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心动魄大抢救:50多支肾上腺素难挽危局,硝酸甘油力挽狂澜
惊心动魄大抢救:50多支肾上腺素难挽危局,硝酸甘油力挽狂澜!
这是一台全麻腰椎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心跳骤停竟在麻醉医师眼前猝然发生。科室即刻组织心肺脑复苏,然而,即便使用了50多支肾上腺素,希望依旧渺茫。麻醉科迅即展开讨论,判定冠脉痉挛为主要原因。于是,立即加用硝酸甘油,很快患者心电图得以改善,抢救逐步走向成功。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此次抢救的过程。
诱导方式、用药以及插管并无特殊之处,在此略过。关键过程如下:手术开始15 min后,患者出现低血压,予以去氧肾上腺素处理。约1.5 h后,心电图发生变化,短短几分钟内,心电图从正常变为ST段弓背上抬,接着变为ST段下移,随后又恢复正常。再过约半小时,患者突然血压降低,静脉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后,血压升高但心率减慢,迅速及时进行心肺脑复苏,患者发生心跳骤停。
在此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需特别注意——ST段弓背上抬。提及ST段抬高,我们首先会想到急性心肌梗死的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即ST段弓背向上型抬高。在临床上,除急性心肌梗死外,还有许多心血管疾病乃至其他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ST段抬高,比如室壁瘤、变异性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心肌炎、左心室肥厚、左束支传导阻滞、早期复极、低温、高钾血症等等。
手术室内的监护仪,其心电图易受手术体位、电极贴位置、手术操作、电刀刺激等因素干扰。因此,不能仅凭心电图上的细微变化准确定性此时ST段弓背上抬的最大可能原因。但有一点可以确定,ST段弓背上抬时心肌极度缺血,ST段下移时心肌仍有缺血,但相较之前已有很大改善。
在手术室内,不能一味进行分析,抢救与分析病情必须同时进行。因此,麻醉团队立即展开心肺脑复苏抢救。心肺脑复苏过程包括:胸外按压、反复多次静脉注射肾上腺素、除颤、胺碘酮、氯化钙、冰帽、去甲肾上腺素(静脉推注+泵注)、异丙肾上腺素、硫酸镁、阿托品、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静脉泵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
抢救过程中,即便是经常参与抢救的人也会对肾上腺素的使用量感到震惊。甚至,有些人逐渐感到希望渺茫、陷入绝望。期间,不仅仅是注射抢救药的问题。看到心电图上的窦性心率反复转为室颤,那种带给抢救人员的压力之大,只有身处其中之人方能真切体会。正所谓“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此次抢救虽过程极为艰难,但好在麻醉医生第一时间发现患者异常,在心脏尚未完全停跳时就展开了抢救。因此,经过非常艰苦的抢救,患者恢复了窦性心律。然而,患者的生命体征仍需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且需求量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当时使用的血管活性药物情况:静脉泵注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同时静脉间断推注肾上腺素,以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当维持血压所需升压药剂量不断增加、静脉使用肾上腺素剂量也不断增加时,麻醉团队立即做出调整:停止泵注多巴胺加多巴酚丁胺,改为静脉泵注小剂量硝酸甘油。随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平稳,所需各种血管活性药物逐渐减量,血压逐渐上升。显而易见,这次调整是抢救成功后“守住江山”的关键。如果一味继续增加血管活性药物,最终很可能导致微循环障碍、内环境紊乱或酸碱失衡,陷入无计可施的境地。
分析
分析如下:短短几分钟内,心电图由正常变为ST段弓背上抬,再变为ST段下移,最后恢复正常,这可能是急性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冠状动脉痉挛闭塞会导致ST段弓背上抬,部分开放时ST段下移,痉挛解除、冠脉血流恢复后心电图也恢复正常。
复苏成功后,患者在泵注大剂量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的情况下,血流动力学仍不稳定。考虑并非患者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所致,而可能是冠状动脉痉挛或灌注不足。因此,停止使用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加用小剂量硝酸甘油,很快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渐趋稳定。最终停用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减量。
需要注意的是,复苏成功后,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是正常现象。但若已加强心脏功能,仍表现为疑似心脏收缩功能障碍,此时我们就需要转换思路,考虑是否存在冠脉痉挛。如果判断准确,解除痉挛便能立竿见影。
最后编辑于 2024-10-10 · 浏览 1.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