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晕学习笔记(五十二)下跳性眼震的诊断和管理
上个月看了一例以下跳性眼震为特征的患者,患者主要表现为头晕伴视震荡,病史4个月,近1个月加重,查体示下跳眼震,非常符合下跳性眼震的特征。行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肺部CT疑似有个病灶,但是比较小,完善免疫和副肿瘤相关筛查未见异常,患者未再同意进一步检查。在患者诊治过程中认识到自己对下跳眼震的诊疗思路不系统。随着对眼动的认识,这样子患者可能会越来越多,之前对下跳性眼震的相关文章以探讨机制为多,但是对主要表现为下跳性眼震患者的诊疗思路却很少。这两天看到一篇关于下跳性眼震的诊疗思路的文章,感觉不错,翻译出来共享,因为英语水平有限,恳请指正。文章来源如下。

定义
下跳性眼震 (DBN)是获得性眼球震颤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包括病理性的缓慢向上漂移,随后是纠正性的快速向下扫视。
临床特征
通常情况下,下跳性眼震在侧视(77%的病例)和会聚(62%)时加重(振幅和/或频率更高)。常见的相关体征包括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扫视性平滑追踪、不对称的或缓慢的扫视、垂直视动反射受损和水平前庭眼反射(VOR)抑制障碍。有症状的患者可能出现持续性或偶发性视震荡和/或视力模糊。症状可能在早上加重,在当天剩下的时间里改善。在一项研究中,当将上午(上午9点)与随后的日测量值(上午11点、下午1点、下午3点)进行比较时,慢相角速度(SPV)平均下降了约50%。复视是常见的,一些患者表现为核间眼肌麻痹(INO)和/或眼偏斜,因为涉及垂直凝视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前庭束通过内侧纵束。
DBN通常遵守亚历山大定律,它在向上注视时减弱,在向下注视时增强。Yee对91例多种原因导致的DBN患者的研究中,27%符合亚历山大定律,7%不符合亚历山大定律,其余不确定,而在另一项研究中,117名患者中75%符合亚历山大定律。这种差异很可能是由于DBN的不同原因及其对中脑神经整合中枢的不同影响。例如,小脑变性患者通常遵循定律,而多发性硬化(MS)患者则不遵循定律。
DBN的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眩晕和不稳感。相关的小脑体征包括步态共济失调、肢体共济失调和运动障碍或断续言语。步态总是受损,整体步速和步幅下降,步幅时间增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闭眼步态测试显示DBN患者明显有更多的异常。
下跳性眼震模拟(MIMICS)
应将DBN与眼球浮动(ocular bobbing)区分开来。眼球浮动是一种由间歇性、共轭或非共轭快速向下运动组成的眼震样运动,可出现急速两眼下跳,然后缓慢回到中位。在脑桥或小脑病变、脑炎、代谢性或中毒性脑病时,眼球浮动与昏迷状态有关,通常提示神经系统预后不良。
与获得性眼球震颤密切相关的是上跳性眼球震颤(UBN)。在原位注视中,有一个缓慢的向下漂移,紧接着快速的向上扫视。与DBN不同的是,UBN在侧视时通常不会加重,在会聚时可能演变为DBN。UBN的定位尚不明确,但一些作者认为,振幅较大的UBN对应于小脑前蚓部,而振幅较小的UBN定位于延髓。UBN和DBN在脱髓鞘疾病、梗死/出血、肿瘤、韦尼克脑病、脑炎、Arnold-Chiari畸形(ACM)和小脑退行性变的病因上显著重叠。
病理生理学和定位
Zee等人提出DBN的病理生理学与平滑追踪通路的不平衡有关,在健康志愿者中证实了持续不对称向上平滑追踪任务。另一些人提出了来自半规管(SCC)的前庭输入不平衡。最近,一些人提出DBN是由小脑损伤神经速度-位置积分器的输入引起的,改变了积分器的时间常数和定位的固有坐标系。这解释了DBN患者无法注视维持的原因。小脑绒球/副绒球(FL/PFL)的浦肯野细胞主要对向下的视觉运动敏感,但对向上的视觉运动缺乏方向性。浦肯野细胞对前半规管发送抑制投射,但不对后半规管发送抑制投射。这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过度反应的耳石驱动反射,并抑制与重力无关的固有向上眼球漂移(头部位置)。这种不对称意味着绒球损伤破坏了浦肯野细胞的强直性抑制,导致向上漂移。DBN患者与健康对照的功能MRI研究显示小脑绒球活性降低。
Hufner等人的MRI研究总结出了可导致DBN的三种途径。在这三条通路中,最后一条共同通路是前庭上核(SVN)的输入通路。病灶可产生DBN的三个重要部位:FL/PFL,旁正中束(PMT)神经元,从中脑Cajal间质核(InC)携带垂直注视神经整合信息到FL/PFL,蚓背,通过顶核投射到SVN。
鉴别诊断和病因
综合表1中三大DBN病例系列的数据,包括Halmagyi等人、Yee和Wagner等人。尽管特发性DBN病例占相当大的比例(28.5%),大量DBN病例(约40%)可用明显的结构异常来解释,强调了神经影像学检查的重要性。DBN的鉴别诊断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存在明显的结构异常和无明显的结构异常。DBN的病因如下表所示(图表为翻译过来的)

表1 下跳性眼震的病因分类
明显的结构异常
Arnold-Chiari畸形
ACM的特征是小脑扁桃体下垂至枕骨大孔下进入颈椎管。尽管四种ACM均可合并DBN,但I型ACM的研究最为充分,据报道,4 - 7%的I型ACM患者存在DBN。患者通常在20多岁或30多岁时出现valsalva动作加重枕部头痛。ACM的DBN手术减压可以改善眼球震颤,但即使减压DBN也可能持续存在。
颅颈交界区及枕骨大孔区病变
DBN强烈定位于CMJ水平的病变,在Cogan前辈的研究中,颅底扁平症是常见原因。枕骨大孔区病变可导致上运动神经元无力、枕骨疼痛、颈部疼痛僵硬,可放射至肩部。早期识别这种综合征很重要,因为它们通常是由易于切除的良性肿瘤引起的。鉴别诊断还包括延髓空洞症和颈椎病,在MRI上应该明显。影响小脑蚓部和第四脑室的肿瘤与DBN有关。椎基底动脉过度扩张可压迫延髓,可考虑进行神经血管减压手术。
脱髓鞘病变
DBN与MS患者小脑和脑干的脱髓鞘病变有关。Nakamagoe等人描述了一例脱髓鞘病变影响旁正中束(PMT)神经元的病例,该病变从绒球/副绒球中去除了强直性抑制信号。有报道称DBN与视神经脊髓炎(NMO)有关,但在报道的病例中,相关病变未能通过影像学明确识别,且在血浆置换后DBN持续存在。
特发性小脑退行性病变
特发性小脑退行性病变患者MRI表现为小脑外侧半球局灶性灰质萎缩(图1d)。在Wagner的病例系列中,两种主要的特发性小脑退行性病变原因是散发性成人发病共济失调(SAOA)和多系统萎缩-小脑型(MSA-C)。SAOA的进展速度通常比MSA-C慢得多,大约7%的人最初认为SAOA进展到MSA-C。在SAOA和MSA-C人群中,DBN可能发生,但并不总是存在。Feil等人在一项大型连续研究中报道了66%的SAOA、MSA-C、特发性DBN和CANVAS的患者存在DBN。
查阅了以下SAOA,诊断挺宽泛的,相关报道并不多,现在随着病因认识更加深入,SAOA的诊断标准包括:①进行性共济失调; ②20岁以后发病;③非急性或亚急性发病;④无致病 基因突变证据;⑤无确切致病原因;⑥排除可能或很可能MSA。由于SAOA病因不明所以SAOA不是独特疾病实体,而是 指一组不明病因的异质性疾病,其具有特征性临床综 合征,并需排除其他已知疾病原因。
遗传性共济失调
与DBN相关的遗传性共济失调包括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s)、发作性共济失调2型(EA2)和家族性偏瘫性偏头痛1型(FHM1),由CACNA1A基因突变引起,CACNA1A基因编码电压门控钙通道,在浦肯野和颗粒细胞中广泛表达。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6型(SC6)是与DBN相关的最常见的SCA,其特点是在仰卧位时发作性DBN加重。患者可能出现孤立的DBN,可比步态失调早几年。随着时间的推移,MRI显示从轻微到明显的小脑变性(表1 e)。在EA2中,锻炼可诱发DBN,乙酰唑胺通常是有效的。FHM1患者通常伴有先兆偏头痛和偏瘫,伴有小脑共济失调和眼球震颤。在与FHM1相关的DBN病例中,影像学表现为小脑蚓部萎缩。最后,X-连锁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的橄橄榄-脑桥-小脑型型很少表现为DBN和弥漫性萎缩,MRI显示T2信号高,脑干和小脑强化。
血管病变
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导致DBN。FL/PFL、蚓部和半球卒中与DBN的发病相关。在脑干,也有报道称局限于延髓的梗死会导致DBN(图1f)。据报道,桥延髓交界处附近有病变;这些梗死大概会损害PMT中的神经元。脑桥梗死损害脑桥腹侧被盖束(VTT)可引起DBN。

结构性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明显结构异常导致DBN的病例。(a)在T2加权MRI示Arnold-Chiari型畸形。(b) T1加权MRI示小脑扁桃体移位导致颅颈交界处受累。(c)在T2加权MRI示多发性硬化患者小脑上脚桥脑水平脱髓鞘病变(箭头)。(d)特发性小脑退行性变使用基于体素的形态测量功能MRI量化小脑半球灰质体积萎缩。(e) 3年内SCA6型患者MRI t1加权像变化:(i)初始MRI, (ii) 3年随访。箭头表示小脑萎缩。(f) t1加权MRI示小脑后下动脉梗死的延髓病变(箭头)。
无明显结构异常的病因
炎症性和感染性
尽管这类疾病中的某些情况会显示影像学表现,但影像学上的小脑改变是非常不一致、短暂或细微的,因此临床医生可能无法依赖MRI表现进行诊断。
谷蛋白共济失调可能是由于Purkinje细胞抗原表位和谷蛋白之间的抗体交叉反应所致。IgG抗原是最敏感的筛选试验。十二指肠活检可能显示腹腔性肠病(58%);然而,许多谷蛋白性共济失调患者缺乏肠病表现。谷蛋白性共济失调占散发性特发性共济功能障碍的25-41%,一些人认为这是最常见的可识别原因。特发性散发性共济失调患者应保持高度怀疑,尤其是与小脑外体征相关时,特别是锥体或感觉束。严格的无麸质饮食是一线治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已用于难治性病例。
桥本脑病伴甲状腺球蛋白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可能发生DBN。使用PLEX、IVIG和免疫抑制药物进行治疗。抗GAD抗体干扰GABA能Purkinje细胞中GABA的合成,并与DBN、特发性小脑共济失调、僵人综合征、癫痫和边缘脑炎相关。共济失调的时间进程有些变化无常,并伴有相关的影像学显示小脑萎缩。PLEX和IVIG可改善抗GAD相关的DBN、肢体共济失调和辨距不良。据报道,有一例抗NMDA受体脑炎患者以DBN为唯一症状,这进一步说明了急性DBN患者进行自身免疫检查的必要性。
据报道,与DBN相关的感染原因包括头部破伤风抑制GABA能Purkinje细胞,疱疹性脑炎影响脑干或绒球。西尼罗河病毒性脑炎损害了颅颈交界区的脑干,慢性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1(HTLV-1)感染导致小脑蚓部变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治疗感染可以改善DBN。
副肿瘤
副肿瘤性共济失调和DBN通常在病程早期影像学表现正常。据报道,DBN是抗Yo和抗Tr综合征的一部分,涉及小脑变性、抗Ma脑炎和视神经病变。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小细胞肺癌(anti-CV2-/CRMP5、anti-Hu、anti-Zic1-/4)、卵巢和乳腺癌(anti-Yo)、睾丸癌(anti Ma)、胸腺瘤(anti--CV2-CRMP5)和霍奇金淋巴瘤(anti-Tr)。出现急性/亚急性DBN的患者应进行副肿瘤抗体检测。如果临床怀疑程度仍然很高,即使抗体检测结果为阴性,也应进行胸部/腹部/骨盆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无论是否进行PET扫描。一般来说,治疗潜在的恶性肿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
维生素B12、B1、镁缺乏
严格素食饮食、胃肠或减肥手术史、胃肠道吸收不良或长期使用H2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的患者应怀疑维生素B12缺乏。对于维生素B12缺乏症,血清甲基丙二酸和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可能比血清B12水平是更敏感的检测方法。即使存在吸收不良,口服维生素B12通常也足够。在Wernicke脑病患者中,硫胺素缺乏症急性期的UBN可慢性转化为DBN。严重吸收不良患者因低镁血症(<1.0 mg/dl)而出现DBN,但补充后很容易恢复。由于镁在调节小脑颗粒细胞的兴奋性Ca2+NMDA通道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患者在严重低镁血症中可能特别容易出现DBN。低镁血症通常与硫胺素缺乏症同时出现,因此建议同时补充硫胺素。
药物和毒性
锂是DBN的罕见原因,停止锂治疗后可能会好转或持续。尚未阐明明确的机制。锂诱导的DBN具有挑战性,因为它是双相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与抗癫痫药物(AEDs)相比,自杀风险略有降低。停止服用锂通常需要与患者的精神科医生共同讨论的风险/益处。
DBN被报道与AEDs有关:苯妥英(毒性水平为27–38 mg/ml)、卡马西平(甚至在治疗范围内)、拉莫三嗪(20–27 mg/ml)和普瑞巴林(300 mg/d剂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停药或逐渐减量,DBN就会缓解。在易感人群中,多种治疗水平的钠通道阻断AED联合使用可导致DBN。假设这些组合抑制电压门控钠通道Nav1.1和1.6,后者在浦肯野细胞中大量表达。
静脉注射类阿片吗啡、芬太尼、哌替啶和哌腈米特以及鞘内吗啡与DBN相关。Rottach等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小脑中m阿片受体激动抑制小脑向SVN的抑制性投射。据报道,在抗心律失常药物中,胺碘酮可引起DBN并伴有位置性眩晕和呕吐。在抗生素中,甲硝唑的副作用包括1例DBN。在胃酸抑制剂中,雷尼替丁(H2阻断剂)与一名3个月大的非维生素B12缺乏患儿的DBN相关。
慢性饮酒可出现DBN,通常伴有影像学上明显的小脑萎缩。雪卡毒素(Ciguatoxin)是一种摄入特定种类海鱼的神经毒素,与可逆性小脑功能障碍(包括DBN)有关。
先天性下跳性眼球震颤
这种罕见的DBN的特征是在出生后的最初几个月内发病,2岁时消失。它通常是遗传性的,具有良好的视觉和神经预后。虽然通道病是遗传性共济失调发病机制的一个逻辑假设,但在先天性DBN中尚未发现特定的结构基因。
总结以上病因如下表所示

表2 下跳性眼震的病因分类
DBN患者的评估
文中介绍了对DBN患者的临床评估方法。对新发DBN患者进行的初步评估应包括全面的病史和检查。有针对性的问题应该包括出以下内容:与小脑共济失调和先前的脱髓鞘疾病相关的神经症状;限制性或独特的饮食习惯、饮酒、吸烟、癌症病史、AED或锂的使用以及胃肠手术史。患者可能会主诉视力模糊、复视、视震荡、姿势不平衡、有跌倒倾向、小脑症状(如共济失调、辨距不良等)以及眩晕、耳鸣、听力损失。临床检查应包括全面的眼部检查。眼球震颤的评估应在所有注视位置和会聚位置进行。应评估平滑追踪(垂直、水平)和扫视(潜伏期、速度、准确性)。
我们总是通过有平扫和增强核磁共振来评估DBN,以评估结构异常,尤其是小脑的CMJ和绒球/副绒球区域。MRI是检查中的第一个主要分支,在MRI阴性或小脑萎缩的非特异性表现的情况下,应考虑进行额外的实验室检查,根据临床情况,可能需要有针对性或广泛的方法。急性或亚急性症状时,在神经影像学检查后,副肿瘤抗体和自身免疫抗体检测至关重要。

最后编辑于 2022-09-23 · 浏览 2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