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CGP论著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发布于 2024-07-11 · 浏览 1254 · IP 河北河北

国际移民组织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全球移民总数达2.81亿人,全球3.6%的人口在进行国际迁移[1]。中国的国内迁移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移民潮之一,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流动人口高达3.75亿,其中老年人口占比达18.7%,由此推算,流动老年人已超过7 000万[2]。随着我国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流动老年人数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年均增长6.6%[3]。

迁移作为个体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与其心理健康息息相关[4]。流动老年人具有“流动”和“老龄化”双重特征,因原社会网络断裂、环境陌生及语言文化差异,面临更多的心理健康风险[5]。《中国青年报》针对流动老年人的调查显示,71.5%的老年人表示“流入地交际困难,孤独感如影随形”,59.2%的老年人出现“代际关系紧张,矛盾频发,缺乏归属感”问题[6]。《“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突出解决好老年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7]。然而,国内学者更多关注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融入和社会适应等问题,对于心理健康的研究有限。国外对流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较早且质性研究经验丰富,对于不同老年移民群体的心理问题特征研究较为深入。因此,了解国内外流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研究热点及趋势,有助于对比相关领域研究的共性和差异,迅速掌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及重点,为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研究中文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英文文献来源于Scopus、PubMed以及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文检索式为“流动老人”OR“随迁老人”OR“老漂族”OR“老年流动人口”AND“心理”OR“精神”OR“情绪”,英文检索式为“migrant elderly”OR“older immigrant”OR“elderly drifters”OR“elderly migrant”OR“elderly floating population”AND“mental”OR“psych*”,语言限定为英文。检索时间为自建库至2023-06-30,通过人工筛选及NoteExpress软件去重功能,筛除重复文献、会议论文、新闻以及与主题不符的文献。

1.2 研究工具与方法

运用CiteSpace 6.2.R4软件,将文献数据导入该软件,参数设置:时间切片(Time Slicing):中文(2010—2023年)、英文(1981—2023年),时间跨度为1,阈值为Top 50,网络剪裁选择Pathfinder,构建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知识图谱并解读分析。

2 结果

2.1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发文量趋势分析

检索到6 599篇文献(英文4 712篇、中文1 887篇),排除与主题不相关及重复文献,最终获取1 023篇文献(英文726篇、中文297篇)。截至2023-06-30,国内外有关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发文量虽然有波动,但整体呈上升趋势。国外关于老年人流动人口心理健康的研究起步较早,于2019年发文量达到峰值。国内自2016年起该领域发文量迅速增加并且在2021年迎来峰值(图1)。

img

2.2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作者分析

共有2 746位作者参与发表,其中,国内发文量位居前5的作者为焦璨(3篇)、许倩(3篇)、王承宽(3篇)、许加明(3篇)、池上新(2篇);国外发文量位居前5的作者为JANG Y(37篇)、CHIRIBOGA D A(33篇)、PARK N S(20篇)、DONG X(17篇)、GUO M(17篇)。

通过作者共线分析,国内发文作者以同单位合作为主,主要包括王承宽和彭大松等人(南京邮电大学社会学专业);池上新和吕师佳等(深圳大学社会学专业);王镜美和李玲等(成都中医药大学精神病学专业)构成的3个同单位合作团队。国外发文作者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且跨学科合作特征显著,主要包括由JANG Y(南加州大学心理学专业)、CHIRIBOGA D A(佛罗里达大学精神病学专业)、PARK N S(南加州大学老年病学专业)、KIM M T(德克萨斯大学公共卫生健康专业)、KIM G(德州大学心理学专业)、YOON H(韩国公州大学社会学专业)、CHO Y J(南加州大学老年病学专业)等;DONG X(罗格斯大学精神病学专业)、CHI I(南加州大学社会学专业)、GUO M(爱荷华大学心理学专业)、WANG Y(爱荷华大学社会学专业)、XU H(杜克大学社会卫生学专业)等;BRYANT C(墨尔本大学精神病学专业)、DOW B(皇家墨尔本医院老年病学专业)、GOH A(墨尔本大学老年精神病学专业)等构成的3个跨单位合作团体。

2.3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发文机构分析

国内外发文机构共有637个,国内发文量位居前5的机构分别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7篇)、南京邮电大学(6篇)、深圳大学(5篇)、河海大学(4篇)、安徽大学(3篇);国外发文量位居前5的机构分别为南加州大学(38篇)、佛罗里达大学(31篇)、罗格斯大学(11篇)、哥伦比亚大学(9篇)、多伦多大学(8篇)。国内发文机构缺少跨单位合作,国外的佛罗里达大学、南加州大学和罗格斯大学作为核心发文机构合作密切。

2.4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关键词分析

2.4.1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高频关键词分析:关键词是文章的核心概括,而高频关键词可以反映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国内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随迁老人”“老漂族”“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小组工作”“社区融入”“社会工作”“社会支持”“流动老人”,国外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主要包括“mental health”“depressive symptoms”“social support”“psychological distress”“older adults”“older immigrants”“emigrants and immigrants”“asian americans”“social isolation”“quality of life”(表1)。

img

2.4.2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关键词共线分析: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中圆圈越大表示关键词出现的频次越高,最外圈紫色圆环大小代表该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取值范围为0~1,越大则节点越重要,>0.1时表明为关键节点[8]。在国内文献中紫色圆圈明显的关键词有“随迁老人”“老漂族”“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生活质量”,国外文献中关键词“mental health”“depressive symptoms”“social support”“psychological distress”较为明显(图2~3)。

img
img

2.4.3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分析:基于关键词共现,对关键词进行聚类分析,绘制国内(Q=0.795 2,S=0.911 4)和国外(Q=0.568 7,S=0.842 2)流动老人心理健康研究的关键词聚类图谱。依据CiteSpace提供Q值和S值评判图谱绘制效果,Q>0.3表示划分结构显著,S>0.7表示聚类令人信服[9]。由此可知,国内外研究的聚类结构划分显著,聚类效率较高(图4~5)。

img
img

2.4.4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分析:突现词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某些关键词出现的频率增加,代表该时间段的研究热点及趋势。“begin”表示突现开始时间,“end”表示结束时间,“strength”表示关键词的突变强度,强度越高影响力越大。国内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共检测到16个突现词,其中“流动人口”“社会融入”“老漂族”是最早出现的突现词,“心理”是持续时间最长的突现词,“小组工作”“老漂族”“社会工作”“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心理弹性”等关键词影响力较大。国外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研究关键词突现图谱共检测到24个突现词,其中“health status”突现时间最长,近期成为热点的突现词有“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 ”“perceived stress”,“social isolation”“lifetime prevalence”“major clinical study”“health status”“major depression”等关键词影响强度较大(图6~7)。

img
img

2.4.5 关键词时区图分析:时区图可以显示每年新出现的关键词,帮助快速把握该领域的发展脉络。国内文献中,2010—2023年,“随迁老人”“老漂族”“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社会支持”出现并不断发展。2019年至今,“心理融入”“心理弹性”“体育参与”“代际支持”“情感支持”成为目前持续的热点话题。国外文献中,2002—2023年,关键词“心理健康”“社会支持”“抑郁症状”“心理困扰”不断发展,2019年至今“中国老年移民”“社会隔离”“主观幸福感”的出现,可能代表新兴的研究方向和未来趋势。

3 讨论

3.1 国内外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特点

3.1.1 国内外发文特征分析:随着国内外人口结构和迁移特征的改变,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和规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流动老年人数量不断攀升。国外1981年开始出现关于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2007年后发文量增长显著,2019年发文量得到最高,2019年后出现短暂下降。世界心理健康协会发布的《2008—2011年行动计划》首次制订了针对迁移者的心理健康和保健指南[10]。2020年,人口空间活动受疫情影响,国际迁移人口呈下降趋势,联合国初步估计较2019年国际移民存量增长减少约200万人,比预期增长下降了27%[11]。《2020—2023年行动计划》的公共心理健康部分也建议密切关注移民人口的心理问题[12]。根据国内发文量和发文时间,可以分为2010—2015年缓慢增长和2016—2022年快速发展两个阶段,2020—2021年发文量增长尤为显著,于2021年出现峰值。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要突出解决好老年人、流动人口等重点人群的心理健康问题[7]。2019年,《健康中国(2019—2030年)》再次强调要积极开展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行动[13]。流动老年人受“老龄化”积累和“流动”相关逆境的影响,面临着较高的健康风险,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性逐渐受到关注[14]。然而,目前我国对于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尚在起步阶段,发文作者以同单位合作为主,缺乏跨单位的合作和核心作者的引领,发文数量和质量仍有待提高。

3.1.2 国内外研究重点人群及学科构成特点对比:关键词共线知识图谱结果显示,国内该领域研究的重点人群是随迁老人,国外则聚焦于国际迁移,即“老年移民”。以照顾晚辈(43%)、家庭团聚和养老(25%)为目的选择跟随子女到工作所在城市的随迁老人占流动老人数量近70%[15]。在国外移民老人中,美国是主要的移民流入地,2022年美国的移民数量已超过5 100万[16],因此美国老年移民的心理健康问题被广泛探讨。从学科领域上分析,国内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集中于社会学领域,立足于心理学专科角度的研究较少。国外涉及的学科专业较为丰富,包括精神病学、公共卫生健康、老年医学心理学以及护理学等。综上,我国对于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探讨,应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健康促进与管理相关学科与社会学、人口学之间的跨学科合作研究。

3.2 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热点及前沿分析

3.2.1 心理困扰是目前研究的热点话题:心理困扰是一种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焦虑和躯体症状,会对人体功能产生不利影响[17]。流动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则是心理困扰的重中之重。多项流行病学研究证实,流动老年人是抑郁风险较高的弱势群体[18]。文献回顾发现,中国内部迁移的流动老年人抑郁发生率为16.5%~35.9%[19-20]。一项系统评价[21]指出中国老年移民抑郁症的检出率为20%~30%,明显高于非移民老年群体。HOOKER等[22]发现,越南流动老年人的抑郁症状占比(17.9%)高于韩国(10.9%)、中国(10.9%)和日本(6.3%)。根据既往研究,各地区流动老年人的抑郁症发生率有所差异,与样本量和测量工具异质性等因素有关[23]。国外早期研究强调,文化适应压力会消耗个体的内在资源,对心理健康状况产生负面影响(困惑、焦虑、抑郁),易产生边缘感和社会隔离现象[24]。我国鲜见从文化适应角度探讨流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外有证据表明,较高的文化适应与较轻的抑郁症状有关[25]。然而,XU等[26]发现文化适应水平较高的中国移民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增加了12%。综上,流动老年人的抑郁症状不仅亟需改善和治疗,更需要预防手段的介入,文化适应和抑郁间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索和验证。

3.2.2 社会支持、社会资本是调节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关键靶点:社会资本是指嵌入在人际关系中的社会联系和资源存量,可以分为认知社会资本(信任、互惠)和结构社会资本(社会参与、社会网络),促进流动老年人社会和心理福祉,但关于社会资本的衡量标准尚未形成共识[27]。由于社会资本的概念强调的是嵌入在社会关系中的资源,因此社会支持、社会参与和邻里凝聚力常被用来衡量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资本[28]。PARK等[29]研究显示,社会资本与心理困扰显著相关,老年移民可以通过凝聚力和社会参与这一积极的社会资本获得心理健康益处。社会支持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可以调节社会孤立并缓解抑郁症状。具体来说,情感支持对缓解迁移带来的压力具有积极作用,信息和工具性支持有助于流动老年人获得社会心理健康服务[30]。社会支持也可以分为正式和非正式,各级政府、机构、企业和社区被视为正式支持,来自家庭成员、邻居、朋友和同事的支持则为非正式支持[31]。流动老年人原本依靠血缘和地缘维系的关系遭受破坏和解构,相比于当地老年人,流动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更弱,正式支持的获取也更为困难[32]。研究显示,亚洲老年流动人口以家庭为中心的社会网络支持为主,而西方流动老年人以朋友为中心的网络群体特征更为突出。受儒家文化影响,对于亚洲部分国家的流动老年人来说,家庭支持是减轻心理困扰的决定因素,尤其是代际间支持[33]。总之,在建立以家庭支持为主,邻里朋友支持为辅的非正式支持体系时,政府和社区在健全和加强正式支持,增加流动老年人的社会资本积累方面也十分重要。

3.2.3 实施心理干预为流动老年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提升其主观幸福感:尽管流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严峻,但其精神卫生服务使用率一直很低,尤其是心理健康专业护理方面[34]。相较于我国一般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利用率(43.3%),流动老年人的利用率处于较低水平(33.8%)[35]。在确诊抑郁障碍的老年移民中,大多数人没有获得任何心理治疗(亚裔69%、西班牙裔64%、非裔59%)[36]。亚裔老年移民是美国增长最快的群体,但他们对心理健康和服务需求知之甚少[37]。国内外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服务利用率低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差异、语言障碍、心理健康素养低、心理疾病污名化以及对当地医疗保健系统缺乏了解[23]。然而,廖智柳等[38]和于晓娜等[19]的干预结果证明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提升流动老年人的医疗服务利用率,团体心理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其焦虑和抑郁症状。LAI等[39]通过同伴干预降低了移民老年人的孤独感。有证据表明,定期开展团体心理教育不仅对于移民老年人的孤独感、抑郁症状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也可显著提高流动老年人的心理弹性,对抗因迁移压力产生的消极情绪,提升其主观幸福感[40-41]。与此同时,社区资源在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必须要建立、完善和提升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打破流动老年人心理援助壁垒。国内外有关流动老年人的干预研究较少,现有研究的样本量少且干预时间短,无法观察干预措施的延续效应。

4 结论

通过对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相关文献的系统分析,国内外发文量总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国内发文量显著低于国外发文量。根据作者和机构分析可知,国内作者在跨单位合作环节较国外相对薄弱,且国内的研究局限于社会学领域,流动老年人作为心理健康问题的高风险人群,在健康管理与促进、精神医学和心理学层面的研究却相当少。国内外的文献多为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较少,而且部分重点要素缺乏统一权威的测量工具。通过关键词分析,随迁老年人和老漂族的社会融入是国内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国外多关注流动老年人具体的心理问题,如心理困扰、社会隔离、感知压力等。总之,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研究的学科和方法需要更加多元化,着重开展队列和干预研究,重视心理问题的筛查和预防,并制订出更具创新性和文化多样性的干预策略。心理健康的促进工作不仅需要流动老年人积极地构建新的社会网络并主动进行社会参与,社会支持也不可或缺,尤其是家庭支持在我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改善流动老年人边缘化的状态,仍需社会政策在地区间医疗保障转换制度及户籍制度方面予以积极回应。

本研究存在局限性,研究检索数据库有限,并且仅对发文量、作者和机构、关键词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因此,存在文献检索不全的可能。

参考文献略

引用本文:陈圣光,商思懿,祁玲霞,等.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流动老年人心理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2024,27(30):3803-3810. DOI:10.12114/j.issn.1007-9572.2023.0496.(点击文题查看原文)

抑郁症 (74)
精神疾病 (62)

最后编辑于 2024-07-11 · 浏览 1254

回复收藏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