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麻醉创新诊疗学》俞卫锋序言

发布于 2024-07-05 · 浏览 3011 · 来自 iOS · IP 山东山东

 

img


以创新之法,探麻醉学诊疗之未来

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麻醉科是“临床科室”而非“医技科室”,认知的转变需要用事实来证明。三十年前刘进教授曾问:“麻醉学到底能不能治好一个病?”我看来,这实际上一直是麻醉学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限制麻醉学科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之一。《麻醉创新诊疗学-麻醉学原理诊治疑难病的理论与实践》一书能给出部分答案。

“创新”从来是没有条条框框的,是天马行空的。我们见证了5G机器人超远程手术的应用,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在教学领域中的突破,以及3D打印技术为患者提供的“私人订制”服务,放在20年前来看甚至是匪夷所思的。跳脱出医学,各行各业不外如是:SpaceX的可回收火箭、OpenAI的人工智能技术、无人驾驶汽车带来的商业变革等,无不让人啧啧称奇。埃隆·马斯克所秉持的关键信念就是“既然我觉得它有可能实现,那我就竭尽所能地试一试”。那么,“麻醉创新诊疗学”何尝不是呢?

img


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麻醉创新诊疗学》本月下旬与读者见面

其实,麻醉学科在骨子里就具备“创新”的优良基因。自麻醉学独立成科以来,麻醉学科的进步主要来自于临床药物和技术的迭代,而这种迭代主要源自于麻醉医生天生具备快速发现问题、尝试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最终成为临床手段的能力。客观审视各个兄弟学科,麻醉学科最大优势究竟何在?麻醉学科能够从系统层面发现漏洞并系统性地解决问题,麻醉医生的视野始终关注全局,而非局部。“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创新诊疗学”在2024年独立成“筹备”学组的意义何在?在于将这种隐性的优良传统强化成一种意识和认知,强调麻醉医生作为现代医疗系统中的一员是具备天生的职业优势的,即从全局考虑问题,具有解决系统中“卡脖子”难题的职业天赋。毕竟没有其他学科可以从患者入院到患者出院全程参与整个诊疗流程。

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关键在一个“强”字。如何真正体现“强”字?在于技术与药物的领先上,在于系统先进性和解决方案的领先上,在于手段和方法的领先上。唯有创新方可实现。麻醉学科的发展一路走来,从手术室内到手术室外,从术前访视到麻醉门诊,从专家会诊到主导患者整个围手术期方案,暂时尚缺患者术后诊疗和麻醉学应用于非手术诊疗这一块。“麻醉创新诊疗学”无疑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缺。

无论是传统医学还是现代医学,其发展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人类健康提供更优的解决方案。作为麻醉医生不该、也不能给自己设限,而应积极探索和发展基于麻醉学原理的各种诊疗手段、方式与技术,并立足于系统性的视角谋求解决方案。坚持发现问题、鉴别问题、修正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传统,并不断积累,方有一日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麻醉强国”之梦。

作为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第14届委员会的主委,我非常荣幸能为该书做序,也非常庆幸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有以安建雄教授和方七五教授为代表的一群人在“麻醉创新诊疗学”这个领域中不停钻研并不断奋斗。也希望有更多有志于此的麻醉学同道能加入其中,因为麻醉学科的发展尚在“少壮”之年,仍需吾辈发愤图强、鞠躬尽瘁。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主任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仁济医院麻醉科 俞卫锋 教授

                                  

                         2024年 5.31德国返回空中

最后编辑于 2024-07-06 · 浏览 3011

3 2 点赞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3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