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孔—消化科医生面前的“窄门”

乍一听“穿孔”,大多数消化科医生都谈虎色变,第一想法是转外科手术。笔者从前也是这个想法,但随着时间推移,对其理解有了更深的体会 ,在此浅谈一下个人的体会,也算抛砖引玉吧!
由于专业的原因,“穿孔的手术”大多是外科的“拿手菜”,消化科医生鲜有染指,工作中一听到便往往诚惶诚恐,更不要说遇见了!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镜对穿孔的处理已经从原来的直接转外科,转变为先内镜下处理,并且处理的得心应手,甚至主动穿孔再封闭也不在话下。
那么问题来了,消化内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碰到穿孔怎么办?(一般急诊穿孔都会去外科,消化科医生都靠边站,所以这里的穿孔一般是内镜操作过程中的)转外科?还是尝试着内镜下封闭?笔者认为两者都没有错,如何选择在于你对病情的评估,自身技术的把握,病人的信任以及外科的支持等因素。
笔者在ESD的征途中“不幸”也是“有幸”遇到过几例穿孔,除一例迟发性穿孔,内镜再次进镜夹闭,其余几例均在保守治疗下痊愈,其中包括一例食管狭窄扩张术后,又做了狭窄切开,病人出现皮下气肿,气胸,后背痛,最终经过胸腔闭式引流,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笔者的几点体会:1、内镜手术的穿孔一般都不会太大,因为一般ESD病变大多数都不大,穿孔大多小于病变;按先后穿孔包括术中的和术后的,术中的发现了基本都会夹闭,术后稍复杂点,如果在患者进食前发现,再次进镜也可以,但是如果进食后穿孔那就危险了。
最后编辑于 2021-12-14 · 浏览 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