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两头低,中间高”的EtCO2波形吗?

你见过“两头低,中间高”的EtCO2波形吗?
最近在丁香园看到,有位网友问“一个6岁的小朋友做腔镜疝气,插的2.5的喉罩,喉罩置入后出现的这种波形,翻了很多资料,没有查到类似的情况,想请教一下各位大佬!”。

这位老师问的其实是“EtCO2波形后半段为什么会有明显规律性的突然下降”,下面没有合理回答,看到这种波形,你应该想到什么?
我自己也只能根据生理学知识试着做合理推测,当我们复习完呼吸生理学,才有可能找到端倪

自主呼吸,下肺通气多、血流也多,从上肺到下肺,PAO2逐渐减小,PACO2逐渐增大,V/Q比下降


肺底和肺尖跨肺压与肺容积的关系示意图。
因为胸膜腔内压在肺尖负值更大,因此肺尖的肺泡受牵拉更明显,受到的应力更大,肺泡也就更大,使得它们位于容积-压力曲线上较平坦部分,而肺底肺泡受到的应力小,肺泡也就小,使得它们位于容积-压力曲线上较陡峭部分。所以吸气时,同样的跨肺压情况下,肺底肺泡的扩张程度大于肺尖的肺泡(分别对应V1和V2),故肺底通气大。

通过放射性氙气来检测不同区域的肺通气。当气体被吸入时,可通过体外的计数器检测氙气的放射性。注意直立体位时从肺底到肺尖的通气逐渐减少
血流

通气从上到下,逐渐增强,血流也是一样。早期直立位肺总量下测量肺血流,显示从肺顶向下肺血流量逐渐增加。但后来发现,在肺容积从肺总量减少到残气量,肺重力依赖区的最底部(这些区域称为4区)也会出现血流量显著降低,该效应随着肺容积降低更加显著。

立状态下血流分布的经典West区
不同重力水平下不同的肺泡压(PA)、肺动脉压(P)、肺静脉压(P)和肺间质压(Ps)导致不同的肺血流分布。活体灌注扫描显示,直立位时,肺血流的重力依赖性很强。
肺底通气量通气量大,就意味着肺底肺泡氧分压高、二氧化碳分压低吗?并不能这么认为,肺泡气体都要经过气体交换,所以不仅通气量会影响肺泡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局部的血流量,也就是V/Q比会影响肺泡的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

虽然通气和血流都是肺尖少,但通气相对血流更多,通气/血流比增大,可达3以上,形成了相对性死腔通气。而肺底,通气和血流都多,但血流相对通气更多,通气/血流比减少,一般在0.3 - 0.6,形成分流效应。
如果我们总结一下肺尖和肺底的生理学

肺尖特点:跨肺压大、应力大、肺泡大(肺大疱多)、低Q、低VA、高VA/Q(死腔效应)、PO2高、PCO2低
肺底特点:跨肺压小、应力小、肺泡小、气道可能闭合(肺不张)、高Q、高VA、低VA/Q(分流效应),PO2低、PCO2高
其实从肺尖到肺底,或者说从肺底到肺尖,是个连续的变化过程。

从肺尖到肺底,PAO2逐渐减小,PACO2逐渐增大,V/Q比逐渐减小(从无效腔转向分流)
最后编辑于 6 天前 · 浏览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