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杂谈:皮肤病诊治,不看皮肤看内在(5)——杜绝看图说话,珍爱皮科医生
查看病例


医学界,
向来流传着一个神话:
“有一个科室的医生,诊断只需要10秒钟——那就是皮肤科。”
还有一个说法:
“一个皮肤科医生,如果在10秒内没能下诊断,那就基本上下不了诊断了。”
哈哈,大家开心一下。
接下来呢,我给大家甩一组图片,大家一起来“诊断”一下。
案例一:
“大佬,你能帮我看看这是什么吗?”

案例二:
“这是我亲戚的,你能帮我看看这个皮肤病该涂什么药膏吗?”

案例三:
“医生,我这两天突然过敏了,全身好痒,你能不能看看这是对什么过敏啊?”

大家请先在心里默念好答案。
倒数五个数:
五,
四,
三,
二,
一。
案例一:水痘。
这是一个医生朋友替他姐姐的微信询问。
其实,第一印象是丘疹性荨麻疹。毕竟该皮疹以丘疹为主,中央一个“叮痕”,真的很像虫咬导致。
还好我多问了一句:“发作几天了?其他地方有没有?有没有发烧?”
哥们又微信问了一下,回答:
“有发烧。”
“全身都长满了皮疹。”
“发烧第二天开始长的。”
然后,才考虑是水痘。
患者第二天去医院就诊,也确诊水痘。
差点就按照丘疹性荨麻疹回答了,那就“庸医实锤”,我死定了。
患者二:梅毒。
这也是我的大学同学发微信问的我,患者是他亲戚。
而且因为患者是老年人,病史也问不灵清。
所以我最后都吃不准,于是回他:
“别搁我这儿瞎问,去医院看,抽个血。”
其实我当时也没往梅毒那儿想,但就这一句“抽个血”救了我一命。
还好抽了个血啊,确诊梅毒了。
那这个皮疹很显然,就是梅毒的玫瑰疹了。
案例三:COVID-19病毒疹。
如果是皮肤科医生,自然很快就可以判断出这是个病毒疹。
但这是什么病毒疹呢?
这里又要给大家讲中医了。

这是患者的舌苔。
但凡接诊过新冠的中医医生,应该一看就知道这是COVID-19的特征舌苔。
这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特殊黄腻苔,只有新冠会出现。
好,接下来就是准备给患者查核酸,做抗原。
结果患者姗姗来迟地补充病史:“我前几天新冠阳过,发烧过了。”
我去,爷都气笑了。
一开始不说,非得等我盲猜猜完才提供病史是吧。
那好,开中药。
清透湿热。
一周不到,很快就好了。
病毒疹一周不到就退疹,这个治疗速度也是远优于西医治疗的。
补充历史背景:这是2022年末,全国刚刚解除封控后,全民首阳的浪潮。
怎么样?
各位朋友,评论区分享一下,我们“看图说话”猜对几个呢?
猜错了也没关系,因为“看图说话”本来就是误诊的重灾区。
反正我自己当年是全错的。
直到后面补充了信息,或者靠着强大的中医查体能力,才得以正确诊断。
所以啊,
从这几个案例,我们能知道什么道理?
总结如下:
①给皮肤科医生看皮疹,最好大方一点脱光了全部看。不能很小气地只给医生看一角,让医生“见微知著”,不然肯定铁误诊。
②皮肤科医生,对病史、查体、辅助检查的要求也是很高的,所以,不要再一张图片一甩,让医生“看图说话”。面诊很重要——所以,“让皮肤科医生只看图下诊断,是对皮肤科医生最大的侮辱。”
③皮肤科医生下治疗,肯定是注重内在病机,很多情况要以内治为主的。所以,别再无脑问“我这个可以用什么药膏”了。
④很多人,包括不少皮肤科医生,看到皮肤病都喜欢说“过敏”,其实现在真正的过敏真的很少。
⑤比如说我这里列举的3个病例,其实全都是感染引起的皮肤病。皮肤科,其实也是半个感染科。
最后:
我们要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皮肤科医生,应该学会“司外揣内”。
要将皮疹形态,结合病史查体辅检,综合分析,看穿内在的病机,而不应动不动“过敏”。
谢谢大家。
最后编辑于 2023-11-20 · 浏览 1.4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