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轮转之 先天性巨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又称肠无神经节细胞症,是由于直肠或结肠远端的肠管持续痉挛,粪便淤滞在近端结肠,使该肠管肥厚、扩 张。

临床表现

1.胎便排出延缓、顽固性便秘和腹胀
患儿生后24~48小时内多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可于生后2~3天出现低位肠梗阻症状。以后即有顽固性便秘,3~7天甚至1~2周排便1次。严重者发展成不灌肠不排便。痉挛段越长,出现便秘的时间越早越严重。腹胀逐渐加重,腹壁紧张发亮,有静脉扩张,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增强,膈肌上升可以引起呼吸困难。
2.呕吐、营养不良和发育迟缓
由于功能性肠梗阻,可出现呕吐,量不多,呕吐物含少量胆汁,严重者可见粪样液,加上长期腹胀,便秘使患儿食欲下降,营养物质吸收障碍致发育迟缓、消瘦、贫血或有低蛋白血症伴水肿。
3.直肠指检
直肠壶腹部空虚,拔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大量粪便,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
辅助检查
1.X线检查

一般可确定诊断:①腹部立位平片:多显示低位不完全性肠梗阻,近端结肠扩张,盆腔无气体或少量气体;②钡剂灌肠检查:其诊断率在90%左右,可显示典型的痉挛段、移行段和扩张段,呈“漏斗状”改变,痉挛段及其上方的扩张肠管,排钡功能差,若黏膜皱襞变粗(锯齿状变化),提示伴有小肠结肠炎。


2.直肠、肛门测压检查
测定直肠、肛门内外括约肌的反射性压力变化,患儿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过程消失,直肠肛门抑制反射阴性。2周内新生儿可出现假阴性,故不适用。
3.直肠黏膜活检组化法
测定痉挛段肠管乙酰胆碱含量和胆碱酯酶活性,但对新生儿诊断率较低;还可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等。
4.直肠肌层活检
从直肠壁取全层肠壁组织活检,HE染色判断神经节细胞的有无并计数神经节细胞数量。病变肠段缺乏神经节细胞,而无髓鞘的神经纤维数量增加,形态增粗增大。


诊断和鉴别诊断
凡新生儿生后胎粪排出延迟或不排胎粪,伴有腹胀呕吐应考虑本病。婴幼儿有长期便秘史和腹胀等体征者即应进行特殊检查。本病应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1.新生儿期
(1)胎粪塞综合征(胎粪便秘):由于胎粪浓缩稠厚,可出现一过性低位肠梗阻症状,经灌肠排出胎粪后,即可正常排便且不再复发。
(2)先天性肠闭锁:新生儿回肠或结肠闭锁,表现为低位肠梗阻症状,直肠指检仅见少量灰白色胶冻样便,用盐水灌肠亦不能排便。腹部直立位平片可见整个下腹部无气,钡剂灌肠X线造影可明确诊断。
(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与先天性巨结肠伴发小肠结肠炎很难鉴别。本病多为早产儿,围生期多有窒息、缺氧、感染休克的病史,且有便血。X线平片示肠壁有气囊肿和(或)门静脉积气。
2.婴儿和儿童期
(1)继发性巨结肠:肛门、直肠末端有器质性病变,如先天性肛门狭窄、术后瘢痕狭窄或直肠外肿瘤压迫等,使排便不畅,粪便滞留,结肠继发扩张。经肛诊可以确诊。
(2)功能性便秘: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便秘,分为慢传输型、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表现为排便次数少排便费力、粪质较硬或呈球状、排便不尽感,有时需借助人工方式(手抠)来协助排便。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疾病。
治疗
应进行根治手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肠段和部分扩张结肠。先天性巨结肠许多并发症发生在生后2个月内,故要特别重视此期间的治疗。
1.保守治疗
①口服缓泻剂、润滑剂,帮助排便;②使用开塞露、扩肛等刺激括约肌,诱发排便;③灌肠:肛管插入深度要超过狭窄段,每日1次注入生理盐水,揉腹后使灌肠水与粪水排出,反复数次,逐渐使积存的粪便排出。
2.手术治疗

包括结肠造瘘术 和根治术。凡合并小肠结肠炎不能控制者,合并营养不良、高热、贫血、腹胀、不能耐受根治术者,或保守治疗无效、腹胀明显影响呼吸者,均应及时行结肠造瘘术。现多主张早期进行根治手术,一般认为体重在3kg以上,周身情况良好即可行根治术。
最后编辑于 2021-03-09 · 浏览 69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