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的白带常规报告您觉得合理满意吗
各位老师好,我是一名检验科的主管技师,想在这里和各位老师请教探讨检验科的白带常规项目究竟怎么报结果才更符合临床诊断,让报告标准统一规范化,让临床更满意,对病人标本更负责。
“目前我科室接到白带标本,同时会接到妇科*医生的电话:好好看看,怀疑**。”这是问题呀!
白带常规,一项最最基本的检查项目,但在实际工作中却会持续带来困惑,医生质疑结果和临床不符,检验科人员主观判断不一,临床和检验沟通不足,信任度因人而异。
刚工作前几年,我在体液岗位,曾每天看100份左右白带标本甚至更多,各种情况有见,也得到妇科医生的认可,但至今仍有困惑,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关于清洁度
近几年有国内同行讨论,说清洁度属于诊断性报告,不应该由检验人员来报。那么妇科医生在看到白带结果时,是怎样看待的呢 ?相对于白细胞和上皮细胞的数量,清洁度是否有必要出现在报告单上?
根据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平均每个高倍镜视野细胞个数来填结果。
判断标准是:
白细胞 0-5 , 上皮细胞满视野或++++(I度)
白细胞5-15, 上皮细胞四分之三视野或+++-++(II度)
白细胞15-30, 上皮细胞少量或+(III度)
白细胞>30或满视野, 上皮细胞少见或无(Ⅳ度)
真菌/滴虫/线索细胞等则用阴/阳性,或查见/未见表示。
教材有提到判断标准还包括球杆菌的数量,但在实际工作中,球杆菌我不做考虑,一眼望去就是白细胞和上皮细胞。(原因是细菌在未染色的情况下,普通高倍镜放大400倍,只能看到微微的活动,无法确定究竟是何种细菌。如果经微生物室革兰染色在油镜放大1000倍来看,时间和成本不允许,因此实际意义不明显)
问题是:
1.当遇到 镜下白细胞<15,上皮细胞多,数量完全符合I度, II度报告标准,同时发现有真菌孢子,此时应继续报I或II度,同时报真菌阳性?(有人提到发现真菌或滴虫时,按阴道炎诊治,就不能再按健康的I度II度来报,要报III度)
2.镜下白细胞<15,上皮细胞很少,白细胞数量符合I度 II度报告标准。报正常吧,但上皮细胞不符合。为什么只有白细胞,而没有上皮细胞呢?如果正常阴道分泌物有上皮细胞怎么会取材不到呢?我猜测是取材时拭子取到少量白细胞,加上生理盐水稀释导致。在炎症时只能取到白细胞。比如镜下白细胞10个,上皮细胞未见,此种情况我选择报III度。有的同行坚持报正常清洁度,因为细胞数量不够,原因不明,让临床医生重新取材,和病人沟通等会有麻烦。
3.核心就是:要不要报清洁度?对临床医生诊断有帮助还是会误导?
关于重新取材
镜下发现,几乎没有白细胞和上皮细胞,仅仅有些杂质。把拭子在有生理盐水的试管中反复挤压,仍然没有看到细胞。
一般检验当事人会说取材不好,建议重新取材。这时有三种情况:
1.医生配合,重新取材送检,标本状态和第一次不同
2.医生质疑,我取得没问题呀,怎么会看不到细胞呢,增加和病人沟通,增加各方矛盾的可能(此种双方都被动,结果不可靠)
3.重新取材后,仍然细胞少见,这和病人自身情况相关了
关于真菌
产生质疑比较多:和诊断不符
1.这里先说容易判断的标本:典型外观呈豆腐渣样小块,颜色微黄,镜检发现有大量孢子,出芽孢子类似花生状,严重时会有菌丝。有的病人感觉不明显,时间很长才就医,标本一眼望去有很多杂质,但并未发现真菌,此时要至少涂两张片子多看视野,必要时加KOH溶解其他细胞观察,基本都会查见。时间充足时还可以革兰染色加以佐证。
2.外观呈豆腐渣样小块,但颜色不黄,未见真菌(其实此时标本并不是真实的豆腐渣样,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像)颜色是炎症的表象。所以可能是其他原因所致。或过段时间复查。
3.外观无豆腐渣样,但镜检发现真菌(这种是真菌阴道炎前期)
关于细菌性阴道炎
显微镜直接报发现线索细胞对经验不足的检验人员来说时是考验。受主观影响,一般不敢直接报线索细胞,线索细胞导致上皮细胞边缘不清,像薄薄的一层细沙附着在上皮细胞表面。而大部分白带标本会受到杂质/细菌等影响,所以很少会直接报。
此时结合另一种方法提高阳性率-唾液酸苷酶。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3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