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病例从心身医学角度去看病

医师 · 最后编辑于 1 天前 · 来自 Android · IP 广东广东
253 浏览
iconzjmjxnc 达人已点赞

案例:一个40左右的女性阿珍,主诉是入睡困难,月经紊乱,乳腺囊肿、胀痛,情绪低落,但未到抑郁障碍的诊断标准。经过中医药治疗,月经周期基本维持在28天左右,乳房胀痛消失,囊肿未复查。剩下情绪和睡眠的问题未解决。

个人史:阿珍是家里大姐,有很多个妹妹一个弟弟,从小是留守儿童,寒暑假会去和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在一起。她初中毕业,先后从事过餐饮服务,工厂普工等工作,现在从事家政工作。阿珍童年时期在老家和父母工作地奔走,自己工作后每1~2年换工作,搬家。丈夫是二婚,带个孩子,这个孩子和她家公家婆生活,阿珍生一子一女,在娘家抚养。丈夫是普通工人,因为当初觉得丈夫的婚姻不幸,带个孩子,觉得可怜,选择跟他在一起。婚后与丈夫关系尚可。与公婆关系不融洽。婚后在父母处,丈夫工作地、丈夫老家之间来回奔走。

下面运用心理学理论,对阿珍这有限的个人史内容进行分析。

从发展心理学来看,童年期主要任务史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频繁的环境变动,使得她难以建立稳定的社交关系和学习环境,导致勤奋感不足,内心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这也是导致阿珍成绩不好,只能读到初中的原因。现在农村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都不好,跟这方面有很大关系。


阿珍在成年以后,依旧是这种不稳定的生活状态,频繁换工作、居所,看似有不同的原因,可能童年不稳定模式的一种延续。这种不稳定在身体上表现为月经的不规律,月经也叫月信,失信就是不稳定的状态,中医把“仁义礼智信”的“信”归到五行属土,因此处方用了归脾汤,有效果。


不断变动的生活、工作环境,是一种长期的慢性应激,她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在家庭中,与家公家婆关系的不融洽,也是一个应激源,而且与丈夫虽然没有太大矛盾,但缺少情感支持。社会上很多夫妻最后都形成物质生活相互支持,但缺乏情感流动的状态。人在应激状态时常需要保持警觉,这可能是她失眠的一个原因。


阿珍是长姐,有多个妹妹和弟弟,这注定了她从小就要承担照顾弟弟和妹妹的责任,形成了她过度付出的行为模式,消耗了自己的能量,从而情感低落。很有意思的是,她选择了一个离异带娃的丈夫,这也是延续了她照顾者的角色,符合她对自我的认同。或许在她的潜意识里,她觉得她也是个带着孩子(一帮弟妹)的妈妈。


当问到她为何选择一个二婚的男人时,她回答是觉得对方可怜。选择“可怜”的丈夫,是一种“拯救者”心态,阿珍是留守儿童,曾经有过情感缺失,她倾向与通过照顾他人来获得价值感,小时候后时照顾弟妹,成年后是照顾丈夫和那个女儿。她目前的工作是家政,每天给别人做饭接送孩子,也是一个“照顾者”模式。阿珍在频繁换工作后选择家政工作,这与她的童年角色高度重合,也反应了她在应对不稳定环境的适应策略——通过重复熟悉的照顾行为建立安全区。


阿珍需要觉察到自己的行为模式,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责任,哪些不需要自己承担,打破过度照顾者角色、重建安全感与自我价值感、缓解慢性应激。


睡眠障碍 (41)
乳腺囊肿 (6)
纠错
回复收藏9
同行评议(0)
已评议
不开通精选
开通精选
精选已授权,待上线
评议结果暂未公布
参与评议
去邀请
NaN
病例完整NaN
临床实用NaN
诊疗科学NaN
学术价值NaN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