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醉围术期气道痉挛的麻醉要点及注意事项总结
一、术前评估与高危因素筛查
1. 气道高反应性识别
• 重点询问近期(4周内)上呼吸道感染史、哮喘发作史、过敏史及被动吸烟史。若有咳嗽、咳痰等亚临床感染症状,需延期择期手术至症状消失后2-4周。
• 术前肺功能评估:听诊双肺哮鸣音、湿啰音,必要时行血气分析或肺活量检测(适用于≥5岁患儿)。
2. 预防性用药策略
• 哮喘或气道高反应性患儿:术前3天口服泼尼松(1mg/kg/d)或单次甲泼尼龙(1mg/kg),诱导前1小时雾化吸入沙丁胺醇(4-6喷)。
• 避免术前使用抗胆碱药物(如阿托品)导致痰液粘稠,加重气道阻塞风险。
二、术中麻醉管理关键点
1. 麻醉诱导与药物选择
• 诱导药物:首选丙泊酚(2-3mg/kg)+瑞芬太尼(1-2μg/kg),避免硫喷妥钠(组胺释放风险)、吗啡(诱发支气管痉挛)。
• 肌松药选择:罗库溴铵或顺式阿曲库铵(低组胺释放),禁用苯磺阿曲库铵。
2. 气道管理技术
• 插管前预处理: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5-2mg/kg)或插管前吸入七氟烷(8%浓度)充分麻醉气道反射。
• 导管选择:使用带套囊气管导管(ID较无气囊导管小0.5mm),气囊压力≤20cmH₂O,防止黏膜损伤。
• 通气参数:压力控制模式(PCV),初始吸气峰压12-15cmH₂O,I:E比1:2.5-3.0,避免auto-PEEP。
3. 麻醉深度维持
• 持续吸入七氟烷(1.2-1.5 MAC)或静脉泵注丙泊酚(4-6mg/kg/h),确保BIS值40-60,避免浅麻醉诱发气道反射。
• 术中监测PETCO₂波形:平台期抬高或波形消失提示严重痉挛,需立即干预。
三、拔管时机与术后管理
1. 拔管策略
• 高危患儿:深麻醉下拔管(七氟烷浓度≥1.0 MAC),拔管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1mg/kg)抑制咳嗽反射。
• 清醒拔管:适用于OSA或困难气道患儿,拔管前充分吸引口咽分泌物,侧卧位防止误吸。
2. 术后监测与干预
• PACU观察≥2小时,持续监测SpO₂、呼吸频率及胸廓运动,警惕迟发性痉挛。
• 躁动处理: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0.5μg/kg)或小剂量丙泊酚(0.5mg/kg),避免阿片类药物加重呼吸抑制。
四、气道痉挛紧急处理流程
1. 立即干预措施
• 纯氧手控通气(延长呼气时间),调整I:E比至1:3-4,压力≤20cmH₂O。
• 沙丁胺醇8-10喷经气管导管雾化吸入,或静脉注射肾上腺素(0.1μg/kg,稀释至1:10万)。
2. 二线治疗方案
• 持续痉挛者:静脉输注镁剂(25-50mg/kg负荷量+10-20mg/kg/h维持)或氯胺酮(1mg/kg负荷+0.5mg/kg/h维持)。
• 顽固性低氧血症:重新插管,采用低潮气量(6-8ml/kg)、高频振荡通气(HFOV)。
五、长期管理及随访建议
1. 术后随访
• 术后1周呼吸科评估肺功能,警惕远期气道高反应性。
• 教育家长识别喘息、夜间咳嗽等早期症状,备妥家庭雾化装置(布地奈德+沙丁胺醇)。
2. 团队协作与培训
• 建立麻醉科-呼吸科联合随访机制,制定个体化气道管理方案。
• 定期演练气道痉挛应急流程,确保可视化喉镜、支气管扩张剂等设备随时可用。
最后编辑于 03-26 · 浏览 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