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接种合集,这些内容值得收藏!(觉得好就点个赞哦)
今天是国家免疫接种日,也是世界免疫周,楼主整理了一些帖子,一起学习和进步!
-----------------------------------------------------------------------------------
一、患儿家长问的疫苗问题回答不出来?你需要看看这篇文章 (点击可查看)
作者:刘冲 来自:儿科时间
儿科门诊工作中,经常有家长询问孩子有黄疸、发热能接种疫苗吗……
疫苗接种后出现的一些临床表现,家长往往会第一时间询问儿科医生,笔者结合国内外文献,总结了儿科医生应该掌握的相关问题。
1. 疫苗是如何来分类的?
我国疫苗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 [1],划分的主要标准是受种者是否自费。
(1)第一类疫苗
指政府免费提供,应依照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省级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组织开展的应急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2)第二类疫苗
指公民自费并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2.常规接种的一类疫苗有哪些?
我国目前规定的儿童常规接种一类疫苗共 12 种 [1],包括:
3.疫苗接种的禁忌症都有哪些?
包括一般禁忌症和特殊禁忌症,其中一般禁忌症适用于各种疫苗接种 [2]。
(1)一般禁忌症
包括急性传染病的潜伏期、前驱期、发病期、恢复期,发热或患严重的慢性疾病如心脏、肝脏、肾脏疾病、活动性结核病、化脓性皮肤病、免疫缺陷病或过敏性体质(如反复发作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有惊厥史或癫痫等 [3]。
(2)特殊禁忌证
指适用于某种疫苗使用的禁忌证,具体详见每种疫苗的详细说明。
注意:关于鸡蛋过敏患儿能否接种流感疫苗,有文献表明有严重鸡蛋过敏的儿童也可安全的接种足量三价季节性流感疫苗,且没有必要分次注射 [4],但此类儿童接种后,需在有医疗条件的地方观察 30 分钟。
4.如何补种疫苗?
未完成国家免疫规划规定剂次的儿童,只需补种未完成的剂次,无需重新开始全程接种。
注意:当无法使用同一厂家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时,可使用不同厂家的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含补种,疫苗说明书有特别说明的情况除外)[5]。
5. 不同疫苗能同时接种吗?
(1)不同疫苗可同时接种 [5]
现阶段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均可按照免疫程序或补种原则同时接种,但两种及以上注射类疫苗应接种在不同部位。
(2)接种间隔
两种及以上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注射类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间隔 ≥ 28 天进行接种。
国家免疫规划使用的灭活疫苗和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如果与其他种类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包括减毒和灭活)未同时接种,对接种间隔不做限制。
6. 预防接种后可能有哪些表现?
预防接种制剂是一种外来刺激,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和(或)局部一般不良反应 [3]。主要有发热、局部红肿,同时可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 [1] 。
(1)全身临床表现
接种灭活疫苗后 24 小时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持续 1~2 天,很少超过 3 天;接种减毒活疫苗出现发热的时间稍晚,如接种麻疹疫苗后 6~10 天可能会出现发热,个别受种者可伴有轻型麻疹样症状。
少数除发热症状外,可有头痛、头晕、乏力、全身不适等情况,一般持续 1~2 天。
个别可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接种当天多见,很少超过 2~3 天。
处置原则:
发热 ≤ 37.5℃ 时,加强观察,适当休息,多饮水,防止继发其他疾病;
发热>37.5℃ 或 ≤ 37.5℃ 并伴有其他全身症状、异常哭闹等,及时就诊。
(2)局部一般反应
少数接种后数小时至 24 小时或稍后,局部出现红肿,伴疼痛;
红肿范围一般不大,仅少数人红肿直径>30 mm,一般 24~48 小时逐步消退;接种卡介苗 2 周左右,局部可出现红肿浸润,随后化脓,形成小溃疡,大多在 8~12 周后结痂(卡疤),一般不需处理,但要注意局部清洁,防止继发感染;
部分受种者接种含吸附剂的疫苗,会出现因注射部位吸附剂未完全吸收,刺激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硬结。
处置原则:
红肿直径和硬结<15 mm,一般无需处理;
红肿直径和硬结在 15~30 mm,可用干净的毛巾先冷敷,出现硬结者可热敷,每日数次,每次 10~15 分钟;
红肿和硬结直径 ≥ 30 mm 的局部反应,应及时就诊;
接种卡介苗出现的局部红肿,不能热敷。
7. 特殊儿童免疫接种应注意哪些事项?
(1)HBsAg 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 [6]
足月儿:出生 12 小时内肌肉注射 100 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按 0、1、6 月程序完成 3 剂次乙肝疫苗免疫。
早产儿:出生 12 小时内肌肉注射 100 国际单位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间隔 3~4 周后再次肌注 1 次。尽早接种第 1 针疫苗,1~2 月后或者体重大于 2000 g 后再按 0、1、6 月程序完成 3 剂次乙肝疫苗免疫。
(2)使用糖皮质激素患儿 [7]
通常认为体重>10 kg,连续使用 ≥ 14 d,剂量 ≥ 2 mg/kg 或者 ≥ 20 mg 泼尼松或相当于泼尼松剂量的患儿,已经达到足够的免疫抑制,应注意对其接种活病毒疫苗的安全性;
对大剂量全身性应用激素治疗 14 d 以上的人群,停用激素后至少推迟 1 月以上才能接种活病毒疫苗。
(3)使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患儿
血制品 (包括全血、单产红细胞、血浆等) 和其他含抗体的血制品 (包括免疫球蛋白、高价免疫球蛋白和 IVIG 等) 能抑制麻疹和风疹疫苗的免疫应答 ≥ 3 个月,对腮腺炎和水痘疫苗的免疫应答是否有抑制作用尚不清楚 [8]。
此时接种含有麻疹或风疹疫苗的患儿,如果应用过下述治疗,必须符合时间间隔:免疫缺陷病的替代治疗 IVIG(300-400 mg/Kg)、ITP 的 IVIG 治疗 (400 mg/Kg),间隔至少 8 月;ITP 的 IVIG 治疗 (800 mg/Kg) 间隔 10 月;ITP 或川崎病的 IVIG 治疗 (1600-2000 mg/Kg) 间隔 11 月 [9]。
IVIG 使用并不影响口服 Ty21a 伤寒疫苗、黄热病疫苗、减毒流感疫苗、带状疱疹和轮状病毒疫苗的接种 [8]。
(4)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 [5]
注:暂缓接种:当确认儿童 HIV 抗体阴性后再补种,确认 HIV 抗体阳性儿童不予接种;「√」表示「无特殊禁忌」,「×」表示「禁止接种」。
(5)除 HIV 感染者外的其他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者不予接种减毒活疫苗 [5]。
(6)有个人或家族惊厥史的儿童
有个人/家族惊厥史的儿童,接种白喉-破伤风类毒素-全细胞性百日咳疫苗(DPT)、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联合疫苗(MMRV),或者同时接种流感和 13 价肺炎球菌联合疫苗(PCV13),发生惊厥的危险性增加。
白喉-破伤风类毒素-无细胞性百日咳疫苗(DPaT)可显著降低热性惊厥的发生率 [9],2010 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热性惊厥史并非 DTP 疫苗的接种禁忌证 [10];
应分别接种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和水痘疫苗,而非生后 12~47 月内接种第一剂麻疹-腮腺炎-风疹-水痘联合疫苗(MMRV)[9];
有研究表明,热性惊厥的风险在 A 型流感 (H1N1) 疫苗接种后的风险增加了 2 倍,但感染流感后 FS 的发生风险会提高更多 [11]。
有研究证实疫苗相关热性惊厥组与非疫苗相关热性惊厥组比较,其因热性惊厥住院、热性惊厥再发和诊断为癫痫的情况。结果提示两者的住院率及再发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后发展为癫痫的风险也无不同 [12]。因此疫苗相关热性惊厥与普通热性惊厥本质上并无不同。
本文作者: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刘冲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预防接种工作规范 (2016 年版)[S]. 国卫办疾控发〔2016〕51 号,2016 年 12 月.
[2] 马小东. 浅谈预防接种的禁忌 [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2):93-94.
[3] 江载芳, 申昆玲, 沈颖主编.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 [M], 第 8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0.
[4] Greenhawt MJ,Spergel JM,Rank MA,et al.Safe administration of the seasonal trivalent influenza vaccine to children with severe egg allergy[J]. Ann Allergy Asthma Immunol,2012,109(6):426-30.
[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及说明 (2016 年版)[S]. 国卫办疾控发〔2016〕52 号,2016 年 12 月.
[6]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第 1 版)[J].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2):151-154.
[7]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General Recommendations on Immunization. Recommendations of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ACIP)[J]. MMWR Recomm Rep,2011,60(2):1-64.
[8]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Prevention of herpes zoster: Recommendations of the Advisory Committee on Immunization Practices [J]. MMWR,2008,57(RR-5):1-30.
[9] Committee on Infectious Diseases,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原著,Larry K. Pickering 主编, 申昆玲主译. 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手册 (第 29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10] 张梦娜, 邹丽萍. 儿童癫痫与接种常规疫苗异常反应研究进展 [J].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7,32(8):634-636.
[11] Bakken IJ, Aaberg KM, Ghaderi S,et al.Febrile seizures after 2009 influenza A (H1N1) vaccination and infection:a nationwide registry-based study[J].BMC Infect Dis,2015,15:506.
[12] Tartof SY, Tseng HF, Liu IL,et al.Inpatient admission for febrile seizure and subsequent outcomes do not differ in children with vaccine-associated versus non-vaccine associated febrile seizures[J].Vaccine,2014,32(48):6408-6414.
更多资讯:儿科
-----------------------------------------------------------------------------------
作者:文侠 来自:儿科时间
疫苗接种不仅能起到个体免疫的作用,还起到减少传播的群体保护作用。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接种的疫苗,也称计划外疫苗。二类疫苗种类较多,而且有的疫苗不同厂家生产免疫程序也有区别,有的疫苗以前是二类疫苗以后有可能是一类疫苗,有的疫苗在国内是二类疫苗在国外可能是一类疫苗,有的疫苗可能会逐渐被淘汰。这里,简单介绍一些目前常用的二类疫苗。
肠道病毒 EV71 型灭活疫苗(手足口病疫苗)
2015 年我国两家疫苗企业的 EV71 疫苗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生产注册审批,这是我国儿童的福音。EV71 病毒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和疱疹液及被污染的物品传播,是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病毒。
疫苗使用建议:
接种对象:建议接种对象为 6 个月~5 岁的儿童
接种程序:基础免疫程序为 2 剂次,间隔 1 个月
接种途径: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接种剂量:每次接种剂量为 0.5 mL
注意事项: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导致的手足口病,与注射人免疫球蛋白至少间隔 1 个月使用。建议使用同一企业疫苗完成两剂次接种。
轮状病毒疫苗
A 组轮状病毒是引起 5 岁以下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1999 年美国将轮状病毒疫苗纳入到计划免疫程序,即我们所说的一类疫苗,2000 年又不再纳入,2007 年起又再次纳入。在世界上使用最广的是单价轮状病毒减毒活疫苗 RotarixTM(生后 2 月、4 月各接种一次,共 2 剂次)和五价人-牛重配轮状病毒疫苗 RotaTeqTM(生后 2 月、4 月、6 月各一次,共 3 剂次)。某企业国产疫苗于 2000 在我国获批。
疫苗使用建议:
接种对象:国内 6 个月~5 岁(美国为 6 周~3 岁)
接种途径:口服
接种剂次:小于 3 岁,每次 3 mL,每年 1 次;3~5 岁,只需 1 次
注意事项:禁止开水送服,母乳、胃酸、疾病等可能影响疫苗。
人乳头瘤病毒(HPV)疫苗
HPV 疫苗接种可以减少 HPV 感染、生殖器疣以及 HPV 相关的癌前病变,是人类第一个肿瘤疫苗。目前有三种疫苗,即二价疫苗、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2016 年 7 月获得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上市许可的是二价疫苗。HPV 有 100 多种亚型,以上三种疫苗对 HPV16 及 HPV18 两种风险最高的亚型均有保护作用。
疫苗使用建议:
接种对象: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佳为 9~13 岁还未有性行为的少女,美国癌症协会 2016 年指南指出最佳年龄是 11~12 岁。主要是在有性经历前接种。
接种途径: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接种剂次:通常分三次注射,即开始的第 1 次,第 2 个月第 2 次,6 个月后第 3 次接种。
注意事项:男性除了预防尖锐湿疣,还可以降低 HPV 传播,从而避免伴侣感染。该疫苗不能代替宫颈癌筛查,二级预防即定期做细胞学筛查也必不可少。
水痘疫苗
水痘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该病毒有嗜神经性和嗜淋巴性,全年均可发病,冬春两季较多。1995 年美国开始批准使用水痘疫苗。我国于 1996 年批准引进外企公司的水痘疫苗,目前还有国产疫苗。
接种对象: 推荐 2 岁开始接种
接种途径和剂量:上臂三角肌附着处皮下注射,0.5 mL
接种剂次:1~12 岁儿童接种 1 剂次;≥ 13 岁儿童接种 2 剂次,间隔 6~10 周。
注意事项:HIV 感染禁忌,不应用于孕妇,全身用类固醇激素者禁用,接种后 6 周内避免使用水杨酸盐。
B 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Hib)疫苗
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等已经将 Hib 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用于由 Hib 感染引起的疾病,如脑膜炎、肺炎、会厌炎、败血症、蜂窝织炎等。
接种对象: 2 个月至 5 岁
接种途径:上臂外侧三角肌处肌肉注射
接种剂次:分为 Hib 多聚糖基核糖醇磷酸盐-脑膜炎奈瑟菌外膜蛋白结合疫苗(PRP-OMP)和 Hib 多聚糖基核糖醇磷酸盐-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PRP-TT)。2~6 个月儿童 PRP-TT 接种 3 剂次,PRP-OMP 接种 2 剂次,间隔 1~2 个月,推荐 12 个月加强 1 剂次。7~11 个月儿童接种 2 剂次,间隔 1 个月,次年加强 1 次。12 个月以上儿童接种 1 剂次。
注意事项:有癫痫、惊厥及过敏史者;患脑部疾患、肾脏病、心脏病及活动性肺结核者;患急性传染病及发热者;对疫苗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
7 价肺炎疫苗
用于预防疫苗包括的 7 种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接种对象:适用于 3 个月~2 岁婴幼儿和未接种过该疫苗的 2~5 岁的儿童。推荐 3、4、5 月龄进行基础免疫,12~15 个月加强免疫
接种途径:婴儿大腿前外侧区域(股外侧肌)或儿童的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
接种剂量:毎剂次 0.5 mL
注意事项:对本疫苗中任何成份过敏或对白喉类毒素过敏者禁用,急性发热性疾病的婴幼儿应暂缓接种,患有血小板减少症或任何凝血障碍的婴幼儿禁止肌肉注射接种。
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用于预防肺炎球菌性肺炎和该疫苗包含的 23 种血清型引起的系统性肺炎球菌感染。
接种对象:2 岁以上高危人群
接种途径: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或肌肉注射
接种剂量:0.5 mL
注意事项:严禁皮内注射和血管内注射,确保针头不进入血管。对疫苗中任何成份过敏者禁用,发热、急性感染、慢性病急性发作者推迟接种,5 年内避免重复接种
狂犬病疫苗
分为地鼠肾细胞疫苗和 Vero 细胞疫苗。
接种对象:暴露后,有职业性危险者,如兽医、狂犬病病毒实验室人员、动物饲养员等
接种途径:上臂三角肌肌内注射
接种剂次:暴露后免疫程序为被咬伤后在 0、3、7、14、28 天各接种 1 剂。有职业性危险者应实施暴露前免疫,其免疫程序是在 0、7、28 天免疫 3 次,1 年后加强 1 次,然后 3~5 年加强 1 次。
注意事项:头面部咬伤者,或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污染者,应于当天注射疫苗的同时,用抗狂犬病血清或免疫球蛋白浸润咬伤局部和肌肉注射。全程免疫后半年内再次暴露一般不需要再次免疫;半年到 1 年内再次暴露者,应当于当天和第 3 天接种 1 次;在 1~3 年内再次暴露者,应于 0、3、7 天接种 1 次;超过 3 年者应全程接种。
吸附无细胞百白破(DTaP)、灭活脊髓灰质炎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IPV/Hib)
简称五联疫苗,可同时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髓灰质炎和 B 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五种疾病。使得原先为预防这五种疾病所需要的接种针次由 12 针降至 4 针。
接种对象:二月龄及以上的婴幼儿
接种程序:在 2、3、4 或 3、4、5 个月进行 3 剂基础免疫,在 18 个月再注射 1 剂加强免疫。
接种途径:婴儿大腿前外侧(中间三分之一处)或上臂三角肌处肌肉注射。
注意事项:对疫苗中任何一组成份或对百日咳疫苗过敏,或是一起接种过相同组份的疫苗出现过危及生命的不良反应者;患有进行性脑病者;以前接种百日咳疫苗后 7 天内患过脑病者;发热或急性疾病期间必须推迟接种。
疫苗在不断地发展,以上各种疫苗将来极有可能会逐渐、适时地纳入我国的计划免疫,也有可能会被新的疫苗代替,在此感谢为宝宝的健康成长默默付出的防疫工作者们!
参考文献:
1. 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肠道病毒 71 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 中国疫苗和免疫杂志,2016,22(4),458-464
2. 刘悦越,轮状病毒疫苗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16,44(5),51-54
3. 程琳,张琨等,预防性 HPV 疫苗的临床应用进展及思考. 现代肿瘤医学,2017,25(2),328-331
4. 美国免疫实施委员会 2017 年推荐的 0~18 岁人群免疫程序
5. 胡亚美,江载芳等,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0-161
更多资讯:儿科
-----------------------------------------------------------------------------------
三、轮状、流感病毒等疫苗都怎么接种?美国儿科学会公布最新疫苗接种计划!
作者:心不动则不痛 来自:儿科时间
近日,美国儿科学会发布了 2018 年 18 岁及以下儿童的免疫接种计划,该计划经美国国家预防接种谘询委员会、美国儿科学会、美国家庭医师学会及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认可,自 2018 年 01 月 01 日起推荐应用,笔者整理了要点,内容如下:
1. 免疫接种计划一览表
注:黄色为接种年龄段,绿色为补种年龄段,紫色为高危群体接种年龄段,蓝色为非高危群体可接种者(供临床个性化诊疗参考),白色为不推荐接种。
2. 具体接种要点如下
(1)乙肝疫苗(最小接种年龄:出生)
① 出生剂量(仅限单价乙肝疫苗)
•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阴性:≥ 2 kg 新生儿生后 24 小时内予 1 次;<2 kg 者生后 1 月或出院时予 1 次;
•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无论出生体重均生后 12 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并予 0.5 mL 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注意两者需于不同部位注射);9-~2 月检测乙肝表面抗原、抗体;若接种延迟,末次接种后 1~2 月再行检测;
•母亲乙肝表面抗原情况未知:无论出生体重均生后 12 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2 kg 新生儿生后另予 0.5 mL 乙肝免疫球蛋白;尽快确定母亲乙肝表面抗原情况,若阳性也应尽快(出生 7 天内)给予 ≥ 2 kg 新生儿 0.5 mL 乙肝免疫球蛋白。
② 常规接种
3 次,分别在出生,生后 1~2 月,和 6~18 月进行。
(2)轮状病毒疫苗(最小接种年龄:6 周)
常规接种:
罗特律(Rotarix):2 次接种,分别在生后 2 月和 4 月;
轮达停(RotaTeq):3 次接种,分别在生后 2 月、4 月和 6 月;
除上述外其他系列默认接种 3 次。
(3)白喉、破伤风、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DtaP(最小接种年龄:6 周)
常规接种:5 次接种,分别在 2 月、4 月、6 月,15~18 月(相关研究表明继第 3 剂 ≥ 4~6 月亦可)和 4~6 岁。
(4)乙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最小接种年龄:6 周)
①常规接种
安尔宝(ActHIB)、贺新立适(Hiberix)和 Pentacel:4 次接种,分别在 2 月、4 月、6 月和 12-15 月。
②特殊情况
存在放化疗、脾缺如、HIV 感染、免疫球蛋白缺乏及补体缺乏情况者,接种时间为 12-59 月,每次间隔 8 周以上。
(5)肺炎球菌疫苗
13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最小接种年龄:6 周,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最小接种年龄:2 岁;
常规 13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PCV13):4 次接种,分别于生后 2 月、4 月、6 月和 12-15 月进行。最短间隔时间为 4 周;
补种 PCV13:任何未完成 13 价肺炎疫苗接种的 24 月-59 月健康儿童均建议予以补种 1 次。24 月及以上健康儿童接种 1 次后可无需再次接种;
特殊情况:尽可能先接种 13 价肺炎球菌结合疫苗再接种 23 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患青紫型先天性心脏病、心力衰竭、含哮喘时应用大剂量口服激素的慢性肺疾病、糖尿病及其他异常的儿童,接种间隔时间为 8 周。
(6)脊髓灰质炎疫苗(最小接种年龄:6 周)
灭活脊髓灰质炎疫苗注射剂(IPV):接种 4 次,分别于生后 2 月、4 月、6~18 月和 4~6 岁进行;
含减毒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的系列,可结合灭活疫苗 OPV + IPV 或单纯 OPV:常规接种同上。
(7)流感病毒疫苗(最小接种年龄:6 月)
6 月~8 岁儿童应完成 2 次流感疫苗接种,间隔至少 4 周;
9 岁及以上儿童接种 1 次;
2017~2018 年度不再推荐应用流感减毒活疫苗 (LAIV),首选流感灭活疫苗 (IIV)。
(8)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最小接种年龄:12 月)
2 次接种分别于生后 12~15 月、4~6 岁进行;
2 次接种至少间隔 4 周。
注意:公共卫生机构表示,未完成 2 次腮腺炎病毒疫苗接种的 12 月以上儿童,有更高的腮腺炎爆发风险,需尽快完成该疫苗接种。
(9)水痘疫苗(最小接种年龄:12 月)
2 次接种:生后 12~15 月、4~6 岁;
2 次接种间隔最短可为 4 周~3 月。
(10)甲肝疫苗(最小接种年龄:12 月)
2 次接种,在 12 月~24 月间进行,间隔 6~18 月;
特殊人群:常前往地方流行病高发、频发国家的人群、男同性恋及吸毒者等应该接种。
(11) A、C、W、Y 群脑膜炎球菌疫苗
Menveo 最小接种年龄:2 月,Menactra 最小接种年龄:9 月;
常规接种:分 2 次,分别于 11-12 岁、16 岁进行;
特殊人群:脾缺如、镰状细胞性贫血、HIV 感染者及长期补体缺陷者需更多次接种脑膜炎球菌疫苗,间隔时间至少 8 周。
(12)B 群脑膜炎球菌疫苗(最小接种年龄:10 岁)
Bexsero:2 次接种,间隔至少 1 月;
Trumenba:2 次接种,间隔至少 6 月。
注意:Bexsero 和 Trumenba 不可交替使用。
(13)破伤风、白喉、无细胞百日咳疫苗 Tdap(最小接种年龄:11 岁)
11~12 岁青少年:1 次;
怀孕少女:每次怀孕均应接种 1 次(建议为孕晚期开始时)。
注意:需区别于 DTap。
(14)人乳头瘤病毒疫苗(最小接种年龄:9 岁)
常规接种:对全体 11~12 岁青少年(9 岁起即可)行预防接种。接种次数由首次接种年龄决定:
9~14 岁首种者,接种 2 次,间隔 6-12 月;
15 岁及以上首种者,接种 3 次,推荐自首种起:0、1-2 月、6 月完成。
参考文献: https://www.cdc.gov/vaccines/schedules/hcp/imz/child-adolescent.html
更多资讯:儿科
-----------------------------------------------------------------------------------
作者:陈培填 来自:儿科时间
乙肝疫苗早已纳入新生儿计划免疫,新生儿出生后接种的「2 针疫苗」中,有 1 针即为乙肝疫苗。那么,哪些新生儿需要推迟免疫?哪些新生儿还需另外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么?1 针还是 2 针?
第 1 问:乙肝疫苗接种方案是什么?
答:一般为「3 针方案」,即为出生后 24 小时内、1 月龄及 6 月龄。第 1 针与第 2 针接种间隔 ≥ 28 天,第 2 针与第 3 针接种间隔 ≥ 60 天。
第 2 问:乙肝疫苗接种剂量及部位?
答:(1) 接种剂量
我国有 2 种乙肝疫苗,即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及重组 CHO 乙肝疫苗。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推荐剂量为 5 ug/次;重组 CHO 乙肝疫苗为 20 ug/次。
(2) 注射部位
上臂三角肌肌肉 (如果需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需在对侧注射);对于早产儿上臂三角肌发育不充分的,也可选择股前外侧肌。
第 3 问:早产儿乙肝疫苗能否接种?
早产儿需要按照下表来判定是否适合接种,如何接种。
备注:「a」出自实用新生儿学。「b」出自指南。
第 4 问:乙肝免疫球蛋白何时使用,是否需要再加强免疫 1 次?
答:乙肝免疫球蛋白于孕母 HBsAg (+) 时才对新生儿使用,为被动免疫,但不会影响机体对乙肝疫苗的主动免疫反应。剂量 100 U/次,理论上越早给予越好。
足月儿:建议出生 12 小时内同时接种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因被动免疫长达 42-63 天,机体此时已能自主产生抗体,所以不需要再接种 1 剂乙肝免疫球蛋白。
早产儿:不论体重、胎龄及出生后身体状况 b, 出生 12 小时内予 1 剂乙肝免疫球蛋白,1 个月后予第 2 剂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接种参考上文。
孕母 HBsAg(-)、父亲 HBsAg(+),或其他与新生儿有亲密接触的家庭成员 HBsAg(+) 时,新生儿「最好」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上述 HBsAg(+) 家庭成员不与新生儿密切接触,新生儿可不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第 5 问:孕母 HBsAg 情况不详者,该怎么办?
答:所有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 12 小时之内接种乙肝疫苗。
出生体重 ≥ 2.0 kg 者,等待孕母 HBsAg 检查结果,阳性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出生体重<2.0 kg 者,出生 12 小时内可知孕母 HBsAg 检查结果,阳性者注射,阴性者不注射;预计 12 小时内孕母 HBsAg 检查仍未出结果者,直接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预防临床指南 (第 1 版).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3,48(2):151-154
[2] 邵肖梅、叶鸿瑁,实用新生儿学 [M]. 4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216-219
更多资讯: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