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儿童及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
创伤后应激障碍(在儿童及青少年)不同年龄阶段的表现:
- 创伤后应激障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但不同年龄和发育阶段对创伤事件的反应(即特征综合征的核心要素)表现不同。
- 由于幼儿(如6岁以下)的认知能力刚开始发展且口头表达能力有限,所以评估其再体验、主动回避内心状态及对当前威胁的过高察觉等症状较困难。评估儿童创伤后症状表现不应局限于儿童报告的内在症状,同时要参考照顾者提供的儿童在创伤事件后的行为症状。
- 在较小的儿童中,支持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的核心症状通常在行为表现上更为显著,如:在游戏和绘画中反复出现创伤相关的重演,做无明确内容的可怕的梦或夜惊,或反常的冲动。尽管创伤经历对儿童的成长及社会功能均产生了巨大影响,但是当谈论起创伤经历时或重演创伤经历时儿童不一定表现得很痛苦。患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学龄前儿童,其临床表现创伤特异性的症状可能更少,可表现为抑制性行为和脱抑制性行为。例如:过高警觉可表现为情绪易激惹的次数和程度增加、分离焦虑、技能退行(如口头表达能力、如厕能力等),夸张的年龄相关的恐惧或过分哭泣。对创伤事件相关内容的外在回避或表达可表现为一系列新的宣泄行为、保护性的或挽救性策略,减少探险活动或不愿参加一些新的活动,过度从照顾者处寻求安慰等。
- 回忆和表述内心状态的能力受限也可能是一些学龄期儿童和青少年的特点。此外,相比成年人,儿童和青少年更不愿表述他们对创伤事件的体验。这种情况下,诊断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更多地依靠行为的改变,如创伤相关的重演增多或过度回避。
- 儿童或青少年可能会否认与再体验相关的痛苦或恐惧感,而是报告再体验对其无影响,或是将其他强烈或无法抵抗的情绪(包括并不痛苦的情绪)作为再体验的一部分予以报告。
- 青少年不愿抓住发育时机(如从照顾者那里获得自主)可能是其心理社会功能受损的表现。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的青少年和成人出现自伤或危险行为(如物质滥用或无保护措施的性行为)的比例升高。
- 对那些在创伤事件中或干预中失去父母或照顾者的儿童和青少年进行评估可能会比较复杂。例如:一个长期被虐待的孩子在脱离原来的家庭后,他更重视的是失去主要照顾者而非这些客观上被认为更具威胁性或恐怖性的痛苦经历。
- 在年长的成年创伤后应激障碍患者中,其症状(尤其是再体验)的严重程度可随着生命历程而降低。但是,回避创伤相关的情境、人、活动或对话以及高警觉性通常持续存在。年长者可忽略其症状,而将其作为正常生活的一部分,这可能与羞耻和对病耻感的恐惧相关。
摘自:ICD-11精神、行为与神经发育障碍临床描述与诊断指南—创伤后应激障碍
最后编辑于 2024-09-01 · 浏览 1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