警器治疗有效率高达50%~70%[6],其疗效与患儿家庭的积极性和配合程度密切相关[25]。研究发现,对于遗尿报警器治疗无效的患儿,使用遗尿报警器和去氨加压素联合治疗,仍可以使约74%的患者实现完全应答[26]。无论患儿为哪一种亚型MNE,均需要根据患儿及家长的意愿,选择一线治疗方案,实行个体化治疗。如果首选治疗(去氨加压素或报警器)没有使患儿实现干床,则应重新评估,选择另一种或联合使用其他治疗方式[27]。
夜间尿量增多的患儿首选去氨加压素治疗。推荐去氨加压素初始治疗的起始剂量为0.2mg每晚1次(qn),每2~4周评价1次药物的治疗效果。对于部分应答和无应答的患儿,考虑增加去氨加压素剂量,每2~4周可酌情加量0.1~0.2 mg[10,28],最大剂量为0.6mg qn。建议同时评估服药依从性、生活方式和饮水习惯,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鉴别合并疾病,排除依从性、其他合并疾病等问题,评估排尿日记,考虑是否调整剂量。
去氨加压素剂量维持期治疗3个月后,若患儿达到完全应答后,可考虑停药观察,也可考虑逐渐减量后停药。若停药或减量后无尿床,可停药;若停药后复发,也需注意重新评估病因、生活习惯、合并症等,可再次使用去氨加压素治疗,维持治疗3个月以上后考虑结构化停药,即逐渐减量直至停药,而不是突然停止,以减少复发的风险[29-33]。此外,与时间依赖性停药(增加同一剂量之间的间隔时间)相比,剂量依赖性停药(降低单次用药剂量)能更有效减少尿床[30,34]。当前对于结构性停药的最佳实践方案仍存在显著临床异质性,其减量速度、疗程持续时间缺乏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支持,国际指南尚未就此达成统一推荐意见。有文献报道,可先减至半量,2~4周后停药[10,30]。如果减药后无尿床继续减少药物剂量直至停药;若在减药过程中,遗尿症复发,则返回上一级剂量并治疗3个月,见图2。

去氨加压素的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钠血症及水中毒,极少发生,严重低钠血症表现为头痛、恶心和呕吐等。在原发性遗尿症临床试验中,服用去氨加压素的不良事件总体发生率较低[35]。有研究评价了口服去氨加压素的长期疗效(≥6个月)和安全性,提示其耐受性良好且长期有效[36],且不会显著影响血压、血液(包括血清钠、钾和渗透压)和尿液检查值[24]。在健康儿童中使用去氨加压素,出现低钠血症及水中毒的风险极低,因此,常规监测血钠水平并非必要[37]。如果去氨加压素的抗利尿作用同时伴有过量摄入液体[38]和/或药物的生物活性延长,则会发生低钠血症。因此,在处方去氨加压素时,应避免使用可能增加低钠血症风险的其他药物;同时,对患儿和家庭进行教育,强调夜间液体控制的重要性。去氨加压素加量后可能增加其低钠血症的风险,文献中建议增加剂量时需要监测血钠水平,但对于需要监测的剂量没有更多循证医学依据,我们建议,当增加到0.4mg qn及以上时,在加量7天内监测血钠水平[37]。同时,应加强家庭的宣教,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相关研究表明当去氨加压素剂量使用到0. 6mg qn时,患者耐受性良好[39]。服用去氨加压素的注意事项包括:①夜间睡前1小时服药,予以少量水送服[6];②睡前2小时和服药后8小时限制饮水,以达到治疗效果并避免药物不良反应;③若患儿出现发热需要大量补充液体,应暂停使用去氨加压素,以免引起水中毒。如果已经服用,仍需限制饮水;④必要时监测血压及血钠。若治疗6~8周后患儿无应答,可联合遗尿报警器治疗,或尝试其他治疗方式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见二线治疗),建议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至遗尿专科诊治。
对于夜间尿量正常但膀胱容量偏小的患儿,首选遗尿报警器。遗尿报警器应每晚使用,多需连续使用8周或更长时间,直至患儿连续14晚无尿床。其疗效与患儿家庭的积极性和配合程度密切相关。由于使用遗尿报警器很容易打扰患儿和家长的睡眠,且起效时间往往较长,因此需要医师与患儿和家长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在临床应用前医师应向患儿和家长详细介绍遗尿报警器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并征得其同意。如家长配合有困难,可考虑其他治疗方案。正确的训练指导是成功的关键,在实施中监测遗尿情况的变化,利用心理学正性强化技术不断增强家庭治疗的动机,建立一套完整的随访方案,直至治疗成功。遗尿报警器还适用于去氨加压素药物减量阶段,以促进患儿自行觉醒及减少复发的概率。研究表明无线报警器比有线报警器具有更高的完全应答率[40]。遗尿报警器治疗注意事项包括:①患儿家长需做好心理准备,当内裤或床单浸湿触发警报器时,若患儿未被唤醒,家长应唤醒患儿,协助患儿起床排尽余尿;②患儿应每晚使用遗尿报警器;③如果治疗6周后无好转迹象,则应停止治疗;④如果治疗后有好转迹象(湿斑变小,偶尔出现干床),则应继续治疗,直至患儿连续14晚无尿床。使用报警器对于依从性要求高,反复触发遗尿报警器可能会影响睡眠,造成家庭负担,因此推荐用于能够积极配合的家庭。
对于夜间尿量增多且膀胱容量偏小的患儿,可使用去氨加压素治疗或遗尿报警器治疗,但文献报道联合去氨加压素和遗尿报警器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用去氨加压素或遗尿报警器[26,41-42]。
对于明显膀胱容量小且每晚遗尿频率>1次的遗尿症患儿,或遗尿报警器治疗失败的患儿,或联合治疗仍无好转的患儿,全面评估患儿病情,可考虑去氨加压素、抗胆碱能药物、膀胱功能训练、心理行为治疗或联合使用相关治疗。膀胱功能训练和行为训练的有效措施包括:培养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2~3小时定期排尿,避免尿液潴留,排尿时适当的姿势,通过奖励机制鼓励良好习惯的养成等。目前有文献证据表明[41-46],抗胆碱能药物联合去氨加压素对MNE优于单用去氨加压素或遗尿报警器,且安全性良好。其机制可能是一部分日间无LUTS的遗尿症患儿,是由于夜间逼尿肌过度活动而膀胱容量受限所导致的夜间尿量与膀胱容量的不匹配,而抗胆碱能药物可减少逼尿肌过度活动和增加膀胱容量。
推荐意见9 去氨加压素和遗尿报警器是儿童遗尿症的一线治疗:夜间尿量增多的患儿首选去氨加压素治疗;建议膀胱容量偏小的患儿使用遗尿报警器治疗 ;夜间尿量增多且膀胱容量偏小的患儿,宜联合去氨加压素和遗尿报警器治疗。临床医师可根据遗尿症的具体类型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并考虑家长和患儿的意愿。(完全赞同:100%)
推荐意见10 去氨加压素推荐初始剂量为0.2 mg每晚1次,并根据患儿情况及疗效调整剂量,最大剂量为0.6mg每晚1次。去氨加压素的主要不良反应是低钠血症及水中毒,但遵医嘱正确使用时发生的可能性极低,耐受性良好。去氨加压素剂量维持期的疗程一般为3个月,患儿达到完全应答后,可停药,或考虑逐渐减量后停药。(完全赞同:100%)
2.3.2 二线治疗 对于MNE且一线治疗无反应的患儿,注意评估依从性、生活方式和饮水习惯,记录排尿日记,进一步完善辅助检查,排除其他合并疾病,可以考虑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抗胆碱能药物可有效减少患儿夜间遗尿频率。当患儿夜间排尿次数过多、功能性膀胱容量小、疑似膀胱过度活动者,排除了神经源性膀胱等器质性疾病后可考虑联合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和去氨加压素[46]。临床常用的抗胆碱能药物为奥昔布宁,起始推荐剂量为2.5~5.0mg,年龄较大者可增加至10 mg,每日1次;其他药物如托特罗定(tolterodine)、索利那新(solifenacin)、丙哌维林(propiverine),在近期文献中支持可用于原发性单症状性遗尿症(PMNE)[47-48],改善膀胱功能或膀胱过度活动,但目前尚无儿童适应证。托特罗定推荐剂量为1.0~2.0mg bid,最大不超过4mg/d;索利那新起始推荐剂量为2.5~5mg qd口服,最大可至10 mg/d;丙哌维林推荐起始剂量为0.8mg·kg-1·d-1,最大1.2mg·kg-1·d-1,<35kg建议每日2次口服,≥35kg,起始30mg qd,最大不超过45mg/d[49-50]。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便秘(可能影响下尿路功能)、排尿后残余尿(有尿路感染风险)和口干(可能导致龋齿)[51];使用奥昔布宁时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等精神方面的不良反应[52]。需严格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并注意排便情况和监测残余尿量。
推荐意见11 对于正确使用遗尿报警器或正确服用足剂量去氨加压素,仍无应答的患儿,应该尝试其他治疗方式或联合用药,如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等。(完全赞同:100%)
2.4 非单症状性遗尿症的治疗
2.4.1 治疗策略 NMNE的儿童需要仔细的评估,应更加注意日间LUTS和/或共患病,尤其是便秘。除了排尿日记外,还需要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残余尿超声联合尿流率检查是筛查患儿是否存在下尿路功能障碍最常用的方法,根据相关检查以做出正确的诊断并提出理想的治疗方法。
基础治疗需贯穿整个治疗过程,见2.2。在NMNE儿童中强调标准泌尿疗法,包括健康教育和鼓励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表5)[53]。治疗日间LUTS应优先于夜间遗尿的治疗,除非日间LUTS仅为轻微的排尿次数改变[6,27]。如果存在便秘,在夜间遗尿治疗的同时,改善患儿的排便习惯是改善排尿功能的关键。同时,也需注意其他合并症和共患病的治疗。

当合并症状改善后,如日间症状持续存在,需增加其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和非药物治疗,药物包括抗胆碱能药物、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非药物治疗包括特定的泌尿疗法、各种形式的盆底肌肉训练、生物反馈、电神经刺激、心理行为治疗等;如日间症状改善,规范治疗夜间遗尿。日间和夜间症状没有改善的儿童应增加药物剂量或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如去氨加压素联合抗胆碱能药物),以及药物与其他疗法(电神经刺激或生物反馈)的联合治疗,这些方法仍侧重于治疗日间症状。
推荐意见12 NMNE初始治疗应首先解决日间症状,重点是治疗LUTS,并改善共患病。如果日间症状改善后,夜间遗尿症状仍然存在,应遵循MNE的治疗。(完全赞同:100%)
2.4.2 日间症状的药物治疗 抗胆碱能药物抑制膀胱胆碱能受体,可减少逼尿肌过度活动和增加膀胱容量,可用于治疗NMNE,尤其对于有OAB或膀胱容量小的患者,效果更佳。NMNE 患者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有助于更快地增加功能性膀胱容量,更好地控制排尿[18]。抗胆碱能药物,如奥昔布宁、托特罗定、索利那新、丙哌维林等,具体用法参考2.3.2。托特罗定可能使OAB患儿的急迫性尿失禁(平均每周1.4次尿失禁发作)略有减少。索利那新可能会增加OAB患儿的平均和最大排尿量,但在改善尿失禁或每日排尿次数方面,与安慰剂没有区别。丙哌维林可能增加OAB患儿的平均排尿量,并适度降低每日尿频[54]。使用抗胆碱能药物需严格在专科医师指导下使用,用药前注意排除神经源性膀胱、解剖结构异常及其他禁忌,用药时监测口干、视物模糊、便秘等不良反应,定期随访残余尿。
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通常用于治疗成人患者的OAB,因其可以放松膀胱逼尿肌并增加膀胱容量,类似于抗胆碱能药物,而不影响排尿时的膀胱收缩力,不引起便秘或其他常见的抗胆碱能相关不良反应[55]。近几年研究表明选择性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用于治疗儿童OAB,如米拉贝隆(mirabegron)[56]、维贝格龙(vibegron)[57]。如果考虑使用米拉贝隆治疗,建议转诊至儿科肾脏内科医师,在开始治疗前和随访期间监测血压和排尿后残余尿量,同时关注药物对生殖细胞的毒性;维贝格龙仍需要进一步研究来确定在儿童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关注药物对生殖细胞的毒性。
推荐意见13 抗胆碱能药物、β3-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可用于NMNE患者。(完全赞同:100%)
2.4.3 其他治疗 盆底肌肉训练如深蹲、臀桥等动作,可加强盆底肌肉、臀肌和腹部肌肉,促使儿童时期肌肉和韧带的正常强化,帮助建立更好的膀胱控制并收紧尿道括约肌[58-59]。
生物反馈可通过盆底收缩的会阴肌电图结合尿流率测定确定排尿相位缺陷,指导患儿在排尿时正确控制下尿路外括约肌,生物反馈疗法的成功率约为64%[60]。
经皮神经电刺激的作用机制并不明确,可能是通过下腹神经的电流激活抑制性交感神经元,并抑制兴奋性副交感神经元(盆腔神经),促进中枢神经系统重塑,并防止不自主逼尿肌收缩[61]。近几年的研究表明经皮电刺激在治疗遗尿症方面有不同的效果,经皮神经电刺激可降低尿床的频率[62],可用在其他疗法失败的情况下[7]。
推荐意见14 对伴有LUTS如尿急、急迫性尿失禁和排尿困难等症状的患儿,可选择盆底肌肉训练和生物反馈疗法;对于难治性NMNE患儿,可选择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特别是伴有OAB和便秘的患儿。(完全赞同:100%)
2.5 其他
2.5.1 共患病治疗 研究显示,36%~80%遗尿症儿童患有便秘[63-64],成功治疗功能性便秘对遗尿症有积极影响[65-66]。儿童青少年便秘会增加患遗尿症的风险,便秘可能导致直肠扩张,压迫膀胱并降低膀胱容量,使逼尿肌不稳定,从而发生遗尿。在病因学方面,由于膀胱和直肠的共同胚胎起源而导致的神经元连接可以解释症状关联[67]。对于可能由于便秘诱发的OAB患儿,推荐给予患儿有关食物和液体摄入的建议,改善便秘后,如仍有日间症状,需进一步评估,如仅存在夜间遗尿,则治疗夜间症状。
遗尿症患者中合并ADHD很常见 ,高达28.3%[68]。当遗尿症患者合并ADHD时,通常会对治疗抵抗,应及时专科就诊,同时治疗ADHD。
睡眠呼吸障碍也是遗尿症的共患病,31.4%被诊断睡眠呼吸障碍的患者患有遗尿症。有文献报道,睡眠呼吸障碍合并遗尿症的患者在腺样体切除术后1个月,81.1%的儿童报告遗尿症严重程度降低;64.9%患儿在1个月内不再尿床,其余患儿术后遗尿症均有所改善;到3个月随访时,另有18.9%患儿遗尿症被治愈[69]。如果存在腺样体或腭扁桃体肿大引起的睡眠呼吸障碍,并且合并难治性遗尿症,考虑手术治疗。
推荐意见15 存在共患病(如便秘、ADHD和OSAS等)的遗尿症儿童基础治疗应答率下降,需同时针对共患病治疗。(完全赞同:97.5%)
2.5.2 基层医疗机构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指具备基础诊疗条件,可完善尿常规、泌尿系超声等检验检查的区/县级医院、社区医院及妇幼保健机构等),可尝试治疗MNE :推荐首先使用一线治疗方案,即去氨加压素和遗尿报警器,根据排尿日记,进行临床分型,并与家长和患儿进行充分沟通后,个体化选择治疗方案(可参考图1和《2014年版》)。
尽管报警器和去氨加压素在很大一部分患儿中都取得了成功,但有些患儿对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进一步评估或更复杂的治疗方法,故对一线治疗无应答的患儿,建议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治疗。
对于NMNE,建议基层医疗机构转诊至遗尿专科门诊治疗[17],进行进一步评估,包括尿流率、全套尿流动力学检查、腰骶椎MRI等(见图1)。部分患儿还需其他专科就诊,完善其他系统疾病的评估。鼓励基层医疗机构与区域儿童遗尿诊疗中心建立转诊绿色通道。
推荐意见16 对于基层医疗机构,可尝试治疗MNE;如治疗无应答,或评估为NMNE,建议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诊治。(完全赞同:100%)
2.5.3 中医综合治疗 中医认为遗尿属肾虚,治则补之,多以温补固肾醒脑为主。治疗上应分证论治,对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者宜温肾固涩;对脾肺气虚者则益气固涩;肝经湿热者用泻火清热法。中药以及针灸、推拿、敷贴等均为传统中医学治疗儿童遗尿症的特色,不少学者利用传统祖国医学治疗遗尿,获得了宝贵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治疗效果[70-71],部分中药治疗还有助于改善患儿睡眠觉醒障碍。具体中医治疗方案可参考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儿科临床诊疗指南·小儿遗尿症》[72]。
推荐意见17 中医综合治疗包括中药内服以及针灸、推拿、敷贴等外治法,在辨证论证基础上对遗尿相关症状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可在遗尿症治疗时中西医结合应用。(完全赞同:100%)
2.5.4 难治性遗尿症 对难治性遗尿症患儿,即规范治疗3个月以上仍无应答者,需启动系统性再评估。首先,需复核患儿生活方式,评估其治疗的依从性和规范性,如是否贯彻了基础治疗,是否正确服用药物和正确使用遗尿报警器等。其次,注意重新评估病情:详细记录排尿日记,核实遗尿症分型及严重程度;随访尿检、血检和泌尿系超声(包括残余尿),以排查泌尿系解剖结构问题和其他系统疾病;完善未做的辅助检查,如腰骶椎MRI排除神经系统发育问题、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尿流动力学检查排除膀胱功能障碍及神经源性膀胱等,并协助判断膀胱和肠道症状的相关性[6,73]。另外,需系统排查需要干预的共患病及其他引起继发性遗尿症的潜在病因,前者包括腺样体肥大、BBD、OSAS、ADHD等,后者如泌尿系统感染、慢性肾脏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
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个体化治疗,充分尊重家庭意愿,包括患儿的意愿,患儿需要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对于没有遵循医嘱的患儿,如服用去氨加压素时未限水,或使用遗尿报警器时未唤醒,可教育患儿家庭进行正确治疗后再次评估疗效。对于一线治疗无效的患儿,尝试其他药物如联合抗胆碱能药物,也可在若干年后重新尝试一线治疗。对于各种药物治疗无效的患儿,可尝试生物反馈、盆底肌训练、神经电刺激等治疗,有条件的可建立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同时需重视家庭与患儿的共同参与,定期评估治疗依从性,从而提升难治性病例的整体预后。
推荐意见18 对难治性遗尿症患儿,建议重新评估,包括依从性、排尿日记、辅助检查等,分析可能的原因,并调整治疗方案。(完全赞同:97.5%)
参考文献: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