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418】抗肿瘤药物剂型变了 患者受益更多了

发布于 2023-09-02 · 浏览 391 · IP 浙江浙江
这个帖子发布于 1 年零 258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418】抗肿瘤药物剂型变了 患者受益更多了

**报,2023年8月18日(6)

 

抗肿瘤药物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新药研发的热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CDE共接受新药申请注册9768项,其中60%为抗肿瘤新药申报。在抗肿瘤药物不断推陈出新的当下,部分肿瘤疾病已迈入慢病管理时代。

日前,上海市东方医院肿瘤医学部副主任郭晔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越来越多的肿瘤患者实现带瘤生存,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这得益于肿瘤治疗手段的丰富和更新。“抗肿瘤药物的任何进展,都会让患者受益。”郭晔说。

标题-1:肿瘤诊疗理念发生变化

据郭晔介绍,肿瘤治疗技术发展非常迅速,治疗目标也在不断更新。“以,肿瘤主要依靠化疗、放疗、手术切除等方式治疗,但随着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的出现,肿瘤治疗呈现出多元化综合治疗态势,治疗目标也由姑息治疗转为带瘤生存。”

不论治疗目标如何变化,最终目的都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郭晔表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通过改变给药方式减少患者的用药痛苦和频繁往返医院的不便。

“以前,多数抗肿瘤药物为注射剂型,很少有口服或皮下给药剂型。然而,我国合理用药原则规定,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因此,改变抗肿瘤药物剂型符合合理用药原则。”郭晔说,“此外,长期静脉治疗也会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很大挑战。例如,造成患者及其家庭社会劳动力损失且占用较多医疗资源;增加并发症风险和潜在费用支出;部分静脉通路不良患者因无法建立静脉通路而丧失治疗机会。”

在探索抗肿瘤药物新剂型方面,罗氏制药一直走在前列。据介绍,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去年10月批准了皮下注射剂型的曲妥珠单抗在国内上市。该剂型是在中国上市的首个乳腺癌抗体类皮下制剂。此外,达雷妥尤单抗的皮下注射剂型也在今年5月正式获批,用于多发性骨髓瘤。

标题-2:皮下剂型带来深刻改变

“皮下给药方式也符合分级诊疗的要求。”郭晔介绍,当前,我国要求医疗机构逐渐取消门诊输液,仅保留急诊输液。然而,传统抗肿瘤药物的静脉输液因技术要求高,往往需要住院治疗。皮下剂型使患者不用住院,在门诊或者日间病房即可接受抗肿瘤药物靶向治疗,可以释放病床等医疗资源。同时,皮下即用配方和固定剂量省去了很多注射步骤,节省人力,操作简单,降低了靶向药使用门槛,便于基层医院使用。因此,要切实落实分级诊疗,将肿瘤患者留在基层,皮下给药方式是有效手段之一。

郭晔以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为例介绍说:“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的注射时间为2~5分钟。在节省患者就诊时间的同时,该给药剂型还大幅提高了病床周转率,帮助医院和科室实现提质增效。另外,皮下制剂能够免去患者每周维护静脉通路的费用,减少医疗费用。”

“在这种治疗模式下,二级医院是最好的载体。”郭晔告诉记者,二级医院具有相对完整的分科,该有的科室都有,但这个层级的医院目前的处境比较尴尬。郭晔说:“患者如果有疑难杂症都去三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都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两头都够不上。如果将需要皮下注射抗肿瘤药物的患者下沉到二级医院,或可部分改善这种状况。”

标题-3:差异化创新是关键

当前,我国抗肿瘤药物研发一方面存在快速发展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内卷”严重。据统计,2020年,CDE批准777项抗肿瘤新药申请项目,覆盖150个靶点。其中,程序性死亡受体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D-1/ PD-L1)133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68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46项,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34项,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33项。同靶点、同适应证临床试验项目过于集中,让抗肿瘤新药研发申请扎堆现象严重,因此这个领域的差异化创新是关键。

何为差异化创新?创新给药剂型就是一条可行路径。”郭晔介绍,理论上,所有抗体类抗肿瘤药物都可研发成皮下给药剂型。然而,该剂型看似简单,实则需要大量研究人员去攻关

“正是有了这些新药研发工作者的努力,肿瘤患者才有了更好的治疗武器。”郭晔说,例如EGFR突变肺癌患者可以不化疗,而直接接受靶向治疗,出现耐药后也有后线靶向药物可用;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药物已实现由单抗到联合单抗再到抗体偶联药物的迭代;微卫星不稳定大肠癌患者接受PD-1抑制剂可以得到与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EGFR、神经营养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NTRK)突变肺癌患者已可享受口服抗肿瘤药物的给药方式。

郭晔说:“抗肿瘤药物研发不能完全局限于全新的抗肿瘤机制药物,任何一点小改变、小创新都会给患者带来获益。从新药研发角度看,静脉制剂转为皮下制剂,已成为各大药企竞相研发的新风向。”

 (吴刚)

最后编辑于 2023-09-02 · 浏览 391

1 收藏1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