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健康报《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有感随笔

读健康报《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有感随笔
2021-12-10,辛老师
按:
健康报《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专家的文章,平民百姓学习一下,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先把个人的学习和理解说几句:
【1】 摘要
标题-1:人口老龄化呈“四超”特点(表1)
1, 老年人口规模超大,。
2, 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超快,
3, 老龄化程度超高,
4, 老龄社会形态超级稳定,
标题-2:社会形态演变有4个特征;表 2,
1,“未富先老”走向“速老快富”;
2, 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3, 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
4, 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
标题-3, 加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2】个人理解和感想:
主要从标题3, 加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文中有几句话,主要是:老年人:要正视“老”,不应谈“老”“色”变,和“屈服”老,把“已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出来 ,使“老”有所“为”,参与“做蛋糕”,“延迟退休”,“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
我理解-1:
我还是在看报纸,看微信,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各种信息动态。
还在关注医改政策,医保支付,药品“集采”,关注“药物经济学”。
自认为还是在有“所为”,但我是为自己“所为”。因为,自己正在“养老”。政府和社会的各项变革,与个人密切相关。我的思想境界,只能到这一步!
我还有一理解-2:
“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
是否可以从一个网友(肿瘤科医生)的一句话说起:是他对健康报文章,“对癌症是否一切了之”的回应:(生存时间)长短也不是那么重要,还要看生活质量。
从这句话导出。引出我的课件中引用的2 个报道:
1, 健康报(2013- 9月13日),有两版面,标题:理性?人性?还是科学性?【1】
(反方)版面:
对无抢救生命价值的临终病例,应放弃抢救;
(正方)版面:是人文医学,应坚持抢救。
(正方)其中一个案例,记忆特别深刻:姐姐跪在做医生的弟弟面前,一定要弟弟救活母亲,结果,弟弟动用全院同事医疗力量,母亲救回来了,成了植物人。姐姐照顾植物人母亲8年。
案例是作为正方报道举例之一。
现在再回过头来讨论:姐姐该不该为植物人8年生存而努力?
我的课件,引用了抗击新冠疫情专家杜斌教授(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央指导组医疗救治组成员、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话:
“不太关注患者今后的生活质量,不重视患者或者家属对治疗提出的要求,而是我们仅仅希望从名单上减少一个死亡的数字。这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医疗队做的事情,这是很普遍的现象,这是对的吗?【2】
我个人观点,赞同杜斌教授和健康报反方观点,我们要的是有尊严有生活质量的人生生活,不是仅仅是领用养老金的名册上还有名单!
2021-12-10,辛老师
文献:
【1】2020年,《新冠疫情话养老》,课件,115页;健康报(2013- 9月13日)2版面,(图1)
【2】2020年,《新冠疫情话养老》,课件113-114页,(图2,3,)

图1。课件2020年,《新冠疫情话养老》,课件,115页;健康报(2013- 9月13日)2版面,姐姐照顾了8年植物人母亲;


图2,3,;2020年,《新冠疫情话养老》,课件113-114页
附件
表1:人口老龄化呈“四超”特点

表2:社会形态演变有4个特征


图1;


图2;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
健康报(2021-12-07(8)
南开大学老龄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原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 金牛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在21世纪不可逆转的基本国情,将对宏观经济运行、政治治理能力、社会民生保障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客观认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和老龄化社会形态的演变特征,准确把握人口老龄化规律与老龄社会形态之间的作用关系,是认清新时代人口国情形势的重点。
人口老龄化呈“四超”特点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形势呈现“四超”特点。
老年人口规模超大。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2.64亿人。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数据显示,2026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超过3亿人,2034年将超过4亿人,2052年将达到峰值4.9亿人。
人口老龄化进程速度超快。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从现在到2050年期间,中国老年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将远远超过总人口的年均增长率,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演进速度比世界上超过一亿人口的所有国家的演进速度都要快。
老龄化程度超高。 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的比重表示老龄化程度,2000年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0%,标志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根据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当前中国老龄化程度达到18.7%。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9》的中方案预测数据,中国老龄化程度将在2025年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将在2041年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跨入世界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国家的行列。
老龄社会形态超级稳定。 在21世纪下半叶,中国将在人口老龄化超高水平的基础上呈现超级稳定的老龄社会形态,届时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保持在4~4.8亿人。
社会形态演变有4个特征
中国老龄社会形态的演变趋势主要表现出4个特征。
一是经济层面,从“未富先老”走向“速老快富”。 发达国家基本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是典型的“未富先老”社会形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逐步向富裕水平追赶和迈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背景下,中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形态正从“未富先老”转向“速老快富”。
二是社会层面,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多数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制度已经相对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在20世纪80年代相继建立。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步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实行医疗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实现社会保障从单一向多元转型。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的参加人数分别为1.35亿人、0.43亿人和1.04亿人,与7.1亿就业人口的现实需求差距较大,“未备先老”特征明显。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建成一整套广覆盖、保基本、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标准也日益提高,病有所医和老有所养逐步落实,应对老龄化社会问题的准备越来越充分,正在从“未备先老”走向“边老边备”。
三是健康层面,从“未康先老”走向“康老同行”。 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健康水平稳步提高,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增加。但是活得久并不意味活得好,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15年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口超过4000万人,预计21世纪中叶将接近1亿人。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6.4岁,但是平均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老年人带病生存期将近8年。
“未康先老”并非常态化的僵局,作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一环,中国老龄健康事业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2016年,中国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倡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将健康行动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2019年,中国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健康行动正在不断追赶人口老龄化的演变步伐。
四是区域层面,从“农村先老”走向“城乡共老”。 2000年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农村和城市老龄化程度分别为10.9%和9.7%,“农村先老”格局已经形成。
随着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农村先老”将不可避免地向“城乡共老”演变。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的预测数据,2023年中国将迎来城乡老年人口规模反转点,届时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将超过农村;之后,城镇老年人口规模快速壮大,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增速减缓;2034年以后,农村老年人口规模开始步入下降通道。
加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发展的动态过程,是持续且不可违背的客观规律。老龄社会是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的社会形态,是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性结果。
中国人口老龄化演变速度快,老龄社会形态转变快。立足人口老龄化规律,加强老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客观性,不可以将同期出现的社会问题全部归因为人口老龄化,不应该谈“老”色变和“屈服”于人口老龄化规律。
另一方面,要正视人口老龄化的规律性,规律具有不可违背性,不可以盲目制订举措试图改变规律,应该在适应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利用规律,转“危”为“机”。
老年人问题涉及养老、医疗、护理、文化娱乐、社会价值等多方面,其本质是“分蛋糕”的民生问题;老龄社会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多方面,其本质是“做蛋糕”的发展问题。
“做蛋糕”是实现“分蛋糕”的前提。要通过延迟退休和提高女性劳动参与率,强化已有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优化生育政策,吸纳人才移民,拓宽新生及外来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开发范畴,扩大劳动力有效供给,促进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依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教育水平等。
“分蛋糕”是对“做蛋糕”的激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完善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强化提升健康水平的公平制度保障;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等。
最后编辑于 2021-12-10 · 浏览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