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搞的,可能是个“假规培”


最近,一篇题为《上海规培进入3年时代!》在朋友圈中刷屏,引发了众多医学生与正在规培医生的吐槽。看了之后,让人感觉规培政策就是一个剥削医学生的存在。

上海话,一塌糊涂
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规培制度真的一无是处吗?
当然不是!
规培的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极大的国家,一线城市向欧洲看齐,农村地区向非洲看齐。由此更是引发了各种资源的分配问题。而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出现,就是为了缩小城乡医生的水平差距,平衡各地医疗资源,出发点是没问题的。
那规培政策是否有效呢?
目前所采用的规培模式,最早来源于美国。美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从1889年诞生到如今经过了100多年。一个新的制度不可能一出来就是完美的,美国的规培制度前70年也是有过无数的修正,直到最近的30年才真正做到了全国医生统一管理,医学水平同质化。
这个体系可以说是目前世界上最完备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完善的规范化培训体系为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为安全可靠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美国的医学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规培政策的作用经过了长时间的验证,摸着美国过河,也没什么问题。
既然政策出发点没问题,政策的预期效果也看得到,那为什么执行的时候大家都怨声载道呢?
因为在执行方面,两国有着很大的不同。
中美规培的差异
培训年限上,美国医学生毕业后都要经过3-5年的住院医师规培,考核合格后才能独立行医。除了专业理论考试外,规培过程中还要掌握多项职业能力。以3年培训来说,第一年:主要是查房、病例讨论、写病历;第二年:侧重临床诊疗能力;第三年:全方位培养,包括与患者、医护的沟通能力。
而且,最后评分者也不只是带教老师,还有护理人员、行政人员、以及其他学科成员都会对规培给出综合的评价。规培医生完成的诊疗病例数量、参加的医院项目、甚至承担的科研项目以及带教任务,都是评价的重要指标。
这种严格标准下培养的医生,即使没有任何的特长,但也不会存在明显的短板。就像是流水线上的产品,这才叫“标准化”。
在我国,规培制度还没有做到全国统一,各省市都有相应的标准。从这点来说,规培的“标准化”程度就已经打了个折扣。所以我们后文的比较,都拿最早进行试点,规培制度执行最彻底的上海为例。
上海从2010年开展医学毕业生的全面规培,到现在也不过9年,还在不断的改进。上海最早的培训年限是依据规培者的学历,本科3年,硕士2年,博士1年。到了2014年,卫计委定下了“5+3”的规培模式。也就是从此开始,上海规培政策几乎每年都会有变化。

这个政策中最大的改变就是,硕士、博士分为专业型和科研型,区别考虑。但是在规培年限上,各个医院还有一定的弹性可以把握,博士一般也不会规培3年。
到了2015年,教育部、卫计委启动了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同时也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毕业生可获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硕士研究生毕业证》和《硕士学位证》4证,也就是俗称的“四证合一”硕士。理论上,“四证合一”硕士比传统硕士+规培要早2-3年毕业。
2016年,除了规培外,更提出要开展“专培”,培训年限变为“5+3+x”。

2018年,卫健委发布了一个文件《2018年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助理全科医生培训招收与结业考核工作政策解读》,全文很长,主要内容就是:已经毕业的专硕和专博都不再强制要求规培。已经取得中级及以上职称的医生,不需要规培。
但“不再强制”四个字,有种相互甩锅踢皮球的感觉,毕竟人家有规培证,你没有的话,凭什么要你。这个政策的效果十分有限。
2019年,重点来了!在上海,规范化培训一律为3年,不再分本硕博,一刀切。各医院自主权取消,一切按文件来。培训年限方面,直接与美国接轨了~
那规培内容又如何呢?前面说了,在美国的规培对于实践操作、诊疗病例、主刀手术都有明确的数字化要求,这就是“标准”,而且每年的要求都会更进一步。但在上海,规培医生做的还是收病人、写病历、贴化验单、换药等低技术含量的活。我们3年的规培内容,只是美国第一年的规培内容*3。
规培医生,在很多科室都只是用来给本科室医生分担夜班的,有多少医院敢让规培医生独立坐门诊,又有多少医院敢让规培医生做手术主刀?规培完成后,我国的住院医师都难以独立门诊,更是无法独立完成阑尾切除术、剖宫产术这类手术。
而规培医生最后能否出科,更多取决于带教老师的主观评价。这样各医院,各科室不同的带教老师,水平不一,有的松有的严,规培出来的医生能够达到“标准化”吗?
更何况在上海,规培结束后也很难留在规培医院,需要二次求职。所以对很多医院来说,规培医生是“外人”,那带教就更不会上心了。
这是我国规培的第一个问题,没有统一标准,培训效果并不能得到保证。
第二个问题是待遇。
美国联邦政府为每个住院医师每年平均补助15万美元左右。美国住院医师的工资随着培训年限的增长而增长,年资越高工资越高。现在美国第1年住院医师的年工资应该都在50,000美元以上,第3年的住院医师的年工资应该在60,000美元左右。同时住院医师的工资也考虑到通货膨胀的因素进行适当的调整。
在美国,这样的收入虽然不算高,但也足以养活规培者本人了。
不过我国的规培待遇就有点尴尬了。我国财政部对规培医生每人每年下拨3万元人民币,其中2万用于规培生的生活待遇,1万用于教学单位和带教老师。而规培医生的待遇呢,上海的大概是每月2, 3千。这可是在一线城市上海!一月3千,这个待遇也只够自己吃个饭而已。所以,在中国的规培医生,几乎没有不哭穷的。
待遇问题直接导致了规培医生对现有制度的不满,感觉自己并不能在医学上有所提高,而是被医院压榨的廉价劳动力。但是规培证又是今后做医生的必要条件,那自然就是,规培年限越短越好。越早培训完,越早找工作赚钱。
由此引出了规培的第三个问题,毕业生的知情同意权,选择权被剥夺。而这些方面是最容易引起矛盾的,让人有上了贼船的感觉。
美国的规培医生,在当年考医学院的时候就知道要规培多久。我们的规培生,一切都是未知。
之前说过,上海的规培政策每年都在变,很多学生是根据毕业时政策做出的决定。比如说,一个18年的专博,毕业一看,规培1年就能拿证,值啊!开心的进了医院。但是转眼到了2019年,眼看就要出站了。突然政策改了,再多干两年吧。So cooooool! (读音“哭”)。
一个让规培医生充满抵触感的规培政策,会成功吗?
顺便说一句,今年上海规培政策的改动,应该是有预谋的。首先,从2014年开始,上海每年的计划规培人数的增长量都在100以上。这个数字很大程度上是根据当年的医学毕业生,与医院的需求来确定的。各大医院都想要规培生来分担工作,但2019年的规培人数,只比2018年多了30人,根本不可能满足各大医院的胃口。

事出反常必有妖,只是没想到是打着增加年限的主意
还有通知发出的时间,是在3月中旬,此时外地的规培招聘很多已经结束了。这些规培生想去外地找工作都难,只能待在上海,釜底抽薪。
一个靠着忽悠来执行的政策,会成功吗?
规培的方向
总之一句话,我国现在的规培政策,虽然初衷是好的,但由于时间较短,相比于美国已经执行了100多年的政策,执行的时候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不论是最关键的效果“标准化”,还是政府应该给出的相应补贴,还是规培医生对于规培制度的信任与认可,做的都不够。这样的规培政策无法减小各地医疗水平的差距,更是成为了医院获取“廉价劳动力”的工具。
所以,想获得像美国规培那样的效果,建议对现有政策做以下改变。
建立全国规培统一量化标准,使各地规培真正做到“规范化”;
改带教老师单一评价为医护、行政全面评价
加大补贴,提高规培生待遇;
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一切以培训前签署的入职合同为准。
一个好的规培政策不仅能提升规培生的医疗水平,更要免去规培生的后顾之忧,甚至激发规培生对医学的热情。
本文由解螺旋学员M**g投稿,授权编辑叶子整理发布。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解螺旋立场。
转载自解螺旋
最后编辑于 2019-11-01 · 浏览 15.1 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