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编码区点突变基因序列及表达载体实验全过程



1 背景知识介绍
1.1 什么是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Genetic mutations):遗传物质在复制或细胞分裂过程中可能发生的DNA或RNA核苷酸、基因或染色体的轻微改变。随机的、未修复的突变对进化可能是有益的,也可能是有害的。
1.2 基因点突变类型
核苷酸数量或类型的变化称为点突变,点突变的影响范围从无害到威胁生命。当核苷酸碱基错配或重排序的变化不影响细胞功能时,被认为是沉默突变。新的氨基酸甚至可以发挥与它所取代的氨基酸相同的功能。现目前,点突变是很多前沿研究的热点,例如大规模测序,找到易感基因,然后根据易感基因再找到易感位点;蛋白的修饰,比如磷酸化、棕榈酰化、瓜氨酸化等等;这些数据的获得或者后续的验证,都是常规实验很难达到的。那么基因的点突变主要包含一下几种类型:
(1)错义突变(Missense mutation):当编码区一个核苷酸被另一个取代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导致致多肽产物的氨基酸序列改变,这种碱基的取代会干扰正常的蛋白质合成和功能。

(图1 错义突变示意图,即核苷酸的突变导致编码氨基酸改变)
(2)无义突变(Nonsense mutations):编码区核苷酸的突变,产生了一个过早的终止密码子或者一个不编码任何氨基酸的密码子,这种突变会影响蛋白质的正常功能。

(图2 无义突变示意图,即核苷酸的突变终止信号提前)
(3)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s):再编码区的突变过程中,插入或删除的核苷酸数量不是三的倍数(三个碱基是一个密码子),改变了突变下游基因部分的读取框架,导致其编码完全不同的蛋白质序列。

(图3 移码突变示意图)
(4)同义突变(synonymous mutation):指编码区片段中某个碱基对的突变并不改变所编码的氨基酸,其原因在于该位置的密码子突变前后为简并密码子。

(图4 同义突变示意图,即虽然核苷酸改变,但不改变编码的氨基酸)
突变的其它类型: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Mutations)、染色体突变(Chromosomal Mutations)等,这些是一种更复杂、更大范围的突变,往往与疾病相关,但是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是好是坏,还需要时间上的考量,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2 野生型TNF-α真核表达载体构建
2.1 野生型TNF-α序列下载
(1)首先在NCBI下载人类TNF-αmRNA序列
查询并定位基因:直接进去NCBI,数据库选择“Gene”,复选框输入“TNF-α human”,点击search即可获得数据库中收集的相关数据,如图1和2(选择人类的TNF-α基因即可)所示:

(图5 检索人类人类TNF-α基因)

(图6 检索到人类TNF-α基因,点击进入获得基因及氨基酸序列)
(2)定位CDS区:基于上一步的操作,定位到具体的mRNA信息(NM_000594),并在同一页面找到该基因的CDS区,点击CDS即可获得CDS区的碱基序列;

(图7 定位并获取CDS的碱基序列)
(3)下载mRNA碱基序列:通过点击图4的CDS,即可转到基因的编码区序列信息展示界面,其中整个编码区从ATG(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TAG),均别着色;将整个mRNA序列下载保存,将获得编码区序列保持到DNAstar的EditSeq软件中(如果已经下载了,直接将序列保持到txt文件中,并将后缀改为“.seq”即可);

(图8 有背景的碱基即为整个编码区的序列)
2.2 扩增整个mRNA序列引物设计
2.2.1 引物设计一般规则
一般情况下,一对有效的引物需要满足或接近一下条件,才能够有效的实现靶基因的扩增:(1)长度为18-24个碱基;(2)G/C含量40-60%;(3)以1-2对G/C开始和结束;(4)退火温度(Tm) 50-60℃;(5)引物对之间的Tm相差应在5°C以内;(6)引物对不应有互补区域;
2.2.2 确定使用过表达载体上的酶切位点
本次使用pEGFP-N1真核表达载体,构建点突变基因的重组表达质粒,上游引物酶切位点F: Hind Ⅲ;下游酶切位点R: Kpn Ⅰ。

(图9 pEGFP-N1载体,本次选择F: Hind Ⅲ;R: Kpn Ⅰ)
2.2.3 mRNA的起始密码子/终止密码子定位
设计的引物目的是为了扩增一条功能完整的mRNA(即完整的CDS区) ,因此,我们设计的上游引物必须包含起始密码子,下游引物必须包含终止密码子。因此,我们在设计引物之前我们需要确定TNF-α的mRNA中CDS区的ATG和TGA所在位置。这里我们使用使用DNAstar软件的MegAlin执行Align-By Clustal W method,进行序列比对,定位ATG(179)和TGA(879)。

(图10 TNF-α起始密码子定位)

(图11 TNF-α终止密码子定位)
2.2.4 软件oligo 7引物设计
(1)执行file- New sequence,并将mRNA序列粘贴到oligo 7软件输入框,点击上边“√”即可;
(2)上游引物设计,首先然引物起始位点始于ATG的A,并点击正上方的Forward primer定义为上游引物(F);

(图12 上游引物起始点)
(3)通过往135/134以前移动和改变引物长度(执行“change- current oligo length”),进行引物设计(引物起始始于120,长度为22bp,Tm=55.4);在此基础之上分析:1,二聚体:执行“analyze-duplex formation- forward”,在结果中保证|△G|≤3;2,发卡结构:执行“analyze- hairpin formation- forward”,在结果中最好没有发卡结构,如果有必须让打开发卡结构的Tm值≤20;3,引物错配分析:执行“analyze- false priming sites- forward”,第一列的 priming efficiency没有数值最好,如果有越高越好,从第二列开始priming efficiency数值低于100,最多不超过150.

(图13 上游引物二聚体结构分析,3’未发现二聚体结构,结果良好可用)

(图14 上游引物发卡结构分析,3’未发现发卡结构,结果良好可用)

(图15 上游引物错配分析,结果良好可用)
同理:设计下游引物,值得注意的两点:1,下游引物3’端末端为TAG的G;2,如果1不满足要求,下游引物的延伸需要向3’往后延伸,这与上游5’端往前的方向是相反的。
(4) 保存引物,执行“file- save- forward primer”,并进行相应的命名,然后将引物序列的5’端加上Hind Ⅲ碱基序列(AAGCTT);下游5’端加上Kpn Ⅰ(GGTACC);
F1: AAGCTT TCTCTTCCTCTCACATACTGAC
R2: GGTACC GGGAAGGTTGGATGTTCGTC
(备注:我们通过以上操作几乎就能扩增到野生型的TNF-α基因序列,在此,还不需要构建真核过表达重组质粒,我们可以以此为模版构建突变TNF-α序列)
3 突变序列的构建
3.1 野生型氨基酸的信息确定
对于野生型核苷酸与氨基酸的翻译,我们使用DNAman软件进行,如图16所示,DNAman的工作界面展示。

(图16 DNAman软件打开示意图)
碱基密码子翻译成氨基酸:点击图17中红色箭头指示的碱基翻译成氨基酸序列的功能按钮,即可完成密码子-氨基酸的改变(前提是要选中所有的碱基序列);

(图17 将核苷酸翻译为氨基酸操作)

(图18 碱基及氨基酸展示结果选中,我喜欢图中的这种设置,大家也可以自己喜欢的展示形式选择对应的展示选框)

(图19 碱基-氨基酸对应模式,红框标记的碱基和氨基酸是本次需要突变的位置)
3.2 TNF-α 第100号氨基酸G突变为氨基酸R
突变氨基酸及碱基确定:本次突变的信息是将第100号氨基酸-G(甘氨酸GGG)突变为氨基酸-R(精氨酸CGG),那么我们只需要将298的碱基“G”突变为“C”即可(如图19所示);各位看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相应的突变。

(图20 氨基酸中英文,三字母,单字母表示方法)

(图21 氨基酸及对应密码子)
将原始数据中第298为碱基G改为C,氨基酸英文,三字母,单字母表示参考图20,氨基酸和密码子的对应关系参考图21:
3.3 突变信息的确定
突变氨基酸及碱基确定:本次突变的信息是将第100号氨基酸-G(甘氨酸GGG)突变为氨基酸-R(精氨酸CGG),那么我们只需要将298的碱基“G”突变为“C”即可;各位看官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验进行相应的突变。
将原始数据(即CDS区)中第298为碱基G改为C,参考图22:

(图22 TNF-α CDS区原始碱基的G改为C示意图)
3.4 突变引物的设计
尽可能的将突变的碱基包含在引物的中间,至于针对包含突变的引物上下游要求不高,原因有二:1,我们已经用特异性TNF-α引物扩增到TNF-α基因序列;2,突变区的上下游引物将会与前边设计的F1/R1进行匹配扩增,TNF-α的片段,因此,可以在同一位置设计F2/R2,当然也可以在不同位置,但必须包含突变碱基去设计引物,本推文就在同一位置设计F2/R2。

(图23 将突变的碱基至于引物的中间位置较好)
3.5 正确使用F1/R1和F2/R2扩增获得突变TNF-α序列
对于突变引物的设计,我们需要两对引物实现基因的点突变,第一对引物(F1/R1)用于扩增囊括整个CDS区,第二对引物(F2/R2)(该对引物不要遵循严格的引物设计规则,只需要保证突变的碱基被包括进去,长度大概在18-30bp之内)在点突变的位置进行设计,需要尽可能将突变点至于引物中间。PCR扩增过程中分为四步:第一步:F1-R1扩增获得TNF-α基因;第二步F1-R2;第三部F2-R1;第四步,将第二三步的PCR产物作为模板使用F1-R1扩增获得整个突变后的序列(参考图24)。

(图24 双引物PCR扩增突变基因序列示意图)
4构建突变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4.1 pEGFP-N1酶切
Table 1 pEGFP-N1酶切酶切及反应体系

4.2 连接反应
Table 2 TNF-α扩增产物与pEGFP-N1酶切产物连接体系及反应

4.3 重组质粒转化DH5α
(1)使用10μL的连接产物转移至DH5α感受态细胞中(冰浴25-30分钟,42℃热激45-90秒,冰浴5分钟);
(2)使用600μL的 Ampicillin-free 的LB在37℃复苏1-2小时;
(3)离心菌液,留存100μL的 LB重悬菌体沉淀,后涂布至含有ampicillin的 LA板中;
4.4 重组质粒阳性克隆的验证
(1)挑选3-5个LA板的单克隆菌落,利用10μL LB(Ampicillin)重悬菌落,然后利用1-2μL菌液进行PCR验证,经过电泳检测是否含有目的条带。
(2)挑选3-5个LA板的单克隆菌落,利用600μL LB(Ampicillin)培养菌落不低于6小时后提取DNA,利用AgeⅠ和EcoRⅠ进行双酶切,看是否包含有目的条带。
(3)将第二步获得的菌液或者是DNA送测序,测序结果是否包含咱们的目的shRNS序列。
(4)去内毒素/小提中量提取目的质粒
将阳性克隆利用25-35ml LB(ampicillin)培养过夜(12-16小时后),然后利用去内毒素/小提中量试剂盒提取目的质粒。
(5)成果获得突变TNF-α质粒用于后续实验。
(爱自己!!!做科研!!! 每文格"生命是一种回声,你给别人笑脸,别人就会给你微笑,你将恶语挂在嘴边,身边人就会渐渐远离。"如果有用,关注楼主GBhouse,点赞+讨论,攻击性人格请请请不要关注和阅读!!!)
最后编辑于 2023-11-28 · 浏览 3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