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患者导管之疡,谁之过?
对于透析患者,血管通路就相当于患者的生命线。对于透析室医生,就应该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患者的血管通路。最近就遇到一例透析患者,经历了非常曲折的血管通路建立过程,前面很多过程中,只要有一个过程有人能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患者也不至于到目前这种情况。
患者,男性,65岁,原发病慢性肾炎导致尿毒症,刚开始在外院治疗。患者治疗的医院透析室医生和内分泌科在一起,透析室没有专职医生,都是病房医生轮流管理透析患者。病房医生不能置管,病房医生对血管通路也没有深入学习。本来请麻醉科打算给患者置管透析,结果给患者在右侧颈内静脉置了一个输液港,到透析室透析时,护士发现无法连接管路。这时候病房大夫拿了一个导管,又请ICU给置了一个右侧股静脉的导管。后来患者转到这边透析。刚透析了一次,流量就非常不好,结果没有透析到3小时就下机了。
第二天早上患者和家属火急火燎的过来了,说大腿根出了很多血,纱布都洇湿了。立即查看患者,打开纱布后我大吃一惊,到处都是血迹,出血量至少有100ml,一看导管明显脱出来了。仔细看了看刻度,在里面的也就3-4厘米了。像这种情况,只能拔管了。和患者充分沟通并签署拔管知情同意书后就拔除了右侧股静脉置管。

拔管后又发现新的问题,第一导管长度只有13厘米,第二导管侧翼和导管体完整分离,也就是导管侧翼根本没有起到固定导管作用。

患者先后经过两次深静脉置管,前后不到一周。现在就要第三次置管,对于透析患者,反复深静脉置管对有限的血管资源是一种极大的浪费。现在不仅要思考,那些环节出现了问题?才会导致患者出现这种情况,大家可以讨论留言,从中吸取教训。



最后编辑于 2023-08-10 · 浏览 3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