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的幸存反应和痊愈过程
虽然人类经过漫长的进化,从猿演变成了人,但在人身上仍保留了动物活动的核心:个体保存、种族延续。动物世界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的。当然,人类的心理活动复杂得多,但个体保存和种族延续仍是其基本的准则。
1.幸存反应
在生活中,我们会逐渐形成一些对生活的错觉,之所以说是错觉,是因为这些信念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我们常常认为生活是在我们的掌控之中的、生活是可以预测的、生活是公正合理的、生活是有意义的,而我们作为生活的主体是强有力的、我们是不被伤害的。但遗憾的是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比如,当创伤性事件来临时,这些固有的信念几乎会瞬间崩溃。
创伤性事件的特征就在于它是危及生命、出乎意料的负性的重大事件,它势不可挡且让当事人无能为力。当个体遭遇此创伤情境时,作为生物个体的人,其身上作为动物的本性会在这一刻呈现无遗。
通常我们会看到4种反应模式:
战斗( fight )﹣一个体处于强者地位;
逃跑( flight )-﹣个体的动作快;
冻结( freeze )﹣一个体处于弱者地位,从而保存完全静止状态;
投降( submission )﹣这是个体最后的策略,处于假死状态。
我们可以从动物的行为中观察到所有这些本能反应,所以我们称之为基础的原始反应,正是由于有这些反应,动物世界才得以保存和延续下来。我们可以借此来类比当人类遭遇创伤性事件时所出现的即刻反应,常常与动物的最原始本能反应相当,其目的只是为了帮助个体及其亲人活下来,因此也称"幸存反应",这种反应与其所受的教育、当事人是什么样的人无关,也无须作任何道德上、价值上的评价。这一理解是我们作心理工作者在面对当事人需要反复说明的一件事
幸存反应的一些共同特征是正常的,如痛感及情感缺失,伴随恰当的行为、非常清晰的意识、身体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壮和灵活等。这些都是作为生物的个体在面临危险时的必然反应,是脑部出现的自动反应模式。
遭遇创伤性事件的个体,有些损失是可见的、实实在在的。比如钱财损失、肢体残缺,而有些损失则是无形的、秘密的,如曾有的生活信念的破灭,以往的生活信任感的丧失。这种能够保护我们的错觉的中断,导致我们产生新的错觉﹣﹣危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生活成了一个大的陷阱。此时,脑部的反应完全处于另一个系统、另一个反应模式之下:生活不能控制、不可预测、不公正、不合理、无意义,对发生的一切有无能为力感。
2.自动痊愈过程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的心灵有着自动痊愈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成,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内心的节奏。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心理工作者在工作时,要照顾到这个节奏,也就是个体在恢复中的个体差异,不可随意地破坏这种节奏。
我们如何判断个体的恢复程度呢?一方面,我们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观察当事人的症状是增多、还是减少了,程度是加重了、还是减轻了;另一方面,可考察那些曾经有过的"生活的错觉"是否又再次回到我们心中。
遭遇创伤性事件后,作为当事人的个体在自我疗伤的过程中,会在与创伤接触﹣不接触两者间摇摆,这种摇摆不是我们意识可以控制的。当个体与创伤接触时,其内心的现实是危险的,这就像战场上的士兵。个体会出现恐惧、焦虑、易激惹、惊跳反应、高警觉,与此相伴随的必然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紧张、易疲劳、头疼、脆弱。而当个体远离创伤时,个体可能会出现情感的疏离、隔离、抑郁,甚至遗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个体的症状在侵人和否认这两极振荡。随着时间的推移,其振荡的波幅会越来越小。其中大约有70%~75%的人会自动恢复。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出现的自责、自罪。这常常是对幸存反应的理解不足所致,需要我们给予专业的解释。还有一些人会出现对生活的不信任,他们会认为我也没做什么坏事,为什么会得到这样的报应,这需要我们对生活的错觉作必要的解释。
当这些帮我们疗伤的症状出现时,个体常有一种恐惧﹣﹣我是不是发疯了?因此,我们应该对当事人说明的是,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对非常事件的一种正常的健康的反应。这些症状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在进行自动的工作。
若缺乏上面的理解,我们就会在工作中不自觉地会犯以下的一些错误:①提出休假的建议:殊不知此时,当事人需要的正是那种生活的可预测性,那种常规化的日常生活对常人而言是令人厌烦的,但对此时的他们则可能是好的选择。治疗师要避免替当事人做出选择,因为他们需要重新恢复那种对生活的控制感。因此,此时我们要做的是,提供一些可能性,让当事人去作选择;2过快地询问当事人的感受:当创伤性事件还没有结束时,不宜询问当事人的感受,此点尤其值得强调,因为此时的当事人需要停留在幸存反应中以保存个体,而只有当创伤性事件结束时,才能进行恢复工作;③责怪患者记忆力差,不能回忆完整的事件经过。
最后编辑于 2024-06-23 · 浏览 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