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氧基苯胺值检测
甲氧基苯胺值测定方法最早由ULLA HOLM和KAI EKBOM等人于1957年发表于美国石油化学家协会杂志。开发该检测方法的目的是在检查脂肪的氧化程度时确定二次氧化产物。他们用乙酸联合苯胺在异辛烷无水乙醇溶液中与精制脂肪反应,测定了精制脂肪和未精制脂肪中二次氧化产物的量,并测定了黄色反应产物在350 nm波长时的吸收量,并以戊二醛为对照品,计算了吸收强度的变化规律。
在研究中还发现在乙酸存在下,对甲苯胺与油或脂肪中的醛类化合物发生反应。所形成的淡黄色反应产物的颜色强度不仅取决于所含醛类化合物的数量,而且还取决于它们的结构。发现与羰基双键共轭的碳链中的双键使摩尔吸光度增加4或5倍。

该测定方法不试图给出羰基化合物含量的准确数值。甲氧基苯胺值是指在规定实验条件下甲氧基苯胺与试样反应,用10mm比色皿在350nm波长下测得的吸光度的增加值,扩大100倍后的数值。甲氧基苯胺值没有单位,而是以1g试样溶入100ml溶剂和反应试剂的混合液中所测得的值为1个计量单位。

V—溶解试样的体积,V=25ml;
m—样品的质量,单位为克
Q—根据甲氧基苯胺值定义,Q为测定溶液中样品浓度,Q=0.01g/ml;
A1—反应溶液吸光度
A2—空白溶液吸光度
A0—未反应溶液吸光度
1.2—稀释校正因子
根据ULLA HOLM和KAI EKBOM等人文献中研究,以2-壬烯醛为加样标准品计,测定样品甲氧苯胺值为6时(取样量1.5g),醛含量为3.50mmol/10Kg,按2-壬烯醛分子量为140.23计,样品中醛含量小于50ppm(w/w)。
在国内外文献及标准中,甲氧基苯胺值(茴香胺值)测定法中均提及该方法适用于动植物油脂中醛类(主要指α,β不饱和醛)的测定。α,β不饱和醛与对甲氧基苯胺反应物在350nm波长下具有接近的摩尔吸收量。
α,β不饱和醛,是一类主要由ω-3系列和ω-6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产生的有毒次级氧化产物。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人们首次发现这类化合物,并研究了亚油酸自动氧化产生的4-羟基-反-2-辛烯醛对健康细胞和病变细胞的影响;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4-羟基-反-2-己烯醛、4-羟基-反-2-壬烯醛和4,5-环氧-反-2-癸烯醛等其他氧化不饱和醛也相继被发现和研究。
因此,甲氧基苯胺值主要反应不饱和油脂(含有两个以上不饱和双键)的二次氧化降解情况。标准中是否订入及限度确定应结合油脂成分、制剂辅料等情况综合考虑。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