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循证的多感官刺激对住院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的影响
本文推荐引用格式:
雷青, 雷小平, 李娜, 王娅鑫, 佘桂芳, 孙鸿燕. 基于循证的多感官刺激对住院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的影响[J]. 临床儿科杂志, 2025, 43(4): 257-263 DOI:10.12372/jcp.2025.24e0491
LEI Qing, LEI Xiaoping, LI Na, WANG Yaxin, SHE Guifang, SUN Hongyan.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multisensory stimulation on brain function development in hospitalized premature infants[J]. Journal of Clinical Pediatrics, 2025, 43(4): 257-263 DOI:10.12372/jcp.2025.24e0491
本文作者:雷 青1 雷小平2 李 娜1 王娅鑫1 佘桂芳1 孙鸿燕1,3
作者单位:1.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2.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新生儿科;3.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护理部(四川泸州 646000)
摘要:目的 探讨多感官刺激对住院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 将80例30~33+6周的住院早产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仅对早产儿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营造适宜环境、保暖与预防感染等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每日接受包括播放母亲的声音、抚触、红球视觉刺激和舌前部滴喂母乳在内的多感官刺激,干预周期为14天。结果 两组早产儿和母亲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干预前后的两组早产儿行为神经评估(NBNA)评分、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早产儿进行多感官刺激可有效改善患儿脑功能发育。
关键词:多感官刺激;早产儿;脑功能发育;发育支持性护理
据WHO报道,全球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我国早产儿数量约占7.1%[1]。其中约80% 的早产儿出生即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由于早产儿过早脱离母体,失去了他们在子宫内的感觉刺激,且在住院环境中会经历如强光、噪声及疼痛等有害刺激,均不利于早产儿的身心发展[2]。与足月儿相比,他们更易出现发育协调障碍、脑瘫等问题。对此相关政策指出[3],要推广新生儿的早期保健,提高护理质量。多感官刺激(multisensory stimulation,MS)是指以发育支持护理为理论基础,对早产儿实施两种或以上的感官刺激,如视、嗅、听觉等。研究表明,早产儿在生命早期就具备多种感官能力,且住院早期对其实施MS有助于改善其神经运动行为、减轻疼痛[4-5]。但目前MS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干预较为单一且实施方法也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本研究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对住院早产儿进行MS干预,探讨MS对早产儿脑功能发育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23年4至2024年1月在本院NICU住院的早产儿对象。纳入标准 :①胎龄为30~33+6周 ;②Apgar评分均>7分;③基本生命体征稳定,无严重并发症;④预计住院时长>14天;⑤家长知情同意。排除标准 :①存在听觉障碍或未睁眼的患儿;②住院期间接受外科治疗;③患神经系统疾病或脑损伤者,如颅脑畸形、颅内出血 ;④有围产期缺氧窒息、低血糖及高胆红素血症者 ;⑤身体畸形者。剔除标准 :①死亡、离院或主动退出研究 ;②干预时存在哭闹不止、呕吐、血氧饱和度降低等不耐受情况。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本研究主要比较早产儿干预前后脑功能各指标间的差异,两样本均数比较的计算公式(公式1)。其中δ为两样本均数差值,σ为总体标准差,假设两样本总体标准差相同,可用样本标准差s代替σ,α取0.05,β取0.10,采用双侧检验。根据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主要结局指标神经评估得分计算[6],得出δ=1.25,σ=1.52,n1=n2=32,每组需纳入32例,共需64例,考虑到20%的失访率,最终需纳入80例,即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

采用计算机随机生成1~80不重复数字序列,将该序列放入按顺序编码的密闭信封中,按入院顺序将研究对象依次编号,取对应编码的信封,信封内为奇数则为对照组,反之进入干预组。
1.2.2 干预方法 对照组仅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严密观察、营造适宜环境、保暖与预防感染等,干预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MS。根据前期总结的住院早产儿MS的最佳证据[7],初步构建出MS的干预方案,根据“可行性- 有效性-临床意义-适用性”(feasibility-effectiveness-meaningfulness-appropriateness,FEMA)模型对干预条目进行内容效度的评价,通过两轮修改并函询6位相关专家后,内容效度均达到标准,最终干预方案见表1。

1.2.3 评价方法 ①神经行为发育的监测。在干预第1、7、14天对早产儿进行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评估(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该量表共有20项,包括5个方面,即行为能力、被动肌张力、主动肌张力、原始反射、一般反应,得分越高,代表新生儿有较好的神经行为能力[8]。②神经电生理指标。通过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进行监测,采用美国Olympic公司的脑功能监护仪(Nicolet One 32导联),收集干预第1、14天的Burdjalov评分[9]、活动睡眠期(active sleep, AS)上下边界电压值和带宽。
1.3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25.0进行统计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相比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M(P25~P75)表示,两组相比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 ;定性资料采用例数(百分比)表示,两组相比采用χ2检验;两组与三个时间点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一般认为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早产儿及母亲的基线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80例早产儿,脱落9例,脱落率为11.25%,小于预计值的20%。对照组中1例出院、1例转院治疗、1例主动退出研究、2例发生严重感染,干预组中2例出院、1例发生严重感染、1例主动退出研究。两组早产儿及母亲的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3。


2.2 两组早产儿NBNA评分比较
入组时,两组早产儿NBNA得分无统计学差异,但在第7天、第14天时。NBNA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0.001),见表4。将两组早产儿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排除时间因素的影响,两组早产儿NBNA得分具有时间变化趋势(F=13.40,P<0.001);若排除干预因素,两组早产儿的NBNA得分随时间而升高,各时间点NBNA得分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70,P<0.001);此外,两组早产儿NBNA得分的时间和干预存在交互作用(F=12.59,P<0.001),且干预组上升速度较对照组更明显,见图1。


2.3 两组早产儿干预14天后aEEG评分比较
两组早产儿aEEG总分随出生日龄的增长而升高,在干预第14天后,干预组aEEG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早产儿的上边界呈下降趋势、下边界呈上升趋势,带宽逐渐缩小,将两组进行比较,窄带下边界电压值和带宽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3 讨论
NBNA评分是一种科学的新生儿神经发育评估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早产儿的脑发育情况,对临床早期评估并制定护理计划有意义[9]。本研究中对两组早产儿进行NBNA评分,结果显示入组时两组早产儿的NBNA总分无统计学差异。干预后两组早产儿评分均有所增长,与出生日龄呈正相关,符合早产儿生长发育规律,进一步分析发现,干预组的NBNA总分增长速率较对照组更明显,且两组间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此外,重复测量结果显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NBNA总分在干预效应、时间效应及两者的交互效应上均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MS对早产儿的行为神经发育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结果与国内外研究一致,姚丽平等[10]对28~32周的早产儿实施干预,结果显示干预组在矫正胎龄40周时的NBNA评分和aEEG异常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效果显著。Aranha等[5]为早产儿实施为期5天的MS,在第6天时采用INFANIB(神经运动发育检查)量表对其评估,结果显示干预组得分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尽管本研究的干预措施与上述研究不完全相同,但结论具有一致性,均显示MS可促进早产儿神经发育,加快脑发育进程。未来可对早产儿进行远期随访,以验证MS的远期有效性。
早产儿早期大脑活动具有无标度的动力学特点,神经元网络中的电活动对神经元的生存和大脑发育至关重要[11]。研究证明,通过对早产儿进行连续床旁监测脑功能,可预测早产儿短期或长期发育结局[12]。早产儿在住院期间的伤害性侵袭、护理干预等都可能改变神经元活动,而这些活动对轴突生长和神经通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13]。本研究采用Burdjalov评分系统对脑发育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连续性、睡眠觉醒周期、下边界振幅和带宽4个方面,得分越高则表示大脑成熟度更好[9]。入组第1天时,两组的aEEG各维度得分及总评分基本均衡。第14天时,干预组的总分、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e,SWC)和带宽与下边界振幅得分均高于对照组,aEEG背景活动分析显示,随着出生日龄的增加,两组aEEG的上边界逐渐下降,下边界逐渐上移,带宽渐渐变窄,这种脑电活动特征表明早产儿的大脑愈发成熟,且符合早产儿正常的发展规律[14]。以上结果表明,MS有助于促进脑发育的成熟并加快发育进程。然而,早产儿aEEG的促进机制仍不完全清楚,有研究者推测可能与发育支持护理有关[15]。
感官刺激在神经连接的启动、巩固、调节和构建特异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可引导神经认知的发育,一般在妊娠后3个月,胎儿大脑皮层活动会增加,故在早期为早产儿施加有节律的感官刺激对脑发育有积极影响[16]。本研究与王瑜等[17]研究结果一致,该研究对31~33+6周的早产儿实施为期14天的袋鼠式护理,干预方法虽存在差异,但袋鼠式护理仍能为早产儿提供多种感觉刺激,考虑到其入组时的胎龄比本研究略大,可能是导致本研究aEEG评分不及上述研究的原因。
在妊娠后期,胎儿大脑发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早产儿过早脱离母体,未得到正常的子宫内刺激,且缺乏母婴接触。研究发现,若患儿早期经历MS,可通过影响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神经炎性反应和神经可塑性等机制,导致患儿大脑发育受损,且与分离时长相关[18]。若在此时给予早产儿多样化的感官刺激,可开发脑细胞的可塑性和代偿的潜力,也能调节HPA轴的功能、促使突触的形成,改善脑功能发育。研究显示,参与母婴接触过程中的感觉通路需要整合来自下丘脑、边缘系统和大脑皮层的感觉输入,母亲通过喂养、护理等方式可为早产儿提供多种感官刺激,从而促进其神经行为发育[19-20],本研究对象的出生胎龄为30~33+6周,属于早期分离的早产儿。通过改善住院环境并提供温和的感官刺激,干预时机与脑发育阶段一致,充分挖掘了大脑的可塑性潜能,验证了早期开展MS有利于激活大脑的代偿能力,并加快其神经发育。感觉统和理论指出,在住院早期持续输入多种感觉刺激对患儿神经行为、肌张力等发展均有促进意义[21]。此外,通过对aEEG背景图像分析发现,MS可促进SWC的出现,且睡眠与脑发育有紧密的联系,早产儿SWC是由下丘脑视交叉上核调节,是判断脑发育成熟的重要指标。由于早产儿脑发育不成熟、神经网络连接异常,这可能会影响早产儿的睡眠。婴儿期是睡眠行为和睡眠-觉醒模式形成的重要阶段,给予早产儿睡眠保护是发育支持护理中重要的一环,若睡眠被剥夺,可能会导致生理状态不稳定、疼痛感增强以及阻碍早产儿的脑发育[22]。研究证明,对早产儿实施适量的感官刺激,可有效改善早产儿的睡眠[23],大脑会通过整合、加工并处理各种感觉刺激,使早产儿大脑神经元髓鞘化和神经发育更加成熟,从而可帮助早产儿建立良好的昼夜节律,改善睡眠质量。
MS还可促进早产儿的喂养、减轻疼痛等,且未报道不良事件[24]。由于NICU的特殊性,多数早产儿在住院期间不能和父母进行接触,但父母在早产儿早期学习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语言在早期前语言阶段具有积极作用,皮肤接触有助于维持早产儿自主神经稳定,并调节良好的状态[25],且能改善其睡眠与觉醒周期[26]。故可待患儿病情稳定后,对家属进行家庭参与式护理的培训,由家长承担主要照顾者的角色,目前该模式已得到国内多数学者的支持,且证实了家庭参与式护理可为患儿和家长双方带来诸多益处。刘维民等[27]指出,对早产儿实施早期干预计划,干预组发生脑瘫的概率仅为对照组的1/3左右,显著降低了脑瘫发生率。因此,即使早产儿出院后,也应保持干预,且居家环境与家庭养育方式对早产儿的脑发育仍有很大影响。可根据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对其实施抚触、视听游戏、被动操等,增进亲子感情交流的同时也能促进神经发育。
综上所述,将母亲声音、抚触、红球视觉刺激和母乳味觉刺激联合运用于早产儿,可改善其行为神经发育,促进脑电活动的成熟,从而改善脑功能发育。MS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护理干预。然而,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①干预时间较短,且早产儿家属未参与直接护理,未来可纳入家属并将干预延续至出院后。②仅在住院期间对结局进行评价,未跟踪远期结局,未来可对早产儿进行长期随访,以探讨远期脑发育结果。③本次研究为单中心研究且样本量较小,未来可扩大样本量开展多中心的研究,进一步证实多感官刺激的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略
最后编辑于 04-11 · 浏览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