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气管异物抢救与处置——知识汇总与诸多疑惑
注:本文在儿科版已发表,但对内容的讨论者太少。经儿科版主同意,搬到ENT版块
本人在某县级中医院儿科工作已经12年了,性格谨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就是“对危急重症早期发现及时初步处置”。小儿气管异物,我目前遇到的不到10例,除了1例之外都是没有出现呼吸困难的病例,没有出现死亡或伤残的。也许有的病例仅仅是家长怀疑气管异物而已吧。
唯一的抢救病例是,5年前我在普通门诊看病时,突然一个妈妈抱着孩子闯进来,说“我孩子好像硬币卡住了”了,当时孩子好像气憋住了、没有面色青紫,我坐在椅子上没动,本能地把孩子俯卧趴在我的腿上,头朝下,往他的后背拍了4下,听到有硬币掉落在地上的声音,孩子哇的一声哭出来了,捡起硬币一看,是1元钱的,没有拍胸片等任何检查,病历本上简单记录后,写上“有气急、哭闹等不适,立即就诊”,就让患儿回家了。
另外没有症状的病例,基本都是简单拍个胸部正位片,不管有没有看到异物,都让家长自行带孩子去省级儿童医院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及取物。现在想想,我这样处置还是有风险的,万一在路上,异物活动导致喉-气管-支气管痉挛进而患儿窒息,那岂不是患儿悲剧且我也要倒大霉?
因为我抢救及诊治小儿气管异物的经验几乎为零,所以只好查阅文献。小儿气管异物诊治相关的指南或专家共识都没有找到,所幸在丁香园里多篇文章及论坛各位大神提供了很多相关知识,特别是北京急救中心冯庚医生的《临床秘籍:十大要点搞定急性呼吸道堵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综合了各位大神的文章及论坛发言、《儿科急诊医学》第3版,从儿内科医生角色出发,我将自己认为的靠谱的小儿气管异物的抢救及处置的知识,总结如下,同时列出自己困惑的地方。供大家参考,也希望大家给与指导。
一、小儿气管异物抢救及处置的知识总结
1、怎样的病例需要立即抢救?
“突然发作、呼吸困难、表情痛苦、不能言语、颜面青紫、V 字手型”,6种特征只要出现一种,就很可能需要立即抢救。
“突然发作”:对于儿童在玩耍、进食、哭闹时,突然出现活动中止或语声中断。
“呼吸困难”:注意观察小儿是否有鼻翼煽动、三凹征、叹气样呼吸。
“表情痛苦、不能言语、颜面青紫”:这三种表现应该很容易看到。
“V 字手型”:特异性很强,不过估计较大儿童才会有此动作,且病情严重可能无力做出该动作。
个人补充一条“家长哭喊着抱孩子冲进来的”,这种情况往往是很危急,大部分情况下家长对病情轻重的直觉是可靠的。即使病情并没有很严重,只是家长反应过度,如果医生没有在冷静的前提下做出快速处置,也会引起家长的不满。这种情况我碰到的大多数都是热性惊厥的,但多个新闻报道中气管异物的患儿,通常都出现这种情形。
2、危急病例抢救流程
2.1 快速确认是否为气管异物危急病例(同上)
2.2 告知最近的医护,立即通知麻醉科和耳鼻喉科急会诊。
2.3 用食指或小拇指,顺着齿旁脸颊,小心轻柔地清除口腔内残存异物(要防止异物由口腔深入气管)
2.4 对于小于1岁的患儿采用下面的急救措施
右手手掌托住婴儿的胸腹部,使其面部朝下,俯身骑跨于急救者手臂之上,急救者食指和中指叉开呈 V 字型放在婴儿面部,使婴儿的嘴位于两手指之间,再将拇指和无名指、小指合拢,固定婴儿的头颈部,并将右手放于自己的右大腿上,使婴儿头部低于臀部,然后用左手掌根拍击婴儿后背 5 次(图 A)。 再将左手形同右手,放在婴儿背部,将其翻过,使婴儿面部朝上,放在自己的左大腿上,位置与腹卧一样,操作者双手心相对,用手指按压婴儿胸腹部,共 5 次(图 B),再将婴儿翻过来,如此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除。
2.5 对于1岁以上患儿采用下面的急救法
(该图片引用自施版10年前的帖子)
2.6 上述急救措施反复数次后,仍不能排除异物的,耳鼻喉科医生喉镜下取物,必要时气管插管或环甲膜穿刺。有医生认为,在无法取出异物的情况下,可尝试插管将异物捅向一侧支气管,保证另外一侧支气管通畅。
2.7 本院无法取出异物者,气管插管后,严密监测生命体征下转运,出发时即提前与上级医院联系。
3、抢救的头等大事是时刻保持气道通畅、注意血氧饱和度和心跳,不能因取异物而忽视根本前提。
抢救的第一步是快速评估意识、心跳、呼吸。小儿颈动脉搏动<60bpm,或10s内无法确定颈动脉搏动,就应该开始胸外按压。未见小儿有呼吸动作或仅有叹息样呼吸,而颈动脉搏动未出现前述情况的,即可开始单纯的12-20bpm人工呼吸而不胸外按压。
通过这次对小儿气管异物抢救的学习,发现我以前太忽视“开放气道”的重要性了,其实部分院前心肺复苏的病人,由于“开放气道”做的不好,气道不平直、舌后坠堵塞气道,导致效果不佳。多位战友提到,可首先用食指或小拇指,顺着齿旁脸颊,小心轻柔地清除口腔内残存异物(要防止异物由口腔深入气管)。有位站友提到曾用口对口将误吞的果冻吸出的实例。
进行喉镜取异物时或气管插管时,注意开放气道。小儿一般都用压额抬颏法,保持头轻度后仰(小婴儿应特别防止过度后仰所致的气道塌陷)
二、小儿气管异物抢救及处置的一些疑惑
1、急危病例抢救儿内科参与,后续处置及非急危病例是否应转诊给成人耳鼻喉科?
县级医院没有小儿耳鼻喉科,儿科实质上是儿内科。抢救后或非急危病例,从法律或者医院制度出发,是否也应该转给成人耳鼻喉科?如果儿内科未经过成人耳鼻喉科,而将病人转至儿童医院耳鼻喉科,途中出现意外,法院会认定程序不合法吗?
2、如果本院成人耳鼻喉科无条件取出异物,对于急危病例或者非危急病例,转运途中要注意什么?
急危病例在气管插管后转运,是否需要麻醉科和耳鼻喉科医生全程陪同(耳鼻喉科医生可随时行环甲膜穿刺术)?非危急病例,能否在患方签字自负风险的情况下,让病人自行前往上级医院诊治?途中异物活动,万一导致喉-气管-支气管痉挛就麻烦了。转运途中还有其它需要注意的事项吗?
3、手抠取异物,引起喉反射,进而气管痉挛甚至心跳骤停的风险有多大?
有几个站友提到手抠有时可将声门以上的异物取出。如果刺激声门是否大概率引发气管痉挛。如果出现气管痉挛,该怎么处理?
4、在气管插管及耳鼻喉科医生到位前,将患儿倒立拍打后背、不停将患儿变换体位,是否正确?
有位站友提到上面的院前急救方法,说很多气管异物的孩子,由家中来医院,虽然路途远、时间长,但往往到达医院时还有抢救的价值,正是因为路途颠簸,体位的改变使得气管没有完全阻塞。患儿倒立位,听说反而异物会更深入。
5、有医生认为,海姆立克急救法因为对腹部的冲击,可能造成腹部脏器损伤,要慎用于儿童。有些资料提出,1岁以上儿童可用海氏急救法。大家怎么看?
6、有的资料上说,气道异物不要拍背,很可能越拍越深。我觉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我看到多数观点提倡拍背。
最后编辑于 2022-10-09 · 浏览 2858