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每日一文】专家笔谈丨妊娠期及分娩早期母乳喂养技术指导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刘兴会
母乳是婴幼儿最好的天然食物,对于促进婴幼儿健康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1]。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和工作压力日益加重,且人群对母乳喂养缺少正确的认识和指导,致使越来越多的人过早地终止母乳喂养。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低收入人群纯母乳喂养6月龄婴儿的喂养率不超过40%,而高收入人群相同月龄纯母乳喂养率更低。如何在短短的数月内正确有效地进行母乳喂养显得至关重要[2]。本文重点阐述足月儿母乳喂养技术指导。
一、母乳喂养的优点
1.1 营养丰富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一位健康的母亲可提供足月儿正常生长至6个月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且比例适宜,易被婴儿利用和吸收,避免非母乳喂养造成的腹泻及肠道感染。
1.2 生物学作用
初乳中含有丰富的分泌型IgA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有助于增强婴儿的免疫力,可促进新生儿免疫功能的成熟,降低新生儿感染率和死亡率。
1.3 经济实惠
母乳喂养经济成本低,可减少人工喂养费用,且利于储存、取用方便,极大地降低了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负担。
1.4. 对母亲的好处
婴儿的吮吸可刺激催产素的分泌,从而促进子宫收缩,可减少产后出血,加快产后恢复;可降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乳腺癌的发生率;可帮助产妇更快恢复身材,以及增进母子感情。
二、早期准备
2.1. 妊娠期教育
在孕产妇历次产检时,尤其是初产妇,需告知其母乳喂养的重要性以及母乳喂养的优点,鼓励母乳喂养,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在妊娠期,除对孕产妇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教育以外,还应对孩子的父亲进行同步教育,以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纳入59例研究对象,结果发现当父亲接受母乳喂养健康教育后,其孩子的母乳喂养率(74%)较父亲单纯接受婴幼儿护理知识培训的孩子的母乳喂养率(41%)大幅提高(P=0.02)[3]。
2.2. 产前教育
在产妇分娩前,需对其再次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教,强调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重要性,并告知清洁乳头和挤奶的方法,解答产妇对母乳喂养的疑惑。嘱孕妇检查自身乳房,并告知乳头扁平或内陷不影响哺乳以缓解其焦虑,同时告知孕妇在孕期不推荐进行乳头牵拉或使用乳垫[4]。除此之外,还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或模型直观展示的方式指导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常用姿势包括橄榄球式、交叉式、侧卧式、摇篮式。同时,还可利用模型纠正错误姿势。
三、分娩早期母乳喂养指导
新生儿出生后10~30分钟的吮吸反射最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在新生儿出生后30分钟内尽早予以吮吸乳头有利于随后哺乳模式的建立,并且在出生后1小时内尽早进行母婴接触,做到“早吮吸、早开奶、早接触”,但不推荐使用安慰奶嘴或奶头[5]。
在产后2小时内,医护人员应当在床旁指导产妇进行正确的母乳喂养,指导乳房按摩技巧以纠正凹陷的乳头,促进正确排乳。同时,应告知产妇在哺乳初期可能出现的乳头疼痛、乳头皲裂、乳汁不足等常见问题,积极鼓励产妇进行母乳喂养,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
住院期间,医护人员应当及时纠正不正确的喂养方式,了解产妇的涨奶和排奶情况,并结合婴儿情况进行按需喂养,以帮助其选择适当的喂养频率和哺乳量;帮助产妇识别婴儿的哺乳迹象,如吃手、砸嘴、快速眼动等,以提高母乳喂养的积极性;还应当尽可能地避免除母乳以外的其他食物(医疗指征除外)。
早产儿应当根据情况尽量首选母乳喂养,且母乳喂养应持续>6个月[6]。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其吞咽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可适当延迟母乳喂养时间。如果体质量>1000g,可在12小时后开始哺乳;如果体质量<1000g,可延迟至出生后24~48小时开始哺乳。对于早产儿而言,在母乳喂养的同时,可根据营养需求,加入一定量的配方和母乳强化剂。对于胎龄≥34周的早产儿,在其临床情况稳定下,可尽早进行吮吸,并尽早进行母乳喂养[7]。
四、母乳喂养过程中需告知的注意事项
4.1. 姿势纠正
不应让婴幼儿口含乳头入眠,如此易造成窒息和呕吐,且影响牙床发育而导致畸形。
4.2. 乳房不适
如果感觉乳房涨奶不适或可触及肿块,常见原因为乳汁未完全排空、乳腺导管阻塞,此时可继续哺乳,用热毛巾湿敷乳房,尽可能排空乳房。如果上述症状未缓解,乳房出现发红、肿胀、发热,则须及时至乳腺外科就诊,必要时进行抗生素抗感染治疗,严重时需暂停母乳喂养,排空乳房。
4.3. 母乳量少
如果产妇自觉母乳量少,应及时就医。医护人员需帮助产妇及时发现乳汁分泌不足的原因并予以解决,加强其母乳喂养的信心,以防过早地终止母乳喂养。
五、后续指导
5.1. 母乳储存
室温下,母乳的保存时间最长仅为4小时;在冰箱冷藏室温度≤-4℃时,母乳的最佳保存时间为72小时;如果冰箱冷冻室温度≤-18℃,母乳的最佳保存时间为3个月;但已复温的母乳不可冷藏储存[8]。根据实际需求,可选择适当的母乳储存方式。
5.2. 添加辅食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建议婴儿6月龄后可添加辅食,同时持续进行母乳喂养至2岁或2岁以上。
5.3. 后续建议
产妇在返回工作岗位以后,推荐选择安全、私密、清洁的场所继续进行母乳喂养,以尽可能地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六、小结
母乳喂养是当代社会提倡的哺乳方式,由于受到各种社会因素及心理因素的影响,母乳喂养情况不容乐观。为了提高母乳喂养率,需要各级医院及医护人员共同努力,加强孕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了解及掌握,在对母亲进行母乳喂养知识普及的同时,也要关注于对孩子父亲进行母乳喂养的知识宣教,可采取多样性、个体化的指导方式,帮助建立母乳喂养的信心,促进母乳喂养的积极性。
此外,应当积极开展产后健康教育。在有条件的医院里,可开设母乳喂养咨询门诊,并对产妇进行出院后的长期随访,以指导正确的母乳喂养[9]。
参考文献
1. 王卫平. 儿科学[M]. 8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
2. Victora CG, Bahl R, Barros AJ, et al. Breastfeeding in the 21st century: epidemiology, mechanisms, and lifelong effect[J]. Lancet, 2016, 387(10017):475-490.
3. Wolfberg AJ, Michels KB, Shields W, et al. Dads as breastfeeding advocates: Results from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educational intervention[J]. Am J Obstet Gynecol, 2004, 191(3):708-712.
4. 母乳喂养促进策略指南(2018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8, 56(4):261-266.
5. WHO. Protecting, promoting and supporting breast-feeding in facilities providing maternity and newborn services[EB/OL]. http://www.who.int/zh/news-room/fact-sheets/detail/infant-and-young-child-feeding.
6. Agostoni C, Buonocore G, Carnielli VP, et al. Enteral nutrient supply for preterm infants: commentary from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Paediatric Gastroenterology, Hepatology and Nutrition Committee on Nutrition[J]. J Pediatr Gastroenterol Nutr, 2010, 50(1):85-91.
7. 王惠珊. 重视特殊情况下母乳喂养指导[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 2014, 22(2):113-115.
8. Peters MD, McArthur A, Munn Z. Safe management of expressed breast milk: A systematic review[J]. Women Birth, 2016, 29(6):473-481.
9. 张凤凤, 王欣. 母乳喂养咨询指导在增强孕妇母乳喂养知识中的价值. 中国妇幼保健, 2017, 32(8):1635-1637.
【往期阅读推荐】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