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轮转之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

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窄(CHPS Congenital hypertrophic pyloric stenosis)是由于幽门环肌增生肥厚,使幽门管腔狭窄而引起的上消化道不完全梗阻性疾病。发病率约为1/3000~1/1000,占消化道畸形的第3位。

一、临床表现
典型症状和体征为无胆汁的喷射性呕吐、胃蠕动波和右上腹肿块。
1.呕吐
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一般在出生后2~4周,少数于生后1周发病,也有迟至生后2~3个月发病。开始为溢乳,逐日加重呈喷射性呕吐,几乎每次喂奶后均吐,多于喂奶后不到半小时即吐,自口鼻涌出。吐出物为带凝块的奶汁l不含胆汁,少数患儿因呕吐频繁,使胃黏膜毛细血管破裂出血,吐出物可含咖啡样物或血。患儿呕吐后即饥饿欲食。呕吐严重时,大部分食物被吐出,致使大便次数减少和少尿。因反复呕吐l营养物质及水摄入不足,并有H+和CI-的大量丢失,患儿体重不增或下降,逐渐出现营养不良、脱水、低氯性碱中毒等,晚期脱水加重,组织缺氧,产生乳酸血症、低钾血症;肾功能损害时,可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2.黄疸
约2%~8%的患儿伴有黄疸,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手术后数日即消失。原因不明,可能与饥饿和肝功能不成熟,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活性不足,以及大便排出少,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有关。
3.腹部体征
上腹膨隆,下腹平坦柔软。常见胃蠕动波,蠕动波从左肋下向右上腹移动后消失。在喂奶时或呕吐前容易见到,轻拍上腹部常可引出。右上腹肿块为本病特有体征:在右上腹肋缘下腹直肌外缘处轻轻向深部按扪,可触到橄榄形、质较硬的肿块,可以移动。
二、辅助检查
1.腹部B超检查

为首选的无创检查,可发现幽门肥厚肌层为一环形低回声区,相应的黏膜层为高密度回声,并可测量肥厚肌层的厚度、幽门直径和幽门管长度,如果幽门肌厚度≥4mm、幽门管直径≥13mm、幽门管长度≥17mm,即可诊断为本病。

2.X线钡餐检查

透视下可见胃扩张,钡剂通过幽门排出时间延长,胃排空时间延长。仔细观察可见幽门管延长,向头侧弯曲,幽门胃窦呈鸟嘴状改变,管腔狭窄如线状,十二指肠球部压迹呈“覃征”“双肩征”等为诊断本病特有的X线征象。
三、鉴别诊断
1.喂养不当
喂奶过多 、过急,或人工喂养时将奶瓶内气体吸入胃内,或喂奶后体位放置不当等,均为新生儿呕吐的常见原因。调整喂养方法,食后抱起婴儿,轻拍后背使积存在胃内的气体排出,呕吐即可停止。
2.幽门痉挛
多在生后即出现间歇性不规则呕吐,量不多,无进行性加重,偶见胃蠕动波,但右上腹摸不到肿块。一般状况较好,无明显脱水及营养不良,B超检查无幽门肌层肥厚,用阿托品氯丙嗪等解痉镇静剂治疗效果良好。
3.胃食管反流
呕吐为非喷射性,上腹无蠕动波,无右上腹橄榄样肿块。采用体位疗法和稠厚食物饮食疗法可减轻呕吐。X线钡餐检查、食管24小时pH监测等可协助确诊。
4.胃扭转
生后数周内出现呕吐,移动体位时呕吐加剧。x线钡餐检查可见:①食管与胃黏膜有交叉现象;②胃大弯位于小弯之上;③幽门窦的位置高于十二指肠球部;④双胃泡、双液平面;⑤食管腹段延长,且开口于胃下方。胃镜检查亦可达到诊断和治疗(胃镜下整复)的目的。
5.其他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如幽门前瓣膜、环状胰腺、肠旋转不良及肠梗阻型胎粪性腹膜炎等。根据畸形所造成的消化道梗阻部位和程度的不同症状出现早晚不一,呕吐物的性状亦不同。一般于生后不久出现呕吐,同时排便减少或消失。幽门前瓣膜患者呕吐性状与肥厚性幽门狭窄相似,但无腹部肿块及特征性X线表现。后三种疾病呕吐含胆汁样物甚至粪样物,腹部平片显示胃及十二指肠不同程度扩张,表现为“双气泡”或“三气泡”等十二指肠梗阻的影像,环状胰腺时十二指肠降段呈现内陷线形狭窄或节段性缩窄。肠旋转不良时钡剂灌肠可显示出结肠框及回盲部充满钡剂,位于右上腹部或上腹中部。肠梗阻型胎粪性腹膜炎可见腹腔钙化斑。
四、治疗
确诊后应及早纠正营养状态,并进行幽门肌切开术,手术方法简便,效果良好。
最后编辑于 2021-03-08 · 浏览 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