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标准130/80mmHg,为何有人认为:“不应下调标准值”?荒谬!
本次《中国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是由由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等学术机构共同制定的。
新指南的发布,最明显的就是中国高血压患者激增近3亿,已有文章指出国内高血压患者占国内总人口的1/3还多。
我看到一些言论:
“130|80的标准可能会增加多少“高血压”的数据统计过吗?科学吗?一年社保多支出💰?药厂的狂欢”
“改了之后,本来没事的就定义成高血压了,要治疗,要吃药。”
“你见过发病率36%的疾病吗?那还叫病吗?”
更有阴谋论“这个标准只会增加药商的利益!”“高血压概念股起飞?”
个人认为:下调主要是为了引起更多人群的重视,从目前的效果来看,确实是达到了这样的目的。指南里写得很清楚了,合并风险因素才需要用药控制。对于高血压1级的患者群体,新指南也没有明确提出需要进行药物干预,另外新指南中也列举了非药物干预的措施,包括饮食干预、运动干预、综合生活方式干预等等,并且说明如果进行这些非药物干预半年后血压控制不理想才需要进行药物干预,说明新指南还是以预防为中心思想。

高血压诊断标准下调,也和现阶段高血压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越来越年轻化有关,说明整个行业对慢病的管理更加重视了,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之率,受益更多人!;希望还是要加强慢病的科普教育,尤其是在基层医疗体系,更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早发现早干预,减少不必要的并发症。
况且目前就基层群众而言,别说130了,能控到150就不错了,最怕量个血压180,给你来一句今天好低呀 高血压标准的调整更多的是及早干预。而理想血压其实在之前就已经降到130/80了,粗略的说,只要有条件都应该往下降。而更早的干预,所带来的益处绝对像当初的乙肝疫苗预防原发性肝癌的疫苗一样,大大降低了各类高血压并发症。
临床上经常遇到高血压患者不承认自己已经是高血压。发现血压高了舍不得用药,或者拒绝用药,结果不出10年发生了心梗、脑梗、肾衰等,花费更大,前几年节省下列的费用,连后期治疗费用的零头都不够,而且生活质量和生命期限都降低了。见过太多二三十岁因高血压导致脑出血的,肥胖、不运动、抽烟…唉,挺可惜的。
标准下调,实际上对居民自我健康管理、主动健康思想和实践要求更高了。所以指南的不断修订,真正的目的是让大多数人更健康、更长寿,但如果你不在乎自己的健康长寿,可以不必在意医学标准的调整。
最后反驳一下某些观点:
标准一调增加多少人吃药,不合理。
医学的进步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取得的,闭门造车抱着旧标准不放,只会害人害己。
是药三分毒
多少患者就是用这句话说服自己不吃药,最后等病情严重再治疗的时候已经晚了。同为医生,这种事情也不是一次两次发生了。
这个标准只会增加药商的利益!
4+7能带多少利益呢?目前高血压患者一年的用药成本可以控制在100以内。按照新的标准,5至10年后,心脑血管疾病减少可节约大量医疗费用,少部分人吃药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将远远少于这些医疗费用。
本人以最新版人卫临床本科教材为准!
众所周知教材上的内容大多比最新指南落后,待到新教材的出版再更改治疗理念,那我举个例子:外科内科对急性胰腺炎的镇痛解痉治疗措施是相互矛盾,你新教材还是信指南?
统一到130/80mmHg,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