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例有意思的病例(高度散光)
患者女,33岁,平时佩戴框架眼镜(右眼-1.75DS/-2.00×177矫正视力0.6,左眼-2.00DS/-2.00DC×2矫正视力0.5),要去摘镜。



电脑验光散光高达六七百度,综合验光散光度数不稳定,波动在四百度到五百度左右,JCC精准散光在4D,但是查散光范围的话一直到七八百度她看视力表的清晰度都没有太大差别。(整个验光过程很难验,感觉散光给她那个度数她看到的视力表清晰度都差不多,用她的表述就是“差不多,没有太大差别”)


pentacam测量角膜前表面散光:右眼 5.0D,左眼6.4D。





生物测量角膜散光:右眼4.68D,左眼5.12D。
问题:
1.为什么综合验光和电脑验光散光差别那么大?
2.为什么综合验光散光度数浮动那么大?
3.摘镜手术可以做吗?哪种方式更好呢?晶体植入?飞秒?全飞秒能做吗?准分子能吗?
4.如果做晶体植入散光度数怎么给?
5.如果做全飞秒散光度数怎么给?
6.如果做半飞秒散光度数怎么给?(MEL 90的机器)
7.这个患者准确的屈光度应该是多少?大部分的观点是电脑验光的散光度数和轴位相对是比较准确的?那我们更应该相信电脑验光???
8.手术有什么注意事项,需要跟患者特殊强调哪些?
9.屈光度中的球镜和柱镜会不会相互影响,或者有什么联动关系吗?术中如果调整散光度数的话,球镜也要跟着调整吗?怎么调整?
更新内容:
此患者已做“半飞秒”手术,参数如下:


根据患者散光浮动范围,JCC在4.0DC左右,所以手术基数定在了“OD:-0.50DS/-4.00DC×0;OS:-2.00DS/-4.00DC×173”,按照我们平时对MEL
90的散光矫正经验来分析,手术后的矫正效果都会过矫,平时都会适当减些度数,可能术中只输入-3.25DC,但是考虑到此患者的总散光和角膜散光都比较高,所以基本就没减度数:此患者最终术中右眼散光“-3.75DC”,左眼散光“-4.00DC”,按照以往推测如果术中右眼输入-3.75实际矫正效果可能在-4.25到-4.50左右,术中左眼输入-4.00实际矫正效果可能在-4.75到-5.00左右,但是术后结果并未达预期。
(最终输机的参数OD:-0.75DS/-3.75DC×0;OS:-2.25DS/-4.00DC×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