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享|眼睑黄色瘤1例

病例信息
患者女性,48岁,主诉:双眼上睑皮肤长黄色斑块2年余。
患者于两年前发现双眼上睑皮肤长黄色斑块,无红肿、热痛,未治疗,现患者自觉黄色斑块明显增大,影响美观,于2025年6月10日就诊我院。
既往体健,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家族性遗传性传染病史。
眼科专科检查(眼前段照相)如下:双眼上睑内侧见对称性分布的黄色斑块

入院诊断:双眼上睑黄色瘤
处理: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并签字同意,局麻下行“双眼上睑黄色瘤切除术”。
术中即刻照片:



总结与讨论
黄色瘤(Xanthelasma ) 是一种脂质代谢障碍性疾病,由于吞噬脂质的巨噬细胞(泡沫细胞,又名黄色瘤细胞)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聚集所致,以在皮肤表面形成黄色的瘤状损害为突出表现。黄色瘤类型多样, 但组织病理学表现基本相同。临床上根据瘤体大小、形态、发生部位等将其分为结节性黄色瘤、发疹性黄色瘤、扁平黄色瘤、睑黄色瘤。黄色瘤还可分为不伴有高脂血症的黄色瘤和伴有高脂血症的黄色瘤两类。前者以眼睑黄色瘤最为多见,后者多见于糖尿病黄色瘤、多发结节性黄色瘤等。
1 发病机制
目前该病的具体原因及机制还不清楚,多认为与脂肪代谢紊乱有关, 属代谢性疾病中的类脂质沉积病。约50 %患者伴有高脂血症,可同时伴有糖尿病、血管硬化、肝硬化、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有人将其归于侵犯皮肤的网状内皮系统疾病, 或眼睑局部因素导致脂质从局部血管渗漏进人皮肤并沉积下来。也有人认为黄色瘤是单细胞皮脂腺的瘤变,由于眼睑内侧的皮脂腺不够发达,单细胞皮脂腺较多, 故睑黄色瘤多从眼睑内侧皮肤开始。
2 临床特点
眼睑黄色瘤亦称黄斑瘤,是眼科常见病,多见于中老年妇女,男性亦可发病。黄色瘤位于上下眼睑内侧皮肤, 双侧对称如蝴蝶状,色黄,质软, 直径0.5-1.0cm左右,微隆起,边界清楚。临床上依瘤体大小将其分为三级。Ⅰ级: 肿瘤直径 < 5mm。Ⅱ级: 肿瘤直径 5-10 mm。Ⅲ级: 肿瘤直径> 10 mm。
3 治疗方法
眼睑黄色瘤生长速度缓慢, 但如果不采取治疗措施,瘤体不会自发消退, 并随年龄的增 长发展,多个黄色瘤可融合, 质地变硬, 病变范围变大, 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 遮盖视力,甚至可引起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眼睑黄色瘤患者的治疗愿望也逐渐增强, 就诊人数逐年增多。黄色瘤的治疗方法很多, 包括饮食疗法、手术切除、激光、高频电离子、化学烧灼及药物 (肝素、平阳霉素、藻酸双酯钠)局部注射治疗等,但尚无有效外用药物。疗效判断标准:① 治愈:肿瘤完全萎缩。颜色消退,恢复正常皮肤颜色,随访半年无复发。② 好转:肿瘤颜色变淡。瘤体部分缩小。③ 无效: 瘤体颜色无变化, 肿瘤大小无改变。
3.1 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眼睑黄色瘤确切有效,但单纯切除还是联合移植手术,要根据黄色瘤的大小决 定。此外,眼睑皮肤松弛程度和患者对术后重睑形态的要求也是重要的参考因素。手术治疗的缺点:①复发倾向。复发率达40 %,再次手术的复发率则更高, 彻底清除病灶对防止复发非常重要。在考虑手术时,以争取一次彻底切除为宗旨。②大的黄色瘤术后眼睑皮肤缺损较大,外形不佳, 严重时还可造成眼睑外翻等;③部分患者对手术有恐惧感,另外对有糖尿病、动脉硬化的患者手术要慎重, 术后易出血、感染。手术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尽量按皮纹方向棱形切 除皮肤;②术中要切除瘤体皮肤的全层, 必要时可切除少量眼轮匝肌,这样可减少复发可能;③ 沿上下创缘充分钝性分离皮下组织, 无张力缝合,可避免内侧上睑上提畸形;④上下径 > 10m m时,要先折叠缝合肌肉,以减少张力;⑤ 切除范围要较病灶边至少1m m以外, 确保彻底切 除瘤体,减少复发可能;⑥若黄色瘤组织未能完全切除或仅行真皮刮除,黄色瘤残留部位皮肤 仍将增厚隆起,重睑术后难以形成自然的重睑纹, 有碍美观。
3.2 局部药物注射治疗
3.2.1 藻酸双酯钠(PSS)
藻酸双酯钠可降低血浆中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的水平,同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水平,还具有降低血粘度、扩张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环作用。治疗黄色瘤时可进行瘤体内及瘤体下注射。本方法具有以下优点:① 简便、易行;② 药物对患者无毒副作用, 局部注射后无不良反应;③可反复多次注射,直到治愈为止;④效果明显, 患者愿意 接受。但较大眼睑黄色瘤用PSS治疗时,需要注射次数多、注射量大、局部水肿明显, 效果亦不好。
3.2.2平阳霉素
平阳霉素是一种新型抗癌抗生素,可静脉注射、肌内注射、血管瘤内注射。有文献报道经平阳霉素注射治疗黄色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治疗组眼睑黄色瘤仅残存少量泡沫细胞,脂滴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呈现半空泡或全空泡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泡沫细胞的D NA合成,并使D NA断键有关。最常见的反应为局部肿胀和瘙痒, 其程度与药物剂量大小有关,因此在治疗时应注意平阳霉素的积累作用、间隔期及注射部位(皮内)等。
3.2.3 肝素
肝素钠属于载多糖类物质,对脂质具有清除作用,可降低血脂,激活体内脂蛋白脂酶和肝 脂肪酶,间接分解表皮内泡沫细胞和黄色瘤细胞的脂质。李冰等报道利用肝素注射治疗黄色瘤其治愈率95.7%,邓淳阳等报道治愈率93 %、罗德芳等报道治愈率90.41 %,比较接近。注意 事项:因肝素主要作用是抗凝,所以注射后应按压进针部位5-10 m in, 按压时间短者会出现皮下疲血, 影响外观。马宇等将以上3种药物做临床研究,得到的结论是:远期(3个月)效果相同;平阳霉素组作用最强,显效时间最快, 注射次数很少,注射后出血时间最短; 肝素钠组作用稍弱,显效时间较慢, 注射次数较多, 注射后出血时间最长;PSS作用最弱, 显效时间最慢, 注射次数最多, 但注射后出血时间较肝素钠短。
3.3 物理疗法
3.3.1 激光治疗
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针对该病最常用的激光分为:CO2激光,YAG激光。主要用其热效应、 压强效应及光化作用,使病灶细胞失去活性,表面组织发生收缩、脱水、蛋白质变性凝固坏死, 碳化,病变脱落。该治疗中手术部位不出血, 痛苦小, 烧灼边缘清, 不损伤健康组织,还可以利用激光封闭毛细血管和淋巴作用,起到止血抗感染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治愈率。有学者将两种 激光作临床分析,提出CO2激光治疗后创口修复慢,但止血效果好;,YAG激光对于表浅病变尤其是靠近睑缘的病变有突出的疗效。但过深可致术中渗血及术后瘢痕明显。若面积超过1cm2,需2次激光汽化, 瘢痕面积扩大。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激光对眼的影响。总体而言, 激光技术更适合表浅病变。
3.3.2 高频电离子治疗
有报道称该疗法应用高频电离子电场瞬间产生2000-3000℃高温使组织凝固炭化、气化, 浅层烧灼治疗眼睑黄色瘤,由于其下面还有一层薄凝固层, 能阻止创面渗血且具有创面保护 功能, 所以创面不包盖而很快愈合。
3.3.3 液氮冷冻
冷冻冶疗是利用液氮的-196℃低温使黄色瘤组织冰晶形成,脱水坏死脱落。相对于手术、激光等治疗方法,具有操作方便、不需局麻、痛苦小、对正常皮肤损伤少、患者乐于接受等优点。缺点:①一次治疗率低;② 治疗后局部有暂时性肿胀、灼热性疼痛、充血、水肿、渗出, 甚至起水泡等冷冻反应;③皮损消退后, 个别患者有暂时性的色素减退或沉着;④有复发可能。治疗中需注意:① 治疗中根据皮损严格掌握适宜的治疗范围、深度;②术后避免强光照射;③ 保持治疗创面干燥,防止继发感染;④结痂后应让其自行脱落, 勿强行剥去痂皮;⑤对较大的瘤体应作分次治疗。
3.3.4 化学性烧灼
三氯醋酸为一卤代酸, 具有很强的酸性腐蚀性。另有国外报道应用70%三氯乙酸进行治疗。还有文献提出利用高浓度苯酚对皮肤的化学剥脱作用治疗黄色瘤, 其剥脱深度约0.6cm,致使局部角质蛋白凝固,结痂脱落,皮损随之消失。
3.4 其他
此外,此病与全身性疾病有关,应当查找脂类代谢障碍的原因,如饮食、遗传、糖尿病等,针对病因予以矫治,调节膳食, 进 低 脂肪、低热能、低胆固醇饮食, 应用降血脂药物,并加强体育锻炼。
4 总结与建议
眼睑黄色瘤为常见的眼睑皮肤病变,生长缓慢, 后期严重影响外观,临床上治疗多样①对 于30岁左右的患者, 这些患者皮肤还没松弛,手术切除术后瘢痕挛缩影响外观,可先行非手术治疗。病变表浅者建议激光治疗。而早期病变或对外观要求过高者,可考虑药物注射治疗。 对反复复发的瘤体选择手术切除治疗。②对于年龄大、皮肤松弛的患者, 病变小者可直接性手术切除。而病变范围过大者可根据病变位置行瘤体切除+睑皮肤松驰矫正+转瓣术或皮瓣移植术。也可联合药物注射,采取病变次全切除后注射治疗。③对患有高脂血症及其他内科疾患的患者配合相应内科治疗。
参考文献:
魏楠、孙丰源.眼睑黄色瘤的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5):440-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