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集采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平衡
聚焦抗菌药物集采
找到集采与抗菌药物管理的平衡
健康报,2024-08-26(6)
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来,抗菌药物价格大幅下降,不仅提升了患者用药可及性,也促进了临床合理用药。但在集采背景下,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由于受临床实际需求和遏制细菌耐药性等因素影响,面临新的挑战。
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严格执行集采政策,满足临床患者不同诊疗需求为导向,通过一系列措施将DDD值(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计量值)从2021年的40以上降至目前的35。该院如何找到集采与抗菌药物管理之间的平衡?本报记者采访了该院药剂科副主任桑冉。
□ 本报记者 吴风港
标题-1:精细化报量
抗菌药物如何科学报量是实践抗菌药物集中带量采购的关键步骤,集采报量与临床实际需求越贴合,就越利于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剂科副主任桑冉介绍,医院在抗菌药物报量时非常谨慎,因为几乎每个科室都会使用抗菌药物,且每个科室的使用情况不尽相同,所以,该院抗菌药物集采报量主要采用“一药一策”的方法进行精细化报量。
医院在集采药物报量时会结合药品特性、循证医学证据、临床使用实际等因素全面考虑,同时还要调研集采药品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对非主流集采药品、循证医学证据较弱、临床使用效果不佳的药品取消报量。对拟报量的药品则要充分研究和对比既往使用情况,结合临床实际需求,进一步实现科学报量。
不过,虽然抗菌药物集采报量需要十分谨慎,但也不能为了完成集采指标而对原研药品进行“一刀切”。桑冉表示,在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由于个体化差异的存在,集采药品不一定能满足所有患者的诊疗需求。因此,医院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保留一定比例的原研药品使用量。
标题-2:抓住“关键人”
在诊疗过程中,集采药品要优先使用,加之原研药品使用量占比不高,如何让患者按照实际需求用上对的药,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是实现抗菌药物科学化管理必须要面对的难题。桑冉表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要抓住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这两类“关键人”。
临床医师最清楚患者的病情,可对集采药品能否满足患者诊疗需求作出准确判断。为此,医院出台《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管理工作制度》,进一步规范集采药品的使用,并以质量安全月为抓手组织合理用药培训。通过制度约束和业务培训,医院培养临床医生优先选用集采药品的观念,同时明确,满足确需使用原研药的患者的用药需求。
医院通过MDT(多学科诊疗)、科室会诊、医嘱审核、处方点评、患者用药教育、不良反应监测、血药浓度监测等途径,让临床药师结合药物特点,从用药合理性角度出发,在多个环节发挥用药指导作用。医院还要求临床药师参与查房,配合医生共同为患者制定科学用药方案。
此外,医院不仅是国家临床药师培训基地,还是蚌埠医科大学药学院的临床药学教研室所在地,不仅可以对来进修的临床药师进行培训,还可对临床药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从而不断为临床药师队伍输入新鲜血液。
标题-3:数量与质量双重监管
“如果不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强制性地将抗菌药物分配到科室或个人,可能会出现为了完成任务而引发的药品滥用现象。”桑冉表示,该院的抗菌药物由医院集中管理,这一规定使得医生和科室用药时可以从临床实际出发,按需使用抗菌药物。
为了让优先使用集采药品的观念深入人心,医院在原研药数量管控上也下足了功夫。
医院一方面通过信息系统提示开药医生药品是否为集采药品,医生也可以快速查询原研药数量,随时掌握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另一方面,医院要求药库将原研药分批入库,当系统内的库存快使用完时,再结合临床实际需求进行补货。
除了数量管控,医院还将个人职称晋升、科室绩效发放与合理用药情况挂钩,出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推荐有关办法的通知》,明确将违规用药列入医疗质量考核之内,树立起想要晋升就必须用药合理的风向标,敦促医生在每一次用药时都要三思而后行。
此外,医院组织临床药师到重点科室进行用药交流指导,对存在用药不合理行为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无故上升的科室,采取一定的惩罚措施。
最后编辑于 2024-09-08 · 浏览 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