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的生物制剂,欢迎补充
病例信息
(1)针对B细胞的生物制剂
- 利妥昔单抗(Rituximab):
- 作用机制:靶向B细胞表面的CD20抗原,导致B细胞耗竭。
- 适应症:常用于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如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狼疮性肾炎、ANCA相关性血管炎等。
- 与免疫细胞的关系:主要清除B细胞,间接影响浆细胞(因为浆细胞不表达CD20)。
- 贝利尤单抗(Belimumab):
- 作用机制:抑制B细胞活化因子(BAFF),减少B细胞的存活和分化。
- 适应症:主要用于狼疮性肾炎。
- 与免疫细胞的关系:抑制B细胞的活化和分化,减少浆细胞的生成。
(2)针对浆细胞的生物制剂
- 达雷妥尤单抗(Daratumumab):
- 作用机制:靶向浆细胞表面的CD38抗原,直接清除浆细胞。
- 适应症:主要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但在某些难治性肾脏疾病中也有尝试。
- 与免疫细胞的关系:直接清除浆细胞,减少抗体的产生。
(3)针对T细胞的生物制剂
- 巴利昔单抗(Basiliximab):
- 作用机制:抑制IL-2受体(CD25),阻断T细胞活化。
- 适应症:主要用于肾移植后的免疫抑制。
- 与免疫细胞的关系:抑制T细胞活化,间接影响B细胞和浆细胞的功能。
- 阿巴西普(Abatacept):
- 作用机制:抑制T细胞共刺激信号(通过结合CD80/CD86),阻止T细胞活化。
- 适应症:在狼疮性肾炎和某些肾小球疾病中有潜在应用。
- 与免疫细胞的关系:抑制T细胞活化,间接影响B细胞和浆细胞。
(4)针对细胞因子的生物制剂
- 托珠单抗(Tocilizumab):
- 作用机制:抑制IL-6受体,阻断IL-6信号通路。
- 适应症:在某些免疫介导的肾脏疾病中尝试使用。
- 与免疫细胞的关系:IL-6是B细胞分化为浆细胞的关键因子,因此托珠单抗可抑制浆细胞的生成。
- 阿那白滞素(Anakinra):
- 作用机制:抑制IL-1受体,阻断IL-1信号通路。
- 适应症:在某些炎症性肾脏疾病中尝试使用。
- 与免疫细胞的关系:IL-1参与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因此阿那白滞素可间接影响免疫反应。
(5)泰它西普
双重抑制作用:
- 通过抑制BAFF和APRIL,减少B细胞的存活、增殖和分化,从而降低自身抗体的产生。
- 抑制APRIL,减少浆细胞的存活和抗体的分泌,进一步控制自身免疫反应。
- 与单一靶点药物(如贝利尤单抗,仅靶向BAFF)相比,泰它西普同时抑制BAFF和APRIL,可能具有更强的疗效。
- 长效性:
- 由于融合了IgG1 Fc段,泰它西普的半衰期较长,减少了给药频率。
- 安全性:
- 在临床试验中,泰它西普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轻度感染和注射部位反应。
疾病应用:
SLE
- SLE是一种典型的B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存在大量自身抗体。
- 泰它西普通过抑制BAFF和APRIL,减少B细胞的活化和自身抗体的产生,从而缓解疾病活动。
- 泰它西普在SLE的临床试验中显示出显著疗效,能够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如SLEDAI评分)和减少激素用量。
-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 泰它西普可能通过抑制B细胞和浆细胞的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缓解关节症状。
- 干燥综合征(SS):
- 在干燥综合征中,B细胞过度活化导致腺体损伤,泰它西普可能通过抑制BAFF和APRIL改善症状。
- IgA肾病:
- 泰它西普可能通过减少IgA抗体的产生,延缓疾病进展。
(6)补体抑制剂
. 依库珠单抗(Eculizumab)
- 作用机制:
- 依库珠单抗是一种人源化抗C5单克隆抗体。
- 通过与补体蛋白C5结合,阻止其裂解为C5a和C5b,从而抑制膜攻击复合物(MAC,C5b-9)的形成。
- 通过抑制补体终末通路,减少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栓形成。
- 适应症:
-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重症肌无力(MG)。
- 临床应用:
- 是aHUS的一线治疗药物,可显著改善肾功能和减少血栓性微血管病的进展。
- 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停药可能导致疾病复发。
拉维珠单抗(Ravulizumab)
- 作用机制:
- 拉维珠单抗是依库珠单抗的改良版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
- 同样通过抑制C5的裂解,阻断补体终末通路的激活。
- 适应症:
- 非典型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aHUS)。
-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
- 临床应用:
- 与依库珠单抗相比,拉维珠单抗的给药频率更低(每8周一次),提高了患者的便利性。
- 在aHUS患者中显示出与依库珠单抗相似的疗效和安全性。
其他补体抑制剂(在研药物)
(1)Cemdisiran
- 作用机制:
- Cemdisiran是一种靶向C5的小干扰RNA(siRNA)药物。
- 通过抑制C5的合成,减少补体终末通路的激活。
- 适应症:
- 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主要用于PNH和aHUS。
- 临床应用:
- 尚未获批,但可能为aHUS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2)APL-2(Pegcetacoplan)
- 作用机制:
- APL-2是一种补体C3抑制剂。
- 通过抑制C3的激活,阻断补体通路的早期和终末阶段。
- 适应症:
- 目前主要用于PNH和地理萎缩(GA),在aHUS中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 临床应用:
- 尚未获批用于aHUS,但可能为对C5抑制剂无效的患者提供替代治疗。
(1)T细胞
- T细胞是免疫反应的核心调节者,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IL-2、IL-4、IL-6等)和提供共刺激信号,促进B细胞的活化和分化。
- 针对T细胞的生物制剂(如巴利昔单抗、阿巴西普)通过抑制T细胞活化,间接减少B细胞和浆细胞的功能。
(2)B细胞
- B细胞是抗体产生的前体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为浆细胞。
- 针对B细胞的生物制剂(如利妥昔单抗、贝利尤单抗)通过清除B细胞或抑制其活化,减少浆细胞的生成和抗体的产生。
(3)浆细胞
- 浆细胞是B细胞分化的终末阶段,负责抗体的分泌。
- 针对浆细胞的生物制剂(如达雷妥尤单抗)直接清除浆细胞,减少抗体的产生。
补充
CD38靶向药物
- 浆细胞:
- CD38在浆细胞表面高表达,因此抗CD38药物(如达雷妥尤单抗、伊沙妥昔单抗)可有效清除浆细胞,减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产生。
- B细胞:
- 部分活化的B细胞也表达CD38,因此抗CD38药物可能对B细胞介导的疾病有一定作用。
- T细胞:
- 活化的T细胞表达CD38,抗CD38药物可能影响T细胞的功能,但主要作用仍集中在浆细胞。
肾内科的应用
-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积病(MIDD):
- 抗CD38药物可用于治疗与浆细胞异常相关的MIDD,减少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的沉积。
- 淀粉样变性:
- 在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型)中,抗CD38药物可清除产生异常轻链的浆细胞。
- 多发性骨髓瘤相关肾病:
- 抗CD38药物是多发性骨髓瘤的标准治疗之一,可改善肾脏受累情况。
总结与讨论
欢迎补充与讨论
最后编辑于 02-21 · 浏览 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