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缓和医疗,医生面临哪些挑战

开展缓和医疗,医生面临哪些挑战
健康报,,2018-11-12(8版):标题:开展缓和医疗,医生面临哪些挑战。
此文报告了“2018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国际高峰论坛”几点精神。
读这个报道,首先应了解“什么叫“缓和医疗”?
用第一小标题中内容解读,医生第一责任是“救命”,第二责任是“让病人有尊严、少痛苦地死亡。缓和医疗的目的是让患者无痛苦离世”。可我国在世界死亡质量排名81位中排名71位,说明我国的临终患者“不得好死”现象非常严重。
第二标题,临床实施中遇到难点。
死亡教育滞后。在临终前的评判节点上凭经验。换句简单的话,就是什么时候转入安宁疗护,也就是说不再“抢救”,仅仅针对减少患者痛苦的医疗措施,难以把握。家属不认识,不表态,医生总是会“全力抢救”,直至,“折腾”到最后一秒钟。准确地评论,这不算子女“尽孝”,这是子女不懂科学活折磨临终老人。有人说,“到时候由不得你”!这话在老人昏迷状态时任由家人摆布。但在脑子清灵时,可以立“生前遗嘱”,表示在临终前放弃抢救,以求“善终”,。
第三标题:期待全社会共同推进。
讲得是公众教育,立法问题。
-----
按:
为编写解答:“乳腺癌双靶治疗与胸腺法新”网友提问,第5 节:医药成本与人生命质量性价比的评估,重新编辑本文,电子版已过期,只能利用手机扫描,,便于编辑过程中阅读,摘录。
2022-04-08,辛老师
标题:开展缓和医疗,医生面临哪些挑战。
健康报,,2018-11-12(8版):
本报记者 吴卫红
全球已经进人老龄化社会,建立与年龄相协调的缓和医疗将是未来的社会需求。在建立过程中,临床医生在缓和医疗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可能会面临哪些困难?在近日举办的“2018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国际高蜂论坛暨艺术行动”大会上,来自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以及中国大陆地区、台湾地区的缓和医疗专家与会议代表分享了他们的体会和思考。
缓和医疗临床需求日益增长
Jan Nobel教授来自缓和医疗发源地英国伦敦圣克里斯托弗宁养院。他以为:“我们的健康和社会保健
服务必须与年龄相协调。”而建立与年龄相协调的缓和医疗,其重要原则包括:保持老年患者的一贯性,维系老年人的人格,不断适应和平衡功能丧失的状况,建立老年患者赖以生存的社交网络和社区。尽管这项工作目前存在诸多障碍,但在我们未来的社会中将显得愈发重要。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会长范利说 ,我国老年人人口多,有很好的福利政策,而死亡质量却是倒数。在全世界
81个国家死亡质量排名中,中国仅排第71位。要提升我国死亡质量的国际地位,推广缓和医疗是一个关键点。
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济生院士表示,医生的责任是救命,但是医生还有一个责任就是让病人有尊严、少痛苦地死亡。缓和医疗的目的是要让患者无痛苦离世,在这方面,疼痛医师应大有可为。
Wai Kit David,Hul教授来自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姑息治疗和综合肿瘤学部。他认为,肿瘤患者由于肿
瘤并发症、抗肿瘤治疗、心理社会应激等原因,往往存在多种痛苦症状,需要缓和医疗来处理。Hui教授分享的研究证据显示,缓和医疗能缓解肿瘤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甚至改善生存,尤其在门诊患者中体现更为明显。未来对最佳整合模式的探索需要在政策、研究、教育、临床实践等方面同时发力。
来自澳大利亚黑尔本大学圣文森特医院和维多利亚综合癌症中心的Jennifer Philip教授表示,晚期非恶性疾病与恶性肿瘤一样预后不好,有些症状的痛苦程度超过了肿瘤。由于观念带后、评估和纳入标准以及干预时机不统一、人力资源有限等原因,非恶性肿瘤患者获得缓和医疗的比例及时间,均远低于恶性肿瘤患者。Philip教授建议:将缓和医疗纳入非肿瘤患者照护体系,从而建立最佳的整合模式。”2017年,英国国家健康与临床优选研究所已发布了帕金森管理指南,首次明确将终末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缓和医疗纳入管理路径,允许在治疗的任何阶段介入。
临床实施中遇到的难点
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肿瘤科于世英教授表示,何时介入缓和医疗,何时转入安宁病房,判断这个时间节点是临床难点。例如晚期肿瘤患者,为了保证较好的生活质量,应尽早进行缓和医疗和死亡教育。每个患者的晚期生存时间都不一样,有的晚期时间很长,甚至达到10年,这是没办法预估的。当病人离死亡不远时,应该在大医院还是肿瘤专科医院,在安宁疗护病房还是回到家中,目前临床医生都是凭经验做出判断。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丽丽教授致力于推动心理社会肿瘤学在中国的发展,对缓和医疗认识较深。她认为,通过合作研究,我们需要制定符合国情的缓和医疗指南,建立心理社会肿瘤学服务模式。“任何临床模式在推广应用之前,都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研究,去验证其在临床工作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获得高质量的证据支持。
解放军总医院南楼肿瘤内科李小梅教授分享了她对缓和医疗临床实践的思考。“缓和医疗全程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告知坏消息。”告知坏消息在中国还面临伦理和法律的冲突。从伦理角度,应该告知患者环消息,但《执业医师法》有明确表示,应“避免不良后果”,这就增加了告知坏消息的考量和难度
从本质上看,缓和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目的是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改善生活质量。重视缓和医疗也不要忽视对因治疗,如何准确把握对因和对症治疗之间的度,这是临床实践面临的巨大挑战。例如,随着肿瘤治疗领域的进展加快,以前判定的“已无抗肿瘤治疗指征”,目前可能已经过时。肿瘤治疗不仅存在治疗过度,还有不少治疗不足使病人利益受损。李小梅还呼吁建立多学科团队,来进行高质量的缓和医疗。
期待全社会共同推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提及,过去的一年里,中国缓和医疗有了巨大发展。示来,应在死亡教育与宣传,制度保障、安宁疗护、机构发展、生前预嘱的推广壮大等方面大力推进。
推广缓和医疗首先需要群众基础,如果患者及其家属不愿意承认并接受缓和医疗服务,这项工作就难以推动。“缓和医疗只有直接服务病人和家属,让患方有了善生、善终、善别的体验,自然就会得到民众的支持并顺利推广。”台湾成功大学医学院赵可式教授强调。
法律的支持也不可或缺。例如,生前遗嘱是实施缓和医疗的第一步,如果病人不做任何声明,医生或者医院在病人病危时一定会全力抢救。而这个生前预嘱需要有法律效力,才会被医生和医院接受。北京生前预嘱推广协会会长罗点点认为,从世界各国的经验来看,推广生前遗嘱的主体一定是国家和政府。
缓和医疗、安宁疗护能否由医保付费,也是大家关心的焦点。开设安宁疗护病房医院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按照物价规定服务收费,而缓和医疗除了止痛药外,其他药物开得很少,所收的费用难以维持运营成本。对此,多位专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如把安宁疗护作为一个病种,按人头付费等。
总之,缓和医疗在中国仍是一个新兴领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编辑于 2022-04-08 · 浏览 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