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监控药品:规范使用不是“一刀切”
重点监控药品:规范使用不是“一刀切”
健康报,2024年10月11日(5)

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丽开主持会议。肖范 摄
多层次监控各有重点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这一概念,要求各级医疗机构根据重点监控药品目录,加强对临床使用中存在不合理问题较多、使用金额异常偏高、对用药合理性影响较大的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的合理用药监管工作。
几年过去,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的调整工作有哪些难点?还需哪些优化和改进?在“合理用药·中国行动2024年度经验交流大会”的重点监控会前会上,北京大学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副主任聂小燕表示,重点监控药品实际上是中国特有的概念。
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管理的核心是合理用药,而合理用药的目的则是促进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经济。武汉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林丽开介绍,《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发布时,相关通知明确了四方面内容:制定省级和各医疗机构目录;对纳入重点监控药品目录中的全部药品开展医嘱审核和处方点评;加强目录外药品的处方管理,尤其是“西医开中药”的问题;加强药品临床使用监测和绩效考核。
“根据我们的实证研究,有44%的医疗机构在制定重点监控药品目录时会优先考虑纳入部分特殊品种,包括辅助用药、抗肿瘤药物、抗微生物药物等。同时,有近一半的医疗机构会规律性调整目录,调整周期从1个季度到1年不等。”林丽开说。
林丽开建议,未来,在国家层面可以进一步出台指导性更强的原则与规范,省级层面制定具有地域特色的文件,医疗机构则要根据自身的特征、诊疗范围和用药情况等明确重点监控药品遴选和使用监测的具体指标。
落实专档管理
近年来,全国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整体呈下降趋势。然而,基于全国合理用药监测数据和药品采购数据的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主任王选锭发现,近年来,超广谱抗菌药物及抗真菌药物的使用量呈明显上升趋势,给微生物耐药造成更大的选择性压力。
王选锭认为,超广谱抗菌药物和抗真菌药物的过度使用,既有医生专业能力和医院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又有政策的因素。临床医生感染诊治知识不足、合理用药理念不当、微生物标本送检不规范、对微生物标本检出的耐药菌缺乏专业解读能力、受到不够专业的专家共识的误导等因素,造成临床中出现“见菌找药”“治菌不治病”等现象。对此,王选锭表示:“我们希望,今后医院能进一步加强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的规范化培训,促使临床医生更新知识,明确‘人体检出耐药菌不等于耐药菌感染’等认知。医院管理部门要切实做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和专档管理的要求,推动将超广谱抗菌药物使用占比作为核心考核数据。”
理顺管理思路
“重点监控工作主要从两个维度着手:一是治疗维度,更关注药物治疗是不是必要的;二是管理维度,判断维持现有使用状态是否会引起更大的公共危害或者医疗资源浪费。”聂小燕说。
聂小燕认为,重点监控药品的管理方式不同则效果不同。例如,合理用药的过程管理实施难度大,人员管理成本高,但更有利于促进用药合理。不同管理属性的药品受政策管控的影响存在差异。例如,重点监控管理对疾病关键治疗药物的用量和金额影响不显著,但对辅助用药的干预效果显著。此外,不同管控时间产生的效果也存在差异。例如,辅助用药首次干预效果显著,而同一药物第二次干预的效果小于第一次干预的效果。
浙江省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药学部主任周华表示,重点监控工作一定要放到宏观政策里去,要理顺管理思路,重点监控药品不是不用,而是规范、合理地使用;要明确工作任务,分级分类、持续优化管理措施;要强基提质培优,管理与服务并重,为基层做好支撑,先服务、后管理;要在规范和考核并重的同时重视差异化,认识到各级医疗机构仍有差距,部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抗菌药物监管机制是几乎缺失的。
在会议中,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药政处一级主任科员邵文杰、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药政处处长李学钧、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药政处处长倪元峰、陕西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刘娜、贵州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处长王蕾、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二级调研员赵连江、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副处长覃杰、湖北省卫生健康委药政处副处长周健丘、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四级调研员胡声锁、天津市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处一级主任科员赵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医政处干部邓元元参与讨论。
(王依依 整理)
最后编辑于 2024-10-17 · 浏览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