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xy logo
首页丁香园病例库全部版块
搜索
登录

中暑和热射病

发布于 2021-08-03 · 浏览 4292 · 来自 iOS · IP 新疆新疆
这个帖子发布于 3 年零 295 天前,其中的信息可能已发生改变或有所发展。

2019年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建议根据以下标准诊断热射病:

1.病史信息:

①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

②高强度运动。

2.临床表现:

①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表现(如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

②核心温度超过40℃;

③多器官(≥2个)功能损伤表现(肝脏、肾脏、横纹肌、胃肠等);

④严重凝血功能障碍或DIC。

有病史信息中任意一条加上临床表现中的任意一条,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时,应考虑热射病的诊断。

体温是评价热射病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直肠温度或其他核心温度的标准)。但不能把核心温度超过40℃作为临床诊断的必备条件,如果患者从病史到临床表现均符合热射病,则不能仅仅因为核心体温未超过40℃而排除热射病。


 早降温、早扩容、早血液滤过、早镇静、早气管插管、早纠正凝血功能紊乱、早肠内营养治疗 ;不再推荐早抗感染,早免疫调整、抗炎;强调了对体温、循环的监测和控制;增加了早期脑保护、护肝等治疗;

降温方面建议快速静脉输注(60分钟内输注25ml/kg或总量1000~1500ml)4℃的冷盐水降温,不建议早期药物降温。


核心温度在  30 min 内迅速降至 39.0°C 以下,2 h 内降至 38.5°C 以下

研究认为,在 30 min 内将核心温度降至 40.0°C 以下,有可能不发生死亡。《中国热射病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建议现场降温目标:核心温度在 30 min 内迅速降至 39.0°C 以下,2 h 内降至 38.5°C 以下。降温方法的选择应因地制宜,根据现场条件灵活选择。当核心温度降至 38.5°C 时即停止降温措施或降低降温强度,维持直肠温度在 37.0-38.5°C,以免体温过低。若体温再次升高,应重新启动降温措施。

重症中暑三个类型


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

热痉挛: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好发于四肢肌肉和腹肌等,患者意识清。


热射病:热射病称为中暑性高热,在高温环境中突然发病,体温高达40℃以上,早期大量出汗,后无汗,伴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


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口渴、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律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4292

1 124 15

全部讨论0

默认最新
avatar
1
分享帖子
share-weibo分享到微博
share-weibo分享到微信
认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